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1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2122197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课题 同恢复邦交正常化初期相比,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似乎越来越多,有些问题看上去变得越来越严峻。两国的高层互访处于停滞状态,国民间的亲近感在下降。但是,客观而冷静地审视中日关系便不难发现,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国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维护地区稳定至关重要。中日经济关系则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一 中日经济关系的基础:互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两国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中日贸易总额达1335.7亿美元,1同1972年复交时的贸易额(10.38亿美元)相比,增长

2、了118.7倍,年均增长幅度达16.4%。在长达32年的时间里,两国贸易能够以如此高的速度增长,必然有其内在的根源。我认为,这个根源主要在于两国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发展时期的互补性两国复交后不久,世界经济遭遇石油危机,受其影响,日本国内物价飙升,经济出现了战后首次负增长。当时,由于中国尚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的需求有限,中国还是一个能源纯出口国。大量的煤炭和石油源源不断出口到日本,对帮助日本渡过石油危机,尽了友好邻邦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在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产业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成

3、为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时期,日本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资金方面开始出现剩余;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家电市场开始呈现饱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日本的剩余资本提供了出路,而且为生命周期已至的传统家电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新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的膨胀程度接近20年代后期美国泡沫经济的4倍。2仅就这一点而言,在日本爆发一场比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那场大危机还要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是不足为奇的。然而,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虽然陷入长期低迷状态,但却没有出现像20世纪30年代美国那样严重的经济大危机。3究其原因,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日本政府对经济社

4、会的干预能力大大强于30年代的美国;二是在日本的周围,是一片正在成长中的新兴市场,增加了对日本产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泡沫破灭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图1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图1 亚洲市场在日本出口中的地位表1的数据证明,19902002年,亚洲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由31.1%上升到了43.1%,其中,日本对亚洲四小龙的出口由19.7%上升到了22.7%,日本对东盟的出口由11.4%上升到了13.4%。在亚洲新兴市场中,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拉动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作用日渐上升。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对中国的出口由1990年的2.1%上升到了2002年的9.6%,

5、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了12.8%。假如没有中国以及其他东亚新兴市场对日本需求的增加,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经济状况会更加糟糕。表1 日本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二)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晚,产业结构尚处在较低层次。日本则是一个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就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这决定了中日两国的产业发展处在不同的层次。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低附加价值的产业领域。日本的优势在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高附加价值的产业领域。表2是2003年中日两国的贸易结构,从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居前五位的产品类

6、别依次是:16、11、4、15、9,这五类产品对日出口总额的71.54%。在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中,居前五位的产品类别分别是:16、15、18、6、17,这五类产品占日本对华出口的80.17%。表2 2003年中日贸易结构从表面上看,中国与日本似乎在第15、16类产品的贸易上存在竞争关系,其实,这不过是产业内交叉贸易的表现。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内、企业内或产品内的贸易迅速发展。就产品内贸易来看,中日两国企业处在不同的加工环节,中国企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的加工与组装,日本企业从事的是核心部件等高附加价值的生产环节和研究开发。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中,有许多是日资企业

7、在中国生产后返销日本的产品。分析中日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国经济的互补关系。众所周知,美国是中日两国共同的重要出口市场。在美国进口的10000万种工业产品中,中日两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重叠率1995年只有8.3%,2000年有16.3%,4即使在这16.3%的重叠部分中,也未必存在竞争关系,因为通常情况下,日本出口的是高档商品,而中国出口的是一般商品。就是说,即使在第三国市场上,中日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微乎其微。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日两国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上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上述双重意义上的互补性,为中日合作取得双赢的结果奠定了基础。二 中日经济合作的结果:双赢只

8、要不是带着偏见看问题,就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的结果是双赢,即对中日双方都有利。(一)中日合作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比较快的发展速度。人均名义GDP由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379元增加到2003年的9014元(1090美元),24年间增长了近23倍。2003年,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GDP增长率达9.1%。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是中国人民勤奋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与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以及跨国公司的作用分不开。就中日经济合作而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

9、1979年到2002年,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累计34171项,协议投资额827.7亿美元,实际投资额527.4亿美元。在民间对华直接投资方面,如果不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国。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有助于缓解中国的资金不足问题。第二,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这对增加中国的就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第三,日本企业在中国开办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同时,也将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带到了中国,对中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起着示范作用。此外,日本企业来华投资办企业,对促进中国的国际贸易也起了积极作用。

10、中国虽然是一个地理上的大国,有十几亿人口,但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却是贸易小国。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位居世界前十名以内的贸易大国。实际上,很多标着“Made in China”出口到海外的产品,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生产的。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4.8%是包括日资企业在内的三资企业创造的。52.日本曾经是向中国提供ODA最多的国家日本从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ODA,截至2002年3月末,日本对中国提供的政府贷款为28293亿日元,约合1433亿元人民币(协议额)。6这些资金大部分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校、办医院、治沙、环境保护等我国急需发展的方面,对促进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起了积

11、极作用。表3 中国在日本进出口增长中占的比重3.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932003年,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表3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日本与其他地区的贸易都出现过负增长,惟有与中国的贸易一直是正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相当快。表3是依据日本官方统计数据绘制的,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在最近五年中,日本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两度出现负增长,但是,同中国的贸易规模却一直在扩大。2002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达77278亿日元,首次超过美国(72372亿日元),成为对日第一大出口国。2003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又比上年增长近13%,达87306亿日元,比美国对日本的出口额(68213亿日元)高

12、出28%。当然,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创造的,本质上属于“日日贸易”。但是,上述数据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2003年,日美贸易总额为202343.3亿日元,比上年下降了8.5%,中日贸易总额为153684.5亿日元,比上年增加了20.9%。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用不了五年,中日贸易规模就有可能超过日美贸易。4.日本经济发展为中国提供借鉴回顾130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真正在经济技术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在追赶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事实上,日本许多有识之士

13、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例如,最早告诉我们应该通过增加居民储蓄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是日本学者,最早指出“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的是日本学者(小宫隆太郎),最早建议我国发行金融债解决长期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的也是日本学者(小林实)。中国政策金融系统的建立,直接参考了日本政府金融机构的经验,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公害问题、泡沫膨胀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等,成为中国引以为鉴的教训。我们应当感谢为中国提供了这些经验教训和建议的日本以及日本友人。(二)中日合作对日本有利的方面实际上,经济合作从来就是互利的,否则,这种合作就没有生命力,就难以维持下去。中日经济合作对于日本

14、同样也有许多有利之处。1.中国已成为拉动日本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拉动日本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力量。2002年,日本对外出口比上年增加了31298亿日元,其中,对中国出口的增加额为12160.7亿日元,占日本出口增加额的38.86%。2003年,尽管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9.82%,但出口总额却比上年增加了24403亿日元,其中,对中国出口的增加额为16580亿日元,也就是说,2003年日本出口增加额的67.94%是由中国市场提供的。这对促进日本经济复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市场为日本资本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随着追赶目标的实现和经济走向成熟,日本国内出现

15、了大量剩余资本。以往,日本的剩余资本大部分流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比较成熟,各种制度和规则也比较健全。但是,发达国家与日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经济已经成熟,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或空间有限。特别是美国的双重赤字问题,导致美元持续疲软,使大量流向美国的日本资本面临着贬值的风险。相比之下,中国的发展增加了日本资本的选择余地,提供了性质上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场所。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市场规则将进一步健全,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日本在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3.“中国生产基地”对日本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

16、,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延长了产品及其专用生产工具的生命周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许多型号的产品生产一批后,或被市场淘汰,或被新型产品代替。然而,在日本市场上已经退潮的产品,转到中国生产和销售,仍然会有市场,有时甚至成为领导市场新潮流的产品。这样一来,既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又不需投入多少开发研制费。第二,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有助于日本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助于克服日本的高成本结构,提高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将日本的制造技术和产品性能与中国的低成本结合起来,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商品。日本建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从事的正是这种意义上的结合。第三,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然后将产品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