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朝满蒙联姻的特点

上传人:卢卡****7 文档编号:192269363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清朝满蒙联姻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清朝满蒙联姻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清朝满蒙联姻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清朝满蒙联姻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清朝满蒙联姻的特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清朝满蒙联姻的特点摘要:满蒙联姻作为清朝长期奉行的对蒙古政策的主要局部,始于努尔哈赤时代,经过皇太极和福临两朝的开展,到康乾时期趋于完善,并一直沿袭至清朝末期。这是一个漫长而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表达出满蒙联姻较之前代不一样的特点,而这种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的互相通婚,以制度性的形式,贯穿了整个清朝。关键词:清代;满蒙联姻;民族政策;制度性联姻一、引言孟昭信先生曾在?满蒙联姻的最新研究成果读杜家骥著?中说:满蒙联姻是清史、满族史、蒙古史及边疆经营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受到了学者的重视,陆续有一些文章问世。除了杜家骥先生的?清朝满蒙联姻研究?外,还有华立的?清代的满蒙联姻?,刘潞的?清太祖

2、太宗满蒙联姻考?及?对清太宗时期满蒙联姻的再认识?,赵云田的?清代的“备指额驸制度?,牛海桢的?简论清王朝的满蒙联姻政策?,等等。这些论文或著作中,侧重点不同,令笔者读后颇有明悟,在此根底上,来探析一下清朝的“满蒙联姻制度的特点。文中“满蒙联姻的“蒙古特指“藩部蒙古,不包括八旗下的蒙古八旗旗人,因其一般被视为满族共同体的成员,故其与满族联姻通婚属于内部通婚。所谓的“满蒙联姻主要指满族皇家与蒙古各部领主博尔济吉特氏、乌梁海氏、绰罗斯氏之间的联姻,特此声明。重视以联姻方式来稳固其统治,自古有之,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又以清朝最为突出。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清王朝的独特民族政策,使得清朝满蒙联姻和往代相比

3、,又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二、满蒙联姻的双方政治地位不同清朝幅员甚大,包括漠南、漠北、漠西等蒙古诸地都囊括其中。而随着蒙古各部的归附,满蒙联姻逐步形成的是一种君臣关系的政治联盟,清朝皇帝赐予这些归附的蒙古贵族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令悉遵我朝制度,并以“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来明确这种世袭的君臣关系,这些蒙古贵族接受清王朝的爵位和俸禄,并在一定时间内按时到京述职。这已经明确说明,此时的满蒙联姻,是建立在政治上、经济上,蒙古贵族都臣属于清王朝的根底上的,这种牢固的君臣统属关系,是汉唐所不能比的。正是这种政治地位的不同导致其目的与前代“和亲的目的存在区别。满蒙联姻从产生之初就明确地效劳于一个

4、目的:与对方结成政治性联盟,进而将蒙古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嘉庆帝曾说:“我朝开国以来,蒙古隶我臣仆,重以婚姻,联为一体。三、满蒙联姻是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的互相通婚满蒙联姻的大规模是相对于之前历朝历代的和亲规模来讲的,据皇家的族谱?玉牒?所记载,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后的268年间为502次。其中,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后403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后99名。所谓的多层次主要针对通婚的范围来讲。西汉以来各

5、朝代的和亲,大都以中原王朝的皇室女或是“公主的身份,嫁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也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通婚多为单向的。但是清王朝的“额驸,并不是公主夫婿的专谓,它包括王公贝勒各等宗室女之婿在内。蒙古王公上自亲王、郡王,下至台吉、塔布囊各个阶层都有很多人与清朝宗室通婚,甚至出现累世通婚的,如敖汉部班第家族,曾连续五代与清室联姻,有额附七人;巴林部色布腾家族,五代中有四代与清通婚,其中额附乌尔衮系淑慧长公主亲孙,康熙时娶玄烨女和硕荣宪公主为妻,亲上作亲。同样,清廷方面,不仅皇帝本人,宗室大臣娶蒙古女子者也很普遍。例如,皇太极后妃中庶妃以上有9人,其中蒙古后妃占6人。他的两位皇后,即孝端文皇后

6、、孝庄文皇后,都是蒙古科尔沁部人。皇太极的兄弟子侄共娶蒙古女子7人,其中5人清朝的满蒙联姻持续了200年左右,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如此持续性的不间断开展,也使得它囊括了漠南、漠北、漠西3大局部,从部旗来看,它囊括了科尔沁、巴林、喀喇沁、郭尔罗斯、翁牛特、土默特、敖汉、奈曼、苏尼特、土谢图汗部、赛因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阿拉善厄鲁特、青海和硕特等16部几十个旗。四、满蒙联姻是制度化的政策由于清朝满蒙联姻双方的地位、目的及政治经济利益等与前代不同,所以清朝的满蒙联姻不仅没有因为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干扰而搁置,反倒是清廷一直坚持着“北不断亲的祖制,并形成了一套旨在维护两族上层特殊亲戚关系的规定,显示出

7、制度化的趋向。其内容多而繁琐,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俸禄俸缎制下嫁外藩的公主、格格及其额驸都享有相对应的等级物质享受待遇。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更定俸币,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下嫁外藩的公主格格及其额附的傣禄标谁。中间几经变动,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俸禄俸缎数目最后固定:公主格格岁俸银为一千两至五十两不等;额驸岁俸银为三百两至四十两不等;并各有俸缎假设干匹。“倘额附内别有兼衔,从其数目多者给予,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清廷给予他们的待遇之优厚。二入京朝觐制清代的蒙古王公额附有定期入京朝觐之制,这既是清给予对方的特殊“恩遇,也是额驸效忠清廷的一种表示,即使闲散额驸无实际职衔者也无例外。后来制订了公主

8、子孙台吉入京朝觐制,命“公主之子孙姻戚台吉等,一家一人,亦分为三班,轮流来京。随着通婚的持续与扩大,公主子孙台吉人数不断增多,故乾隆十年1745年和二十五年1760年两次奏准科尔沁、巴林、敖汉三处增派来朝的子孙台吉数额。只有外札萨克因路途遥远,其公主子孙台吉,例不参加年班朝觐。三回京省亲的限制规定此制是针对下嫁外藩的公主制定的。清廷向不允许下嫁外藩的公主长期在京居住。顺治十四年1657年初步规定:公主等人来京需“报院请旨,不得私来。其后进一步明确:“格格等下嫁蒙古部落者,例于十年来京一次,其在京居住期限,公主六十日,近派之郡主亦准住六十日,以下逐级递减十日。清朝统治者解释说:“公主等下嫁蒙古,

9、成婚之后,久住在京,与蒙古无甚裨益。实际上,就是“久住在京,不利于发挥下嫁公主等对蒙古各部的羁糜监督作用,满蒙联姻之作用,略窥一二。四赐恤致祭制遇有公主、额驸身故,由清廷派人祭奠,以示对亡故者及其家属的特殊关切。康熙时,这种赐恤只限于清室下嫁蒙古的公主、格格;雍正十年1732年,有人奏请额驸致祭事获准,“嗣后遇有额驸病故者,皆著加恩致祭,以为定制。五生子予衔制凡下嫁蒙古的公主格格之子,都授予职衔品级。按照规定,公主之子,不问其父品秩上下,即可授为一品,与亲王之子弟等同。郡主之子同郡王、贝勒之子弟,授为二品,县主、郡君、县君之子授为三品,乡君以下的清宗室女所生之子,“均给予四等台吉。而额驸侧室所

10、生之子即非公主等所出者只能“酌看伊父爵秩品级,分别给予。以此保障公主格格子孙的优越地位,促使他们向清廷靠拢。六“备指额骑制清朝入关后不久,便開始在漠南蒙古优先挑选清室额附。具体方法是,行文科尔沁、巴林、喀喇沁、奈曼、翁牛特、土默特和敖汉等十三旗,“查取各该旗王、贝勒、贝子、公之嫡亲子弟,公主格格之子孙内,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有聪明俊秀、堪指额驸之台吉、塔布囊,将衔名年命注明,每年于十月内送院。其已开送职名人等,令其父兄于年节请安时,各带来京备指额骑。这种将满洲皇室与蒙古王公的通婚制度化的作法,有力地说明了清朝统治者对于稳固满蒙联姻所持的热衷态度。七教养内廷制对蒙古王公子弟中的局部人采取“教

11、养内廷的方法。被“教养者自幼年进京,在宫中长大,待其成年后又纳为额附。长期的共同生活,耳濡目染的影响,使他们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都与清朝宗室大为接近,又与清皇室休戚相关,自然为之忠心效力。综上所述,清朝的满蒙联姻是一种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的互相通婚,并且较之前代的“和亲政策,有了一套自己相对完备的制度,贯穿整个清朝,虽然说作为清代民族统治政策的一局部,满蒙联姻和其他政策一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直接服从于清王朝稳固自身封建统治的根本需要。但不可否认,满蒙联姻,带来的还有满、蒙、汉的文化经济交流,边疆机构建设,稳定的统一政权,以及一个逐渐完善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参考文献:【1】汉司马迁

12、.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6.【3】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4】清昆冈,李鸿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1.【5】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6】清李桓辑.国朝着献类征初编M.扬州:广陵书社,2021.【7】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影印,1986.8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9清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0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J.历史教学,20216.11孟昭信.满蒙联姻的最新研究成果读杜家骥著?清朝满蒙联姻研究?J.史学集刊,20213.12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J.民族研究,19832.14刘潞.清太祖太宗时满蒙婚姻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3.15刘潞.对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联姻的再认识J.清史研究,199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