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2124670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之三美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传送教学信息的媒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艺术最重要的方面便是教学语言艺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教学语言必须有其一定的要求。包括是语言的规范性、内容的科学性、启发性、可接受性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像其他学科一样仅仅把教学

2、语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更是将教学语言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讲的同时教会学生讲,这样语文教学语言便具备了独特的内涵和特殊的规定,它需突出一个“美”字,即更强调语言的内容美、情感美、形式美。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内容美古人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教学语言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把之理解为“教之无文,行之不远。”而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内容,注意语言的思想性、文学性。1.语文教学语言应突出思想性思想直接体现在语言上,思想与语言有直接的联系,一个自身思想境界平庸的教师很难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中学生正处于对事物缺乏判断力的时期,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学语言的传递,

3、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融思想教育于教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提出过“教育性教学”的观点,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见其对思想性教育的重视。2.语文教学语言应突出文学性语文课程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外,还应注重语文学科对学生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功能,这就要就我们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内涵,结合自身的经历徜徉在文学作品知识的海洋里获得的。因此,我们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是文学性的、诗意性的语言。在教授文学作品时,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一定的文采,才能清晰

4、、准确的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内涵,从而充分的让学生理解作者与其作品。例如,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中,如此描绘:“看起来,这首词无一笔写人,笔笔都是绘景:月光皎洁,鹊受惊而飞离枝头;清风吹拂,蝉儿还在深夜不停歇的鸣叫其实,笔笔不离写人,从这幅山村夏夜晴雨图中,我们不难感觉到个中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这山村夏夜展望这丰收年景时的惬意;体察到他因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旧时茅店”休憩可又找不着的焦虑,以及经小桥过溪转弯后,在土地庙树丛旁的突然出现时的欣慰。”教师选取合适的字词,通过诗意化的语言,将一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

5、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美作文之道,在于一个“情”字,语文教学同样如此。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字里行间都饱含情感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先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才能充分带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讲课时的情感的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讲授课文时用冷静、理性化的语言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语句字词,从而忽略作品的情感的话,当然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只是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忽略了其审美欲、完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特点。教师要想通过有声的教学语言体现无声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就务必“披文以

6、入情”,以情带情。而作为审美媒介的教师为了让审美主体(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审美客体(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真切的情感,便首先要通过教学语言架起这一座桥梁。于漪老师提倡情感性教学,她说:“教师的语言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是教育的根。”请看她在讲授茶花赋时的导语和结束语设计:“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情感就会充盈我们的胸际,就会奔腾欲出。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泼墨挥彩描绘她,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些普通的词因为教师的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而串连在一起,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知识,还能陶冶情

7、操,同时还有美育功能,既满足学生的审美欲,还能让学生张开审美想象的翅膀。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一杯水,寡淡无味,喝过即忘,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是浓郁的美酒,能沁入血液,拨动人的心弦,经久弥香。当然,教学语言融入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真实性。要自然、真诚的流露,切不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并且情感的流露也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如果教学中遇到悲伤处痛哭流涕、愤怒处咬牙切齿、高兴处仰天大笑,随意发泄自己的情感而不顾课堂学生的体验,不仅会使情感性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三、绘声绘色、趣味盎然形式美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教学”。既然所教授的知识都是

8、一定的,为什么有些教师的教学效果依旧存在很大的差别呢。这就还涉及到了教学语言的形式美,包括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1.语文教学语言应突出形象性文学作品是由无声的字词组成,要使作品更好的被学生所感知,应尽量再现文学作品的形象,使学生通过教师讲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语言来创设情境,把学生引领到情境中来,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那么如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呢?首先,采用修辞来增加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在教学中,为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使用较多的修辞是比喻。使用恰当的比喻,可以把书本中的抽象的事物描述得更具体、更直观、更生动。其次,运用体态语言以增添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9、教师恰当的运用体态语言,使听觉语言更富有立体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试看一位教师在讲授春时的教学片断:“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写春天到来的。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但是,作者没有用长这个词,而是说从土里(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对,钻出来了。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透过厚厚的土层,有时碰到石头、瓦块,就要用力去顶开它们,然后再茁长成长。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的、极旺盛的。”教师运用手势,更好的表现了关键词“钻”,这个动作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增加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感

10、受。教师在教学中,随着教师情感的变化,辅以或喜或悲、或憎或怒的面部表情及手势等体态语,可以有效的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语文教学语言应突出音乐性有教育家说过,良好的教学语言应该如同“油”一样缓缓的、悄然无声的把知识渗进学生的心里。这个像“油”一样的声音没有什么比音乐更适合的了。如果教学语言舒缓自然、美妙悦耳,学生在课堂上会沉浸在悦耳的音乐里,激发美的感受,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学语言音乐美是在掌握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的基础上注重抑扬顿挫、重音和节奏。“抑扬”主要指声音的语调,“扬”指语调的高昂,“抑”指语调的低沉。在设置疑问或提问时应用升调,以引发

11、学生的思考,在表达哀愁、低沉的情感时应用降调,以触发学生的感触;“顿挫”方面主要指停顿,停顿可表示强调,也可作为时间留白以给学生思考;重音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听觉上造成强烈的刺激,让学生增加印象和强化对作品的感受。在表现文眼、诗眼、关键字词等时,要正确使用重音;教师的语言在节奏上也要和谐自然,在作品的重点、难点、意蕴深刻处节奏应放缓,给学生以理解、消化的时间,在作品的浅显、次要处也可做适当的跳跃,形成有张有弛、错落有致。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语音优美、语量适当、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多个方面,完成教学语言的音乐美。综上所述,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同和不同点,注重教学语言的文学美、情感美和形式美,其教学语言做到富有文采、饱含情感、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和谐悦耳相结合,虽近乎苛刻,但无疑也为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指明了方向。-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