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上传人:wei****08 文档编号:192128281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提分攻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多侧重于中国史的内容,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设计了一道世界史的试题,且出现考查内容逐渐由课本外向课本内回归的趋势。所选改革紧扣当今的时政热点,体现了对学生多种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设问方式主要侧重于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意义、影响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年份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2019年秦朝与曹魏末年爵位制改革(1)体现思想(2)概括对象,简析作用明治维新(1)作用及其原因(2)意义戊戌变法(1)原因(2)特点2018年汉武帝年号

2、改革(1)区别(2)历史意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1)背景(2)主要内容及影响湖南保卫局创办(1)原因(2)不同2017年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1)特点(2)意义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1)原因(2)困难及启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1)特点(2)意义2016年唐太宗时谱牒改革(1)内容(2)作用清政府军事改革(1)特点(2)影响孝文帝庙号改革(1)内容(2)意义2015年唐代币制改革(1)主要内容(2)意义清代养廉银制度(1)原因(2)作用近五年,地方卷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各个地区模式不同,江苏卷主要侧重于对课本内知识的考查,一般设置为三问,中外兼具,而北京卷则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以选择题为

3、主,主要侧重于对课本内知识的考查;海南卷的考查方式与课标卷相似,多侧重于课本外的改革,且以考查中国史为主。不管是那个省份的试卷,其设问方式则大致相同,以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等为主。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年份江苏卷北京卷海南卷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2019年王安石变法(1)对王安石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内容、效果(3)原因(1)俄国农奴制改革(选择)(2)北魏孝文帝改革(非选择)(1)内容(2)目的、过程与效果议政王大臣会议(1)作用(2)原因2018年戊戌变法(1)背景(2)简评明治维新(选择)目的唐代景云年间改革(1)目的(2)影响2017年北魏孝

4、文帝改革(1)主要内容、现象(2)特点(3)积极作用无无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1)原因(2)意义2016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原因(2)原因(3)教训俄国农奴制改革(选择)内容、影响建文帝改革(1)内容(2)意义2015年明治维新(1)特征(2)变化、原因(3)实质明治维新(选择)内容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1)原因和内容(2)影响1(2019北京卷,21,4分)图8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图8 “如此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5、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了“二一九”法令,农奴获得解放,不再依附于农奴主或地主,恢复了人身自由,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残酷的掠夺。且农奴只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也没有获得权力和财富,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排除C项;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奴获得自由受到广大农奴的支持和拥护,“社会各阶层的反对”的表述太过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2(2019新课标全国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

6、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

7、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

8、德治”。(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3(2019新课标全国卷,45,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

9、,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

10、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解析】(1)作用: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根据所学可知“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

11、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4(2019新课标全国卷,45,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

12、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

13、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5(2019江苏卷,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

14、(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

15、极效果。(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解析】(1)态度: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原因: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2)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