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1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2124622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整合现状研究 彭万里,杨振华,谭晓朝(湘潭大学 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要:结合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了应用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整合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走出整合困境,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解决策略。关键词:信息技术;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 整合; 现状研究G642.0:A:1674-5884(2013)03-0102-03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资助: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材料类专业实验(1029/2904019)作者简介:彭万里(1964-),女,湖南韶山人,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材料与科学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

2、研究。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各国仍在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1。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取得飞速发展的成果2-3。2012年3月教育部又颁布 “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4就高等教育而言,十年规划明确提出其发展任务是: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门类下一门专业课,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有效整

3、合,直至深度融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一基础与现状目前,以我校材料与科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例,其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也初显成效。中心配备有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和多媒体教室若干,互联网早已进入每间实验室与教师办公室。该中心自2002年成立之后,开始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网站,网站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充实之中。网站主要展示了本实验教学中心历年来引进的众多先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以及与其相关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论文、学术交流等重要信息;通过自主研制、合作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等途径,组建了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该平台具有实验预习测试、实验选课、大型仪器预约等系统功

4、能,拥有部分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与实验视频教学资料等。该中心网站还设有与学校精品课程网站、“材料与器件”国家教学团队局域信息网的超链接,包括有关 “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物理”、“化学”和“电子”等专业内容信息资源。此外,实验中心还参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各高校实现资源互通与共享,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网络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实。虽然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奠定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但在实践中还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材料类实验课教学有效整合,必须明确目标与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步骤与规划,从解

5、决几个突出问题着手。1.教育思想理念相对滞后,对改革缺乏整体热情首先,重科研轻教改。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现实中受功利性影响,存在重科研轻教改现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强。在高校不搞科研就没有出路,已成为一种流行意识,因而很多人对教学改革不感兴趣。特别是有些科研任务繁忙的教师,基本上无暇顾及。也因此对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缺乏整体热情与较为深入的思考。其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意识依然存在,多数师生不重视实验课教学。这种观念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并制约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尤其是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教师认为理论课才是课,而实验课不是课,甚至个别教师对

6、待实验课以各种理由与借口敷衍了事;再次,重建设轻应用,缺乏有效的督促、监管与评估机制。尽管各高校对教学信息化非常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从管理者到应用主体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校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重建不重用,重硬不重软,重使用而又轻管理与维护5。2.信息资源传统单一,信息技术含量不高目前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无标准化的问题。信息资源分散零碎,表现为信息“孤岛”现象:(1)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2)系统用户缺乏统一的接口;(3)应用系统集成困难等6。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处于一种随机随性的自由状态,很少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来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含量不高

7、,应用层次较低。教师大多只限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owerPoint电子讲稿和有关图片等5。尤其是制作的实验教学课件也是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简单搬家,难以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在实验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待于制作与补充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信息资源。3.缺乏专职信息技术资源维护管理,信息资源应用率偏低教学资源库、教育教学信息、教学课件,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来进行专门维护与管理;新的教学科研成果需要及时转化为教育信息资源来补充更新。建设与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主要目的是要服务于师生,能够被师生采用。从教育信息资源的搜集获取整理存储重组与传播共享与应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完整流程9

8、,这些技术工作必须由掌握和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来专门承担。但一般来说学校除了网络中心具有少数几个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人员之外,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各院系内部基本上没有设立专职技术人员岗来管理维护信息资源系统,因而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二问题解决策略1.加强组织与引导,使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是不能单靠某个人或某个课题研究就可以完成的,它关系到全局与整体的问题,关系到整个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余胜泉教授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以系统的、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新的教学环

9、境、教学手段、教育理念成为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互相促进。”8并因此构建了一个典型“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在该模型中包含教学思想、教学实践和社会支持环境等层面。他认为教育理论与观念是整个模型的制高点,是教育信息生态的核心价值体现,它决定了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的发展方向。首先,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必须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鼓励。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要从校领导开始,勇于接收新的教育思想理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认识到在继承传统教育精华的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教育已势在必行,要营造改革的氛围。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

10、年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教务处,高教中心,电教中心,各院系部门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等)进行学习研讨,明确规划提出的要求,目标与任务。并根据规划精神与内容制定出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部分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可行性发展计划,并层层传达与落实。要使学校领导到管理层到师生员工上下同心,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并作为一种战略决策推动学校的发展。2.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加强学科内部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关键性和长期性工作。学校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不断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

11、息资源9。为开发校本信息资源与特色信息资源,必须加强学科内部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学科专业的软件信息资源可由相关专业教师与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人士共同研发完成。一方面,可根据学科特点,重组或建设学科内部教学信息资源。教师应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对某一专业教学课件的制作与教学过程设计有较为完整的设计方案,可协同掌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人员制作标准教学课件,或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个性化教学课件;另一方面,院系内部也可以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任务分流,让具有信息技术专业特长的实验技术人员联合教师共同开发教学信息资源。以上两个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奖赏与利益分配制度作保证。此外,

12、还可以整合社会力量。可以根据学科专业人员要求与设计意图交由社会信息资源开发部门去开发,也可以向兄弟院校同行部门购买。通过这些方法途径可以为学科内部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可靠的数量与质量保证。对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无疑也可以采取上述方法途径来实现资源的补充与更新。3.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设置信息技术资源专职维护管理岗位信息资源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关键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首先必须有信息资源可用,其次必须是信息资源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第三,必须由人来使用,这三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前两者是第三者的前提与基础,要实现这个前提,最好是院系内部设立专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很多高校在引进

13、人才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针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型人才的引进,在人事制度方面给予较多优惠与倾斜,极少关注实验技术与管理人才队伍的补充更新。院系专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当属高校实验系列或工程系列编制,但目前许多实验室,已严重缺编缺岗。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其一,实验人员的编制常常被教师占用,实验编制成为引进教师的桥梁与跳板;其二,部分年纪较大的实验技术人员已经退休或者面临退休。其三,机器排挤实验技术人员。一旦有精密仪器设备引进,该仪器马上就被所谓“教授负责制”垄断,即由某“名誉负责”教授直接指定其自己科研团队的年青教师或者研究生管理。其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假象:实验室似乎根本不缺实验技术人员,人事部

14、门也不需要考虑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补充与引进问题。目前有些专业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而教师又非专职技术管理人员。因此,要从院系内部实验技术队伍中抽出力量来专门从事信息资源系统开发维护很难,管理难以到位。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引起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通过改革人事制度,引进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在院系内部设置信息资源系统专职管理岗位。只有配备专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才能有效保证信息资源的可用性,提高信息技术系统的运作效率,使信息技术进一步与教学产生融合。4.建立一支由学校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教改团队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以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有效融合作为改革的主旋律。可以建立一支由有关部门负

15、责牵头如教务处,包括有高教中心、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实验教学与管理处、各院系教研室等部门联合参与的,进行定期磋商与共同研讨的教改团队。该团队直接归主管校长领导,统一组织与协调,负责策划和出台全校有关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与事项,及时掌握教改动态,组织编写有关教改论文等,并编辑出版,给予总结与表彰。实验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求,自然首当其冲。在改革的大气氛中,使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可能与必然的目标。三结语信息技术与高校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也是教育部制定的

16、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与步伐,是否能跟上世界第一流的教育水平,也是高校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而言,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还面临诸多困难,改革还有一定的阻力,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特别是在思想意识方面要明确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实验课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尤其要重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维护与管理,加强督促与评估,才能使整合走出困境,实现信息技术与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从有效融合到深度融合的改革目标。参考文献:1 陈焕东,康东,凌波.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进程分析与比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