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共23页)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60KB
约23页
文档ID:192113560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共23页)_第1页
1/23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自荐书一:这个是初二生物上册课本的全部内容    这个是初二生物上册课本的全部内容: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    (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 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 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 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 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 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 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 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 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二: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中的答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中的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3页:想一想,议一议    海葵的食性很杂,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这些动物被海葵的刺丝麻痹之后,由触手捕捉后送入口中在消化腔由分泌的消化酶进行消化,养料由消化腔中的内胚层细胞吸收,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4页:讨论题    1、 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这样的体形称为辐射对称由于水螅是附着生    活的,而猎物和捕食者可能是来自各个方向的,这种体形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2、 在水螅的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当水蚤碰到刺细胞时,刺细胞会射出刺丝,把毒素注入水蚤体内,使    它麻醉,然后用触手把水蚤送到口中,水蚤从口中进入水螅的消化腔,被内胚层细胞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

    7页:练习    2、 水螅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茂盛的清洁淡水中,如果以前能够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最可能    的原因是水环境受到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的污染    3、 不安全因为在生鱼的体内会寄生有很多寄生虫,人或动物若是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该寄生虫    的鱼虾,就会感染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8页:想一想议一议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儿童因卫生习惯差更易感染蛔虫病    10页:讨论题    1、 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两侧不对称    2、 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    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使身体有所支撑,蚯蚓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并以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    3、 蚯蚓体壁的黏液可以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蚯蚓的体壁中分布有毛细血管,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

    11页:练习    3、根据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来区分线形动物身体细长,消化管的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身体没有环状的体节而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    4、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如果农田中蚯蚓消失了,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因为蚯蚓不但能疏松土壤,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2页:想一想议一议    不会这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靠斧足完成运动斧足肌肉的收缩使身体缓慢地移动    12页:观察与思考    1、贝壳对内部柔软的身体起到保护的作用    2、例如,河蚌通过斧足的舒缩产生运动通过鳃完成呼吸    3、例如,在河蚌身体的前端有口,口的两旁各有一对三角形的触唇,触唇上生满了纤毛纤毛不停地颤动,使流经口旁的水里的微小生物进入口里,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    14页:观察与思考讨论    2、蝗虫与瓢虫相似,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共同具有的特征:体表具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身体分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3、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7页练习:    4、贝壳位于软体动物的外面或形成内壳,它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它对柔软的身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体表贝壳退化的软体动物,其运动速度加快,但失去了贝壳的保护,而贝壳在外的软体动物运动很慢,但能得到贝壳的保护昆虫的外骨骼能够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外骨骼不随着昆虫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昆虫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第四节 鱼    19页想一想议一议    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的运动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故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    22页:讨论    1、 鱼的外形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游泳时水对它的阻力    2、 不全面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的动力,其他    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只有极少数的鱼,只靠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3、 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    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丝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4、 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    开,扩大了与水中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粘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而死    24页练习    2、 章鱼、墨鱼、鱿鱼不是鱼是软体动物;带鱼是真正的鱼    3、 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鱼与藻类还要进行呼    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黎明时池塘中含氧量最低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天亮以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中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4、 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丝流    出鱼体的水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设计实验证明:把鱼放在BTB溶液中,由于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注意观察BTB溶液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呼出了二氧化碳,若没发生这样的变化,则说明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第五节 两栖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