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2429648 上传时间:2021-08-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鸟周演讲稿五年二班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演讲稿) 西铁小学五二班常维娜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光盘行动。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棵菜。到人走盘光,做到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_同志针对社会中存在的奢侈和浪费现象作出了“厉行节约,狠刹奢侈浪费之风”的重要批示。有关数据显示,饥饿仍是全人类的头号杀手,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平均每年夺去1000万人的生命;我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光盘行动”演讲稿关

2、于厉行节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我国每年仅餐桌浪费食物的价值就高达2021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如果每天浪费的粮食回收5%,就可以多救活四百万饥民。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另一种景象。人民日报曾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一行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浪费食物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私事。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我花我自己的钱,我浪费关你什么事。”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你虽然花的是自己的

3、钱,但浪费的是社会资源。社论指出,对这种浪费食物现象,不能止于道德批评,还应引入惩罚机制。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仅仅因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近日国家粮食局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针对浪费现象,现在正在探索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条款写入粮食法,以后将用法律手段约束整治浪费粮食的行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有人建议吃不了兜着走。其实,与其吃不了才兜着,何不一开始就少点些菜。与其说是“舌尖上的浪费”,不如说是一种丑陋的价值观在作祟。谁不知道“粒粒皆辛苦”。谁不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不知道“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谁不知道“节

4、约用电,随手关灯”。但当我们看到泔水桶里那只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我们看到那哗哗直流的龙头,当我们看到空无一人的教室里那寂寞长明的日光灯,我想,我们做的和说的真的不一样。目前,祖国的南海主权不断遭到他国的挑衅,与其夸夸其谈,不如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生活习惯开始,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让我们节约的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化为点点滴滴保卫祖国母亲的力量。 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从我们每一位师生共同做起,需要我们共同从现在这一秒做起。 我们倡议。今天不浪费,从我做起,我,是“光盘”。光盘行

5、动,欢迎加入。勤俭节约,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稿) 西铁小学五二班翟屹晨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吗。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箅是在富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家主席毛泽东所有衣服中竟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敬爱的周总理的睡衣穿了几十年,破了就补,补了又补,直到烂了,没法再补,就把整个背部换掉也不肯买件新的;无产阶级战士雷锋,脸盆用得油漆都落光了也舍不得丢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便是为了替国家省下建设的资金。有的同学会说,那时国家底子薄,所以需要勤俭,现在人们

6、富裕了,应该享受一下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解放前好多了,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仍然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些同学就有铺张浪费的坏习惯,他们专挑高档、名牌的文具相互攀比、炫耀,没有一两次便又扔掉了。据汕头都市报的调查报告,汕头市的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游览北京,有些人一天仅买饮料便花了50块,而组织单位准备的凉茶却无人问津。如此的大方,如此的铺张浪费,将来会怎样呢。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勤俭节约是现实的需要,我们青少年更需要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为了家业的兴旺,国家

7、强盛,我们必须培养勤劳、俭朴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明天,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国勤俭败由奢”,丢掉节俭的美德,贪图享受,妄想不劳而获,这种人是没有前途的。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观念,即使在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也要继承勤劳节俭的美德,艰苦奋斗,争做合格的小公民。 厉行节约,从我做起(演讲稿) 西铁小学五二班勾莹莹 尊敬的各位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厉行节约,从我做起。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学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言“尽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节

8、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显得意义深长。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节约要从小处着手,从一粒米、一滴水做起,然而,节约终究不只是小事,现在的社会有时候变得很陌生,有些时候,节约成了小气被人笑话,更有些时候,节俭却被当成贫穷的表现。 我们需要在全社会改变那种所谓的虚荣消费心理和浪费观念,需要重新认识老祖宗留下的千年传统和良好美德。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的节约意识却反差很大。回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中就造成了诸多浪费。许多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扔进废纸篓;白天亮着的电灯;卫生间水龙头哗哗流水、地上到处洒落的粮食其实稍加注意,我们可以做得

9、更好,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这些细节。 我想,在家里我们肯定能做到随手关灯、关水;为什么我们却忽略了这些细节。关键是我们没有将自身真正溶入到生活中,没有将节约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形成一种观念。 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一种态度,一种智慧。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

10、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节约,我们才能节约资源,也只有时时处处从我做起,这样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爱惜粮食,为国分忧(演讲稿)西铁小学五二班王一琦尊敬的各位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惜粮食,为国分忧。同学们,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唱起雄壮的国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幸福。我们为自己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自豪,我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歌唱。但同时,你们有没有为我们的祖国忧愁呢。 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十二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

11、。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问题。你们为我国这一最大的问题忧虑过吗。 不错,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早已解决了旧中国几千年没法解决的人民吃饭问题。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可是,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也应该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仅使吃饭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有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

12、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增产粮食,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同学们都知道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世界粮食日的那一周定为节粮周。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得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第 7 页 共 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