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实施策略

lis****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45KB
约5页
文档ID:192032192
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实施策略_第1页
1/5

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实施策略 稿件编号:202101270018基金工程: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方案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教育生活中物化危机的识别与形成机理问题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与培养模式研究〞通讯刘磊,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E-mail:lorelle0921@sina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突出强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在澳大利亚盛行的?幼小衔接方案与实施模式?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操作指南通过对该模式的解析,可以获得三方面启示:对幼小衔接特殊性质、重要意义与开展任务的充分理解是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多元合作的前提;要真正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要关注资讯建设,突出强调幼小衔接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资源共享幼小衔接;教育合作;教育管理“幼小衔接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普遍关注却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布鲁芬布伦纳等人的“人类开展生态学理论〞被引入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在幼小衔接中,利益关切者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开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集中介绍澳大利亚?幼小衔接方案与实施模式?(TransitiontoSchool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Matrix),希望借此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幼小衔接中实现各主体间的密切合作带来启示一、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合作方案中的核心成员澳大利亚教育、就业与劳资关系部在2021年公布的?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Belonging,BeingandBecoming:TheEarlyYearsLearningFrameworkforAustralia)特别强调教师要在该框架下寻求各方合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日前,澳大利亚各州民间和官方机构都在为如何加强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奉献智慧如皇家儿童医院推出了针对一般家庭的?幼小衔接?(LinkingSchoolsandEarlyYears),维多利亚州的卡迪娜夏尔郡专门针对处境不利的家庭推行了?最好开端行动方案?(BestStartActionPlan)在当今的澳大利亚,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种形式的幼小衔接工程,都突出强调要建立一个多元合作的动态关系网如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和社会效劳部就对幼小衔接中各方核心成员的特征、责任、教育诉求及其可供利用的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是幼小衔接的核心成员儿童向小学过渡期间,正是在家庭中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关键期家长不仅清楚孩子的早期经验,还对孩子在社会性、情绪调节、学习根底、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入学准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充满期待,有参与幼小衔接的意愿,也想知道他们能在孩子的幼小衔接中提供哪些实质性帮助面临幼小衔接任务的儿童也是多元合作方案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上学之前,孩子们已经在各项学习中做得非常精彩:他们学习与人交流,学习感知世界,学并解决问题,学习寻求帮助,能够津津有味地阅读漫画、故事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幼小衔接中,儿童需要把从前的能力迁移到小学各项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有着特殊的心理诉求:他们需要获得价值感、尊重感和胜任力,因为这些主观感受可以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平安感,而心理上的平安感与身体上的平安感同等重要;他们需要适应,要在日后的学校生活中树立自身的学业和社交形象;他们需要归属感,希望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够在学校中被认可、被尊重、被重视通力合作的学前机构与小学教师共同构成幼小衔接动态关系网中的主角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共担责任。

他们在幼小衔接中的工作包括:在家长的允许下,共享相关信息;聆听孩子的看法;成认家庭的作用;在家庭、儿童、学前机构、小学、社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网;确保幼小衔接方案能够满足社区和周边环境的需要社区是孩子们在学校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而也是幼小衔接中的核心成员整个社区都应当成认幼小衔接对于儿童和家庭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社区也能从儿童和家庭顺利融入校园生活中获益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社区的图书管理员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幼小衔接给予关注,比方在读书周游行中邀请刚入学的儿童参加;在图书馆或者其他市政建筑中,展出孩子们在学校的绘画、照片或其他艺术作品;市政委员会可以在公园组织一次野餐,为本地区刚入学的儿童举办庆贺会;邻居们可以通过与刚入学的儿童对话,支持处于幼小衔接中的儿童和家庭其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包括原著民教育助理、社区联络官、社区语言教师、教师助手、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等,也是幼小衔接中的核心成员他们可以为新入学的儿童和家庭提供舒适、安心的环境;为学校和家庭的长期沟通提供支持;积极参加有关幼小衔接的工程;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制定教育支持方案;协助学校组织适宜的文化活动和策略。

二、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指导方案——?幼小衔接方案与实施模式?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等地区自2021年起开始推行?幼小衔接方案与实施模式?,旨在帮助本地区的儿童效劳机构或公立小学加强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这个工程为幼小衔接中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操作指南,引起了国际学前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学者安德里亚诺(AndreaNoel)曾对该工程给予肯定,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追踪研究幼小衔接方案与实施模式?从五个方面对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解析,并且为每个方面的实施状况提供了低、中、高三种水平的评估标准首先,应在幼小衔接中建立各方联系儿童效劳机构或公立小学要主动承担起组织协调的职责,并为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了解小学校园生活的活动建议对于学前儿童的建议是:参观学校;参观教室和操场,以熟悉各种设施,知道饮水机、洗手间、医务室的位置;参加学校活动,比方泰迪熊野餐、复活节帽子游行、读书周游行、学校音乐会、岁末野餐会等;参加社交集会,比方游戏组、学校参观日、学校情况介绍日等;面见局部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餐厅工作人员;参加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的伙伴工程(buddysupportsystem);阅读学校提供的描绘小学一年级生活的小册子。

对于家长的建议是:到学校参加早茶、下午茶等非正式集会,同其他家长聊天;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如何开始学校新生活的书藉;参加非正式的主题茶话会,讨论诸如游戏的重要性,怎样为孩子制作健康的餐食以及帮助孩子在学校中保持良好出勤率的重要性等话题;去学校与教师单独联系;会见学校管理人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他们提问或者给他们提供信息;与社区语言教师、原著民教育助理、当地社区人力效劳部官员等专业管理人员建立联系,以了解自己的文化是否被学校重视;通过为孩子提供参加校园社交活动的建议,获得家长沉着面对小学新生活的信心其次,应在合作中制定幼小衔接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把学前儿童纳入到幼小衔接方案当中,让孩子们说说他们眼中的“上学〞,说说校园环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评估入学新生的焦虑水平和兴趣水平,并且据此设计相应的活动;要求家长从自身和孩子的角度反响意见,比方哪些活动是有用的?哪些有用的信息学校没有提供?在学校所处的社区中,怎样才能让家庭感到被欢迎和重视?等等;家长委员会要主持一些早茶会,答复绝大多数家长的问题,鼓励家长们分享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体会,并在社区中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的联系渠道,吸纳新家长参加家长委员会。

总之,在制定和执行幼小衔接方案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吸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加,其中学校管理团队的任务就是发布相关信息、解答各方疑问,同时要注意吸纳学前机构〔如当地学前教育中心、儿童保育中心、流动儿童效劳中心、家庭日托〕的教师参加到幼小衔接工程的各个层面当中,与他们并肩制定方案,让他们协助配合幼小衔接活动,如组织儿童到学校进行短途旅行等学校为学前机构提供有关课程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有效组织专门性活动来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反过来,学校也可以从这个过程获得启发再次,应满足社区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围绕社区的重大事件和活动来制定幼小衔接的时间表,并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灵活多样的参加幼小衔接活动的时间表,以确保不同职业的家长都有时间参加在社区医疗诊所、社区护理中心等地方广泛发布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信息,欢迎社区的全体学前儿童、家庭、儿童中心前来参加幼小衔接活动而在做幼小衔接方案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家长和社区学前机构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学前儿童有兄弟姐妹在学校上学,那么学校应当满足这些儿童及家庭的特殊需要,如接纳和尊重家庭语言,照顾到几乎不会说英语或者英语说得不标准的学前儿童第四,应帮助儿童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与学校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家长许可下,学校可以组织非正式的下午茶,分享学前儿童的信息,制作学前儿童信息表,也可以通过发放家长问卷,组织家长面试的方式了解儿童的情况,或去学前机构深入了解儿童的经验学前机构与小学应定期进行互访和交流,在家长许可下,共享学前儿童成长档案学校应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以熟悉校园环境和教师;应为学前机构提供当地学校图册,帮助孩子熟悉不同的学校环境;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寄信箱,方便他们给小学高年级的学长寄照片和信件,帮助儿童与小学学长建立联系学校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学前儿童熟悉的活动开始,比方搭建橡皮泥活动台、设置积木区、演唱熟悉的歌曲等,然后逐渐拓展活动的范围和水平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学前机构的教师参加第五,应开展总结与评价在工程实施之初和实施之后,应分别对幼小衔接的利益关切者做调查如在儿童和家长当中组织团体访谈与儿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眼中的学校生活,记录他们对学校新生活的反响;与小学学长、家长和学前机构的教师对话,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结果以及他们对幼小衔接工程的满意度在?幼小衔接方案与实施模式?的实施全过程中,学校应善于收集相关信息,能够依据目标和结果对幼小衔接工程进行评估,能够使用照片等手段,让孩子回忆他们在幼小衔接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并能将收集到的数据应用到下一年度幼小衔接工程的预案当中。

三、对我国的启示〔一〕对幼小衔接特殊性质、重要意义与开展任务的理解是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多元合作的前提幼小衔接的本质是一种生态学现象,儿童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面临由学前机构到小学的过渡任务布拉斯托姆〔StigBrostrom〕等人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儿童与家庭、教育机构、社区等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儿童由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那么他的知识经验可能无法实现迁移,这是由儿童在转入新环境时发生了不适应所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社区效劳部在?幼儿课程大纲?中对幼小衔接的特殊意义做了如下评述:“幼小衔接是动态的、变化的、连贯或非连续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容易受到伤害,也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幼小衔接过程可能使儿童感到压力重重,也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可能为儿童带来积极的开展契机,也可能让儿童经历挫折平安感对于处在人生转折期的任何年龄段的人们〔包括儿童〕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关注幼小衔接,以帮助儿童度过积极的人生〞懊大利亚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工程正是在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的本质内涵与独特意义的根底上,通过明确各方利益关切者的作用与责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优化儿童教育生态系统的明智之举相比之下,我国局部教育者对幼小衔接本质、任务的理解存在偏颇,他们没有把幼小衔接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去理解,没有关注其中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少数教育者甚至误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早学习小学课程。

对于幼小衔接本质理解的偏颇和浅薄,是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的根本原因〔二〕真正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大量研究发现:“要真正到达对幼小衔接正确、全面的认识,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