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2124841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与探索 李发利感恩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扭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感恩意识是人类生活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思想品质,也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它既可以体现在子女与父母之间,也可以体现在学生、教师、朋友之间。懂得感恩就是懂得做人,了解感恩便是了解了人生。从字面上来讲,感恩就是指将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某种形式传达给对方,并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谊。当一个人懂得了感恩,他才能够真正地关爱他人,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感恩意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小学信息技术是门实践性较

2、强的课程,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以知识、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课堂规划设计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内容薄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是对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教材驾驭能力的考验。笔者通过“接收并回复电子邮件”一课的教学实施,并结合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过程为融入感恩教育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教材分析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交流的手段越来越多地依靠互联网来进行,电子邮件成为互联网使用最频繁的信息交流方式。“豁然开朗接收并回复电子邮件”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的第9课内容。在本课学生认识了电子邮件,学会申请免费的邮箱,学会邮件的发送,并以“感恩”为主题

3、深入体验电子邮件系统的接收与回复功能。知道互联网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快捷,从而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网络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习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学习方式已不感兴趣。同时,学生个体之间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大。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文打字基础,能利用浏览器访问网站,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搜索方法和技巧。根据课前调查,学生普遍拥有了电子邮箱,考虑学生基于Internet网发送电子邮件可能会出现拥塞的情况,笔者采用搭建局域网邮件系统方式来完成邮件的接收与回复功能体

4、验,进而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至Internet网络环境中,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知识与技术难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完成用Web方式接收、回复带附件的邮件。能主动为教师、长辈或同学发送一封电子贺卡邮件。发挥其“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小组内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共同协作,共同提高。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完成接收、回复电子邮件。能够在“小老师”的帮助下,或通过求助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与资源:局域网环境下“学生电子邮件系统”、教学课件、学习素材、电子教室软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接收与回复普通文本的电子邮件。能利用旧知完成附件的再加工,能接收与回复

5、不同类型附件的电子邮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接收、回复、发送电子邮件的练习,进一步感受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网络提供的便利与快捷,体验信息交流的愉悦。能够判断不良信息,养成健康、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形成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接收并回复普通文本的电子邮件。运用旧知,二次加工具有个性特色的电子贺卡。会发送带有不同文件类型附件的电子邮件。难点:运用旧知,二次加工具有个性特色的电子贺卡。会发送带有不同文件类型附件的电子邮件。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有来自同学的,有来自长辈的,有来

6、自老师的。你一定得到过这样的帮助和关心,是吗?谁想说一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彼此感恩构成了和谐、幸福的社会大家庭。在你得到这些帮助与关心时会怎样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呢?揭题:向他人表达感谢有多种方式,如邮寄贺卡的方式、手机短信的方式、当面说声“谢谢”等。除了这些表达方式外,老师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更含蓄、更富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发送电子邮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导入课堂,密切联系知识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为电子感谢卡邮件的使用做好铺垫。通过两种联系方式的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子邮件的优越性。2.初步体验任

7、务一:进入邮箱师:就在上课前,老师已通过电子邮局向每一位同学发送了一封电子感谢卡,你们想看看它吗?不过,要想看到它,你要先知道电子邮局的地址,今天我们的机房就有一个电子邮局,它的地址是172.16.2.200。老师想请一个同学在浏览器中输入这个地址。看看它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教师机上操作)这是接收邮件的窗口,请认真观察它的界面内容(如图1)。学生实践操作并回复教师邮件。设计意图:对解决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然后从准备知识过渡到学习新知,为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铺路架桥。请一位学生演示,其目的是一方面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观看邮箱各模块,让学生明白学会观察的

8、重要性,并告诉学生学习要从认真观察开始。通过学生实践练习掌握回复邮件的方法。3.自主探究任务二:教师回复带有附件的邮件师:同学们都学会了如何回复邮件。老师认真观察了刚刚收到的邮件,大多数是不带附件的,我想回复他们并要带有附件,该怎么办呢(如图2)?学生实践操作:练习回复带有附件的邮件。设计意图:新知不是给予,而是让学生自行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的答案记忆会更深刻。经过教师演示及学生练习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并回复带附件邮件的方法,以“感恩”为主题深入体验电子邮件系统的接收与回复功能,知道网络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快捷,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网络化的生活。4.深化新知任务三:教师回

9、复带有附件的邮件(编辑贺卡内容)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收到的感谢卡中,还缺少点什么?(祝福或感谢文字和落款)为了让我们的感谢更加真诚,是不是要添加一些内容呢?在老师给大家的素材中,有Word文档类型的,有PPT类型的,有图片类型的,也有一些祝福的文字文本,还有一些好听的音乐也可以同时发送出去。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对它们进行编辑。学生实践操作:在学生间发送所编辑的邮件。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多种类型半成品附件文件,既是对旧知的再次回顾,也是为新知的深入探索提供了资源素材。这一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既省时,又能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5.拓展延伸任务四:利用自己申请的Web邮箱给长

10、辈或老师发送一封邮件(编辑贺卡内容)师:同学们相互间发送了很多邮件,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除了感谢,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感恩。同学们可以利用上节课申请的邮箱给老师、长辈、好友送去祝福与感恩,为他们发送一封带有不同类型附件的邮件。教师提示学生,小组间互助,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设计意图:学生以分组的形式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对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构建了合作学习意识,遵循了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原则。知识内化与能力拓展在实践应用中得以强化加深,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课的教育主题感恩教育。6.知识小结师: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电子邮件的方便、快捷。可是随着电子邮件的普及,也给了一些人可乘之

11、机,经常向我们的邮箱发一些不良的邮件,其主要有两类:病毒邮件和垃圾邮件。对来历不明的邮件附件,在打开前要先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我们不能发送垃圾邮件,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用好网络。让我们一起回顾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回顾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本内容。设计意图:学习内容的总结与归纳,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利用好现代通信媒体,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具有判断不良信息,养成健康、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形成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 教学反思在本课学生认识了电子邮件、学会申请免费邮箱、学会邮件的发送,并以“感恩”这一主线贯穿课堂始终。笔者借助局域网邮

12、件系统与Internet网络邮件系统相结合的技术策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体验了带有附件功能的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回复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对长辈、朋友感恩之情得以巩固和升华。点 评本教学设计以“感恩”为主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送为教学目标,既明确立德树人的用意,又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和内容结合得自然合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另外,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进行了分层预设,教学思路清楚、条理清晰;这节课使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教育即生活”在这里有了很好的体现,这是本课设计的一大亮点。教学过程遵从“去情境化情境化去情境化”的结构。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各类应用软件都是“去情境化”,因其来源于实际应用中的归纳、提炼和加工。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则是用“情境化”的现实生活和示例任务对各类应用软件的功能进行分解和还原再现,让学生体会到其功能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效率和便捷。“情境化”在教学中的设计就体现出一位教师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迁移能力。但从教学的全过程来说,由“情境化”再到“去情境化”则是教师驾驭课堂、回归知识本质的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本节课在小结部分的“去情境化”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地琢磨和完善。-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