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91625180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1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概述社区医疗服务,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 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 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 性病的治疗,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提供 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 民基本卫生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 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 20 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 推进,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 时期经

2、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资源利用、 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 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2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2、1国外因素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 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 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 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 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了社区医疗服 务的地位。1978年,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 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形成了 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3、。一般的,居民的 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 重或确有必要,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再转 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 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 湾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 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在国外已经很 普遍。2、2国内因素首先,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 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社科院对外 发布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 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家庭人均 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这反映了 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 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 众的“

4、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也正是我 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其次,地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 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社 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 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 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 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 康情况,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 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积极性,强化社区整合 与稳定机制都有问接作用。3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 析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据2006 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 机

5、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 5、5%, 病床数占8、1%,卫生技术人员占2、7%。 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 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 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 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 题有: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 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 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 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 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 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 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 高价,使得诊

6、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 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 费用而亏损。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 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 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 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 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 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 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 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

7、解决社 区就医报销问题。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 段,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 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 却缺乏坚实的基 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 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 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 认为它更有权威, 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 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 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 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 化了人们这种意识。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 入长期以来都向太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

8、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 医疗机构人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 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 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 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 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 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 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 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 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 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 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 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 老化。长此下去,社区医疗

9、服务就会形成恶 性循环,生存艰难。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 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 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引导参保职工到 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 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 社区医疗 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 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 直接报销的困难。4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4、1政府主导4、1、1有效配置医疗资源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 位,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 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

10、网络,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 明确各自职责重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 了保障其公益性,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 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 库,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 科医生作用,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 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 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 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也 实现转换,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 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让社区医疗 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 有利于医疗资源的

11、整合利用, 使群众得到经 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4、1、2对社区扶植培训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 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 人制,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 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高中级卫生技术人 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规定拒绝 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 的根本保证,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 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 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

12、人员也要树 立局尚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 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与患者 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4、1、3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 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强职业技术培 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 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 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 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 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 管,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 水平质量。4、2社会组织辅助政府鼓励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和社

13、会 力量参与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为“社 会办医疗”提供了政策依据。一些个人或社 会团体出资兴办的条件较好的诊所,它们具有良好的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公道的价格, 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不论政府或社 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医疗机构,只要为社区居 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 享受政府补助。例如苏州市区的社区医院并 不是由政府主办,而是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 力量兴办的。以前,卫生局和社区医院签的目标责任书是行政命令,而现在变成具 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使双方都更明确自 己的权利和义务,更适应“政府购买”的实 际操作。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是实现“人人孚有 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不断提 局其综合水平,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 社区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体系,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得到长足发展,真正为群众提供便利。城市社 区医疗服务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