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临床护理研究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192268281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临床护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临床护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临床护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临床护理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采用中医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颈性眩晕临床评价量表评分以观察病情变化,从而判定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颈性眩晕;中药热熨;耳穴压豆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o,CV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临床病症以眩晕为主症,可为旋转性、摇摆性、浮

2、动性眩晕,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加重,或见头痛、视物不清、耳鸣、感觉或运动障碍、内脏性障碍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感、出汗等,重那么有短暂意识不清、猝倒等病症,目前颈性眩晕具体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主要与交感神经刺激、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异常、颈椎本体感觉紊乱、体液因子等多因素有关,其发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壮年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本文采用中药热熨配合耳穴压豆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与常规的西医治疗相比较,探讨中医传统治疗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研究对象病人来源于2021年10月-2021年12月入住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颈性眩晕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

3、共60例,采用非同期队列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55.24.5岁;试验组男14例,女16例,最大70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58.53.3岁;全部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价?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2、观察指标2.1临床病症:患者存在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头痛等病症,旋颈诱发试验阳性。2.2颅内多普勒检查:获取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信号,检查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3、治疗方法3.1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西医治疗,1低分子右旋

4、糖苷500毫升+维脑路通0.6克,2复方丹参注射液250毫升或0.9%生理盐水250毫升加胞二磷胆碱0.5克静脉滴注每日一次,3口服西比灵、氟桂利嗪等药物,4执行一般护理常规。3.2试验组治疗方法:1采用吴茱萸中药热熨大椎穴、风府穴、风池穴等穴位,配合耳穴压豆选择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肝、肾、颈等穴位。热熨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颈部,局部涂少量凡士林,将加热药袋60-70度置于颈部相应穴位处,用力均匀、来回推熨或盘旋运转,开始时用力轻,速度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用力增强,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降低时,更换药袋,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2耳穴压豆操作:患者取卧位或坐位,75%酒精消毒,

5、将外表光滑的中药王不留行籽,贴于0.6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一手固定耳廓,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留埋期间,协助每日定时57次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每23日双耳交替进行更换,3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实施辨证施护。4、疗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以14天为1疗程。5、疗效标准5.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王楚怀等介绍的颈性眩晕功能及评定标准和?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中眩晕的的有关疗效评定。5.2采用检查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进行分析。6、统计分析6.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表1: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比较工程n性别平均年龄男女对

6、照组30131755.24.5实验组30141658.53.3P0.056.2两组疗效比较: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单位:例%组别n治愈好转未愈有效率对照组30620.01756.7620.076.7%实验组30723.32066.7310.090.0%6.3两组临床量表评分评分:表3:两组治疗前后功能评估比较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172.85222.15实验组30172.14272.117、结果7.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性别、年龄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7.2治疗后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总有效率

7、76.7%,实验组总有效率90.0%,经x2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7.3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量表评分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量表评分均明显上升,说明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均为有效,两组患者的总积分,经x2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8、讨论目前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西医认为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的机械刺激,使椎动脉交感神经丛、交感神经干及灰交通支受到激惹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血管痉挛、血流减少,继而引起前庭系统短暂性缺血【4】,而中医学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认为与外邪、外伤、久劳成损、血虚、肾海缺乏等多因素有关。中药吴茱萸具有温中、

8、止痛、理气、燥湿、治呕、厥阴头痛的作用,采用吴茱萸热熨颈部相关穴位,其药力透达深部,到达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之成效;耳穴压豆那么通过刺激相应病理反射区或敏感点,具有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两者有机结合,即调畅脑部脉络血运与气机,又调整了全身阴阳气血平衡,明显提高了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薛爽,王国相.什么是性眩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95:297-300.【2】杨崔领.颈性眩晕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甘肃中医,2021,176:43-45.【3】李爱强,陈子良.颈部三步九法理筋治疗颈性眩晕3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21,361:58-60【4】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病症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9.【5】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297.基金工程:甘肃护理科研工程工程编号:GSHLKY-202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