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闻学教育创新研究实践(共4篇)

卢****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54KB
约11页
文档ID:192036077
新闻学教育创新研究实践(共4篇)_第1页
1/11

新闻学教育创新研究实践〔共4篇〕摘要:近年来,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显学,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但乡村作为其重要的实践根底,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乡村新闻传播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传统和中国国情、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广阔农村地区进行的一次卓有成效的、现代性意义上“再造中国〞的伟大社会探索,理应被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视阈,进而形成一整套从乡村实践中提炼出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以新闻传播实践倒逼新闻理论,有助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同时还能以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_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并列举了11个学科,其中包括新闻学自此,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显学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少新闻传播学者纷纷转向乡村乡村之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追溯到延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也是从山沟沟里开展起来的〞陈昌凤、虞鑫同样认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有“学科的根本架构,是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植根于中国的新闻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开展方向〞,是从“当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  最后,中国特色新闻学不是仅仅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方向,而是为整个新闻传播学科提供指导思想,在西方市场化和专业主义的新闻业走入末路之际,其宏伟愿景可以实现新闻传播学的某种救赎。

正如李彬和李海波所提到的那样,这殊为艰难,甚至无法抵达,但其意义在于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想象〞另一种新闻图景,探索人类新闻业的未来走向;更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持续的辩证运动,在动态过程中,摸索创造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新闻世界,既回应中国新闻业与新闻学的重大问题,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更有实践意义与价值内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乡村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中几乎是失声的,很少有研究者将乡村作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实践根底与理论来源之一这是有原因的,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奔波于香港—上海走廊上的知识分子,兴办新式媒体、学校、银行等,便是通过辞别乡土中国的方式来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庞大的内陆乡村和底层世界始终是一个远远落在现代文明身后的他者〞  在新闻传播学科范围内,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相关的乡村研究主要在如下三个领域:  二是乡村传播他们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多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关注乡村的仪式、空间、权力、文化等颇具代表性有:郭建斌对独龙族乡村电视的研究,提出“权力的媒介网络〞;吴飞对传统文化空间火塘进行研究,认为火塘、教堂和电视三者建构了乡村社区的传播网络,借此带来社会权力的变化;卜卫对农村妇女媒介使用的研究,认为传统媒体具有农民表达与赋权的意义;孙信茹对云南普米族乡村青年使用情况的研究,发现自我文化书写、生活空间、个体意识和族群新年的多元互动。

此类研究均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描绘并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复杂性如能将之纳入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视阈,可以拓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外延,尤其是增加与西方新闻传播学的对话能力,以及对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现实的解释力  总之,将乡村实践纳入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视阈,从历史和实践两个方面吸收“营养〞,可以更好地滋养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更好地打通理论、历史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既增加理论的历史深度,又增强理论对现实的回应能力,进而指导实践,防止自说自话的为难与困境  首先有必要对乡村新闻传播实践作简单的界定:一是乡村空间之内的新闻传播实践,既包括农民,也包括知识分子等其他介入到乡村空间的主体;二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的新闻传播实践那么,如何从乡村中提炼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经验呢?  一是传统的传播手段与媒介形式与当代城市现代媒体不一样,从延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不完全是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等现代新闻传播手段,而是通过山歌、说书、戏曲、快板、剪纸等传统媒介形态,了解时事政治,传播新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该传播手段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其传播新闻信息的能力有所减弱,但依然承担着相当的时代功能。

比方农民庙会活动,凝聚人心,抵御农村空心化的现状,他们发动行走在城乡之间的打工者,排练打工春晚,歌唱劳动者和新时代;又如举办乡村春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合城乡不平衡开展裂隙  三是农民群众直接利用群众媒介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农村通讯员、群众黑板报等乡村新闻传播实践的探索翻开了农民直接书写新闻的历史,直接利用群众媒介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传统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农民、打工者在新媒体的时代继续书写比方2021年一位农民工范雨素成为新闻热点,她在媒体上讲述打工者的故事,同时还不卑不亢、举重假设轻地反省生活,思考社会,记录时代她对有钱人包含着悲悯,对异化的人性,对暴力和强权,有着强烈的批判;而对于流浪者和弱者,她要传递爱和尊严这样的书写者并不在少数,比方许立志、王德志、孙恒等  乡村新闻传播实践中有很多可以提炼的理论和观点,这里试举几例并进行简要阐述:  二是超越城市中心主义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自现代新闻业兴起以来,仿佛新闻与报纸、播送、电视、互联网天然地捆绑在一起但在乡村,农民更愿意使用植根于乡村文化的舞蹈、民歌、民谣、绘画、戏曲、板报或墙报等传统媒介,它们是那些无法接触到现代媒介或无法在现代媒介上发声的农民的新闻表达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

这与外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有着不一样的思维逻辑和文化逻辑,反映了乡村的生活方式、情感结构和价值观念中国特色新闻学应重视这种扎根于中国实践的独特的新闻表达方式  第三,从新闻治理与智库建设的角度,总结乡村新闻传播实践的经验,为当代提供决策参考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结爬梳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新闻传播实践,对引导当下乡村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不至于被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带偏;同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外乡性探索与经验,诸如农民主体性、文化内生性等原那么,对今天的决策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新闻学视阈下乡村实践研究应遵循什么样的思路,或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框架呢?首先,关注群众主体乡村是谁的乡村,新闻是谁的新闻?农民既是乡村的主体,又是新闻传播的主体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谁是历史主体〞的根本问题,也涉及__“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观念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新闻实践,可以提供一种立足于经验与思索的人民史观其次,关注乡村的内生动力乡村开展必须激活内生动力,否那么一切文化与新闻传播实践都会水土不服内生动力与活力之来源在于:第一,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第二,新闻传播形式必须与社会结构有机互动;第三,农村的传统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也包括社会主义的文化传统,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已经内化成民间传统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再次,注意历史传承的问题新闻传播学常常将延安以来的历史实践归入新闻史,而当代新闻理论主要两者之间呈现断裂态势但20世纪的历史应当是连贯的,无论是_的系列重要讲话,还是十九大报告,都要求结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实践,重新思考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把历史和现实重新紧密结合,进而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闻思想  总之,应超越传统的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研究方法,将新闻理论的生产机制从制度设计转变到日常生活,去照顾新闻史档案是如何落地的,从而翻开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新格局  首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当代新闻理论以客观性、专业性、时效性等为主要特征,但是乡村新闻实践是群众的、业余的、全民参与的新闻传播活动,如通讯员制度、读报组、群众黑板报、群众文艺活动等,普通民众广泛、热情、主动地参与新闻实践,将新闻传播融入日常生产生活,用新闻传播改造民间社会对此,当代新闻理论明显缺乏解释力如何看待这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下的学术张力?这一问题迫使新闻学者反思当代新闻理论的生成机制、合法性,以及再生产的可能性,即以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争夺对乡村新闻传播实践的解释权和话语权,从乡村新闻传播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新闻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某种程度上说,该路径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乡村盲点  第2篇:文化殖民反思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构建  摘要:文化殖民现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一跃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股潮流一些西方兴旺国家凭借自身在传媒技术与新闻文化的主导地位,无意识、下意识或有意识地推销其新闻文化制品和新闻价值观念,推行新闻文化殖民主义面对此境,中国新闻界应旗帜鲜明地提高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意识,蠲涤新闻殖民主义的影响,最根本的是要构建起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体系2021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__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兴旺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并进一步号召,“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文化殖民带来的长远影响往往是对“他者〞文化主体意识的消解、对“他者〞文化精神的腐蚀以及对“他者〞民族文化根基的动摇,从而导致“他者文化〞西方化、西方文化“全球化〞,更进而将世界意识形态置于西方一元文化思想的统摄之下,最终实现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独行寰宇,永霸天下。

  关于文化殖民与文化殖民主义问题,虽然东西方学者在已有的论述中多用“文化霸权(帝国)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来统称,但“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称谓凸显出的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强制统御,难免名不副实;“后殖民主义〞是和前殖民主义根本不同的一种“文化殖民〞,其主要不依赖于强占国土,而是推动文化输出一般而言,西方对第三世界的殖民政策与过程可以概括为“对物的掠夺〞的殖民主义、对“人的劳动掠夺〞的新殖民主义和“民族精神改造〞的后殖民主义三个不同阶段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开展进程中,受制于各种要素的合力作用,当今各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开展水平参差不齐,面相各异,导致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并非相互平等地进行交流与融合活动,而更多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感染、稀释、同化、收编与改造  二、西方新闻文化对中国新闻传播界的影响  殖民是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扩张是资本生存与开展的内在逻辑,交流和信息通讯(communication)技术的开展是资本扩张的物质性凭借资本主义强国在征服他国别族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殖民手段为资本的扩张开辟道路,这其中就包括西方新闻文化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理性与传播伦理的思想濡化与文化殖民,新闻殖民或媒体殖民越来越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种“软实力〞与“巧实力〞方式之一,为当下以及未来的资本主义扩张活动获得极具魅惑性的路径依赖与致命诱惑。

  首先,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理论著作被引进,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大行其道,几乎成为新闻业的“圣经〞与“圭臬〞  其次,新闻消费主义盛行,历史虚无主义与煽情主义新闻此消彼长,劳模英烈等典型人物与事件报道备受冷落、嘲讽与消解  最后,新闻教育方式与理念受西方议题牵制而衍生“食洋不化〞现象,新闻学科话语、学术话语自觉或不自觉地长期唯西方马首是瞻  在中国新闻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往往受到两个问题困扰:一是教材配置是自力更生为主,抑或“师夷之技〞选定国外的;二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归旨设计是培养技艺型新闻“能工巧匠〞,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又红又专接班人至今这两个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其关键因素是国外新闻思想文化的冲击与殖民活动  到了20世纪中叶,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让中国豪迈地步入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开展道路,同时中国特色新闻学也步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规制下的构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