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1619324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要点: 文化遗产以公共物品为主的产权属性、文化价值的共享性以及不可再生性,不仅决定了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中应该更多考虑其社会效益,而且决定了文化遗产事业应该是以公益性为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事业。而文化遗产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合理利用才能完整表现出来。 依据科学发展观,结合文化遗产使用价值的体现方式,可以重新整合表述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文化遗产(事业)具有教育、科研和经济三大功能。文化遗产事业通过发挥三大功能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文化遗产事业的公益性主要体现为教育、科研功能,其经济功能中也有部分表现出正外部性;文化遗产事业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文化遗

2、产事业带动的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形式为文化(文物)旅游和文物经营流通。 我们在2008年度蓝皮书中定量探讨文化遗产事业的经济贡献时,只考虑了文物系统的部分情况,最终得出的结论只能反映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下限。即便这样,计算结果也说明,文物系统不仅发挥了教育和科研功能,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十五”期间全国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值达1016.2亿元,是同期文物系统获得财政拨款额的8.1倍。显然,文化遗产事业绝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和“投入小、产出大”、“利在当代、益及后代”且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社会事业。 对当前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

3、这样一个总体评价:文化遗产事业本应具有的三大功能发挥得还不够,这意味着当前文化遗产事业在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上尚有待改善之处。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有多种表述,1但或者避实就虚、2或者模棱两可、3或者混为一谈。4考虑全面且准确衡量文化遗产事业功能的需要,我们将这些功能依据科学发展观、用更科学5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类,认为文化遗产事业是具有教育、科研、经济三大功能的公益性社会事业6。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其三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由此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中,其公益性功能是根本,实现途径也最为直接,并且影响也最深远。而文化遗产事业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旅游7和文物流通经营8上

4、,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性。9为了比较准确地计量文化遗产事业的经济功能,这里我们构建了文物吸引力因子概念并测算了文化遗产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10这种测算得出的结论在计算上进行了两次取下限:一是只考虑了作为目前文化遗产事业主体的文物系统的情况,二是只考虑了文物系统的相关经济产出增加值和文物系统可清楚计量的间接贡献文物旅游中肯定可以归于文物吸引力的贡献。结果,即便这种保守的下限值,也已远大于各级政府对文物系统的财政投入,并且这种产出大于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还基本没有出现。而且,这种产出大于投入的结论还没有考虑文物系统的公益性功能(包括教育、科研功能以及经济功能中的公益性部分)。显然,如果在文化

5、遗产事业发展之初有及时到位的财政投入,则这个事业就可以进入自我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如果在文化遗产事业壮大之时追加财政投入,那么在投入规模不是特别大时仅其经济回报就可以保证超过财政投入,其公益性也能得到更好发挥。111 文化遗产的经济学属性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功能1.1 公共物品理论角度的文化遗产属性及其价值体现方式1.1.1 文化遗产属性就福利经济学角度而言,文化遗产是一种以公共物品为主的混合物品,结合其产权制度安排,以我国文化遗产为例,可做如下分类。(1)公共物品属国家所有,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价值较高、规定只能国有的馆藏

6、文物。从数量来看,文化遗产的大部分可归于此类。(2)混合财产属集体所有,或国家和私人共同拥有,如某些集体所有的古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建筑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3)私人物品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属于个人所有和使用的古民居、私人收藏的可移动文物等。但这类物品的文化价值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共享,不具有完全意义的排他性。12作为文化遗产的上述这三类物品,都还具有两个共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使得从短期经济利益而言对文化遗产的损耗性利用必须加以管制,不能将文化遗产资源视为通常的生产性资源。1.1.2 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方式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有层次的。首先,作为基础的是文化遗产的“本征价值”,

7、即名义上不需要后人的利用就本来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隐性价值。其次,是由本征价值“衍生”或“派生”而来的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这是一种显性价值,也可称为“文化遗产功能”。以我国文化遗产为例,这两种价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体现。第一,本征价值的体现方式其实就是对文化价值内涵的表述。就形而上的意义而言,其体现了中华文明、创造性、价值观、文化传统等;也包括历史上的设计、技术、艺术、文学等方面成就,以及与某一重要历史事件、习俗、思想、信仰之间可感知的直接联系等。第二,对应于文化遗产使用价值。这需要通过人的参与(主要是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才能体现出来,文化遗产的公益性主要通过这种价值呈现出来。对这种价值的主要

8、利用方式是教育和科学研究,另外,这种价值也体现在文化遗产事业对其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可以将与使用价值对应的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归结为三方面。教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遗存,通过宣传、展示、参观等教育活动,能够形成国家共同意识,树立国家、民族荣誉感,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也可以加强国家及地区软实力13。科学研究。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使其在人文历史和技术领域都成为重要的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可或缺的科研载体。发展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14在旅游活动中,人

9、们也需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信息,去体验、理解和品味多彩的文化内涵,因此以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资源的旅游活动是旅游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文物流通经营、文化遗产的复(仿)制品、印刷品、音像制品、网络产品等,既有利于文物价值和知识信息的传播,又是具有良好经济收益的文化产业活动。这两类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文化遗产的功能,只有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才能实现。而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的功能实现决定着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15总之,文化遗产以公共物品为主的产权属性、文化价值的共享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中应该更多考虑其社会效益,决定了文化遗产事

10、业应该是以公益性为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事业。而文化遗产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合理利用才能完整表现出来。1.2 文化遗产事业的三大功能正如本书前言所述,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大目标下,文化遗产事业必须具有更全面的功能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结合文化遗产使用价值的体现方式,可以将文化遗产的各种功能特点整合为三大功能:教育、科研、经济(见图主2-1)。图主2-1 文化遗产的三大功能文化遗产事业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科研这两个功能上,而其经济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其公益性。对于这些功能的特点,我们在后文会详细谈到。2 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16其教育、科研

11、和经济三大功能才能有效发挥,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17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文化遗产事业是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事业,因此,在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中,相对于其经济功能,公益性功能是根本,实现途径也最为直接,并且影响也最深远。即是说,文化遗产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且这种作用不可替代。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遗产事业是个既关乎当代民生、也关乎千秋万代的公益事业,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可列入民生大计。以下详释这些功能。2.1 文化遗产事业的公益性功能文化遗产事业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科研功能中,经济功能中的部分也体现出正外部性。182.1.1 文化遗产具有教育

12、功能文化遗产兼具历史文化方面的物质性和在传承上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服务对象涵盖整个社会,包括各种职业背景、各种知识水平、各种年龄层次。这些特点使凝聚了传统文化精华的文化遗产被视为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资源;通过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通过文化遗产的历史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文化遗产的参观是一个进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教育的重要手段,文化遗产的环境可以使人能够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向善、向美、向上。它还能为公众学习与身体

13、力行现代社会的公德和社交能力提供机会与空间。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对公众的教育功能,可进一步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2.1.2 文化遗产具有科研功能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使其在人文历史和技术领域都成为重要的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可或缺的科研载体。对历史研究,文化遗产是基本的证据和线索;对技术研究,诸多文化遗产的形成工艺有直接应用价值;文化遗产提供可靠的研究史料。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献史料。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文献史料,或记载不详、或受时代局限、或因阶级偏见而使事实被歪曲颠倒,这就需要重视运用最可靠的史料文化遗产,来进行研究;文化遗产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有益借鉴,文化遗产对发展现代科技借鉴作用的

14、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可以直接应用,有的可供间接借鉴。它还为现代科技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文化遗产的科研功能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可以转化为一种对文化遗产本身的新的认知,而通过各种途径为公众所了解和学习,因此也可作为教育功能的有益补充。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其具有的教育、科研和经济三大功能,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以教育的功能而言,由于文化遗产资源在两个方面的独特性,使其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是文化遗产兼具历史文化方面的物质性和在传承上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二是服务对象涵盖整个社会,包括各种职业背景,各种知识水平,各种年龄层次。以

15、科研的功能而言,文化遗产在人文历史和技术领域都成为重要的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可或缺的科研载体。对历史研究,文化遗产是基本的证据和线索;对技术研究,诸多文化遗产的形成工艺有直接应用价值。以经济的功能而言,文化遗产在形成相关产业上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可或缺性。对以可持续利用文物为基础的产业(如文物旅游),文物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对文物流通经营,文物是唯一商品;对文物鉴定与修复业等,文物是唯一工作对象。总之,文化遗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其功能独特具有不可替代性,对其的管理必须考虑这两个“不可”特性。2.2 文化遗产事业公益性功能的例证说明尽管对文化遗产事业的公益性功能概括时有量化计算的初衷,19但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匮乏,目前仍然难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其进行比较精确地描达。20为此,对应与以上总结的文化遗产三方面的不可替代功能,接下来我们用定性、案例的方式来阐述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功能。其中,博物馆作用综述主要体现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殷墟案例主要体现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科研功能;乌镇案例主要体现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公益性经济功能(主要是前述的“输血”功能)。2.2.1 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的教育功能博物馆是指为了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性社会服务机构,包括以博物馆(院)、纪念馆(舍)、美术(艺术)馆、科技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