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并探讨导致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方法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和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表对23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并通过回归的方法分析与心理亚健康相关的自身影响因素结果 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23.04%,造成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因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不良生活习惯结论 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状况欠佳对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应以影响心理健康的自身原因为依据,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关键词】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自身原因“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些状态均未达到CCMD-3、ICD-10、DSM-IV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重视可能诱发心理危机作为护生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心理健康是其毕业后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为了了解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现状,探讨导致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进行了如下研究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护理学院2014~2016级230名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为大三和大一的学生,年龄在19~21岁之间。
1.2 方法1.2.1 测评工具测量问卷由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表两部分组成1)CMI问卷分成18个部分,本研究选用了C,I,J和M-R部分,共80个项目C,I,J是关于心血管系统、疲劳感和既往健康方面的问题;M-R是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2)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表,该表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涉及了社会因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不良生活习惯四个方面1.2.2 精神状态分类精神状态的分类按CMI量表所附“琛町识表图”进行心理状态的判别,从得分低的一方分成Ⅰ区(正常)、Ⅱ区(准正常)、Ⅲ区(准神经症)、Ⅳ区(神经症)4个领域进行评价经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1.2.3 统计学方法所有调查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 结果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19份,回收问卷率为95.22%,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99.09%2.1 护理本科生的心理亚健康现状根据CMI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判别分类,处于领域Ⅲ(准神经症)的有52人,排除神经症者2人,其他50名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均持续2周以上,即心理亚健康学生,占调查学生的23.04%。
2.2 自身因素的分析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心理亚健康的因素是社会因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不良生活习惯(见表1)表1 回归分析结果相关因素BWaldP值OR95%CI社会因素 0.614 25.311 0.000 1.850 1.551~2.218学习压力 0.471 11.850 0.001 1.604 1.237~2.092人际关系 0.337 12.964 0.003 1.393 1.228~1.604不良生活习惯 0.242 3.454 0.011 1.312 1.103~1.5773 讨论3.1 大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相当一部分人处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本研究显示,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的总体发生率为23.04%,该结果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为16.0%~25.4%3.2 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显示,在大学生自身影响因素中,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主要为社会因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习惯这四个方面3.2.1 社会因素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竞争加剧的现代社会在增加了学生紧迫感的同时,也施加了很大压力加之社会伦理价值的“失范”,使大学生对很多行为无法辨别,又因缺乏经验,使学生面对社会时感到彷徨不安和焦虑,心理承受压力越来越大,引起情绪低落、神经衰弱等心理亚健康状态。
3.2.2 学习压力大学生经过高中的努力拼搏,考上了大学,使大学生容易产生诸如盲目自满或歇脚心理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业非常繁重,医学学习更是有文科倾向,对于习惯理科学习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样矛盾的内心冲突易产生焦虑,甚至会质疑自己的能力,沉重的心理负荷导致学习更不专心3.2.3 人际关系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由于受地域文化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部分新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快融入新的集体,出现同学关系不协调、情绪不稳定]长期压抑,对心理造成一定危害3.2.4 不良生活习惯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甚至部分学生出现嗜酒、通宵上网、长期熬夜等现象,导致生物钟紊乱,造成精力透支、焦虑等症状,并由于缺乏运动,使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护理本科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研究表明,造成亚健康的自身因素明确,学校应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措施,学生自己也应采取积极的对策,通过改变不良习惯、增强心理素质等,达到自己最佳的心理状态本研究对促进护理本科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护理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48—2050.[2] 陈筠.走出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24(5):52-57[3] 宗继军. 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 ]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 ,19 (3) :42 - 44.[4] 袁华,李小妹.压力管理训练对护理本科生压力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7-9.[5] 曹宝花,雷鹤,张银玲.从学生的专业价值取向审视护理教育[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26—27-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