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1609105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 世界各国城市都面临自然灾害威胁,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危害性大,对城市生产生活影响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面临自然灾害侵扰的同时也面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集、产业活动频繁等现实,这些均加大了城市风险,考验政府应对能力,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点(一)基本状况从整个国家来看,2015年的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偏少,灾情总体减轻,灾害主要以洪涝、地震和台风为主。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8620.3万人次受灾。其中,819人死亡,148人失踪,紧急转移安

2、置644.4万人次,紧急生活救助181.7万人次;房屋倒塌24.8万间,不同程度损毁房屋25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1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23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1。对城市生产生活影响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洪涝,多个城市遭受暴雨袭击,给城市运行、交通运输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省份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二)主要特点一是全国降水有时空差异,南方多个大中城市内涝。2015年,全国降水量时空差异明显,呈“南多北少”态势,南方省份甚至出现罕见的冬汛现象。全国年度汛期共出现36次强降水过程,33次出现在南方地区,福州、长顺和常州等城市日降水

3、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上海、南京、深圳、武汉等多个大中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影响市民日常生活和交通运输。二是地震灾害不断发生,部分城市受灾严重。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4次、6级以上1次,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和新疆等6省(区),造成33人死亡,1217人受伤,133.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0亿元。整体而言,地震灾害次数与年平均值持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其中,4月25日的西藏定日县5.9级地震和西藏聂拉木县5.3级地震对西藏日喀则等城市带来一定损失;7月3日新疆皮山县6.5级地震,造成喀什、和田等城市受灾,给市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三是台风登陆强度大,强对

4、流天气不断出现。201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27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多。对城市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有:7月11日“灿鸿”台风,登陆浙江时风力达14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登陆浙闽地区的最强台风;8月8日的“苏迪罗”台风,登陆福建时风力达13级,是全年造成死亡失踪人数最多的台风;10月4日的“彩虹”台风,登陆广东时风力达15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台风共造成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广东、上海、湖南、湖北、河南等10余个省份城市受灾。强对流天气对市民生产生活和出行的影响加大。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客轮在湖北监利县遭遇罕见强对流天气翻沉,造成

5、442人遇难;10月4日,广东汕尾和佛山等城市先后遭受龙卷风袭击,城市基础设施受损,市区大面积停电并造成人员伤亡和损失。四是高温与低温冷冻交替,威胁城市公共安全。2015年,全国平均高温天数与常年接近,华北、江淮、江南等地高温日数有所减少,但华南海南、西北新疆等地高温天数较往常有所增加,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困扰。2015年,我国部分地区或省份城市出现低温冷冻,大范围降温天气不断出现。11月下旬,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温超过10,最低气温零度线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保定、济南等城市气温一度跌破196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低温寒潮和大幅度降温导致河北、山东等省份多个城市用电负荷大幅增加,市民感冒人数

6、增加。五是雾霾天气频繁,影响城市交通和市民健康。2015年,我国先后出现11次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天气。其中,东北、华北、黄淮和江淮地区在下半年不同程度受到雾霾天气影响,PM2.5浓度严重超标,部分区域雾霾强度大,影响范围广。12月7日,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雾霾和空气重度污染红色预警。雾霾天气导致上述区域省份的城市能见度低,污染空气环境,对城市交通运输和市民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六是地质灾害不断,山体滑坡威胁市民生命安全。2015年,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沉陷等灾害不断,造成287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对城市影响比较大的滑坡事件不断发生。如,5月20日上午11时29分,

7、降雨导致的山体滑坡造成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头桥社区宏富景苑21栋4单元垮塌,垮塌房屋共居住35户114人,16位居民不幸遇难;8月12日零时,陕西省山阳县五洲矿业公司生活区附近突发山体滑坡,造成厂区15间职工宿舍、3间住房被埋,64人失踪,其中未成年人7名,最小的仅8个月;11月13日22时50分许,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39人伤亡。二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的政府应对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央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或指示,国家防总召开全体会议或专门会议,对自然灾害应对工作进行部署,国家防总及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提前防御、落实责任、科学调度,自然灾害应

8、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因灾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得到提升。2015年2月,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并于5月开始运行。该中心系国务院应急管理综合预警信息的权威发布机构,主要承担国家预警发布系统的建设及运行维护,为相关部门发布预警提供综合发布渠道,中心与气象、海洋、地质灾害等各类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开展对接,实现了近30种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权威发布;6月3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办法(试行),规范预警信息发布,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7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联合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发布山洪灾害预警。针对西北地区的地震事件

9、,地震部门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研判和顶层设计,推进了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建设。在城市灾害预警方面,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得到拓宽,技术不断提升,首都圈城市、福建和甘肃等地城市建立了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已具备预警服务能力,提升了区域城市的灾害预警信息服务能力。食品药监局研发全天候“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平台”,筛选食品药品舆情信息并发布预警。二是部门间城市灾害防灾减灾联动有效。在2015年的自然灾害应对中,各部门、军队和地方政府加强了防灾减灾的联动应对,成效明显。如,2015年,中国气象局、民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等部门之间加强联动,推动山洪风险、地质灾害、环境污

10、染、气象、疾病等业务的联合预警,协同做好气象应急保障和服务。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等单位与武警总部签署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合作协议,政府军民融合统筹减灾规划得到加强。在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方面,中国气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多个地方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济南、南宁、厦门等8个城市联合启动了城市内涝风险预警试点,强化防灾减灾和应急联动。三是积极开展针对自然灾害的科普宣教工作。2015年,中国气象局结合台风、暴雨、雾霾等社会关注的自然灾害现象,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周”“全国科普日”“世界气象日”等重要节点,加强应急宣传与科普工作,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在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知

11、识普及中,福建省福州市建成了气象科普动漫馆,充分运用动漫元素,寓教于乐;内蒙古等7个省(区、市)建设了气象科普示范社区等,加强城市基层社区自然灾害信息宣传和舆情引导。国土资源部开展了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预案演练、对策研究等多种活动,启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微信公众号,制作了微视频,组织各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宣传,培训223万人次,结合“地球日”等时间节点举办科普宣教活动,传播减灾知识。在城市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方面,深圳、唐山、济南、阳江等城市被列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设立了246个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纳入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

12、活动内容;“平安中国”大型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在全国141个城市举办了主题宣传活动。四是城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15年,国家地震局举办了5期国家地震救援队和17期省级救援队培训和专项训练。尼泊尔地震暴发后,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地震一线,成为第一支抵达尼泊尔的国际救援队,承担现场救援和协调工作。在城市减灾防灾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2015年,国家行政学院围绕“城市风险防范”这一主题举办了城市风险防范应急管理培训班,学员为来自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与规划部门和设区的市政府有关部门,系统培训城市风险防范应急管理理论,阐述城市的脆弱性和风险性,传授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思路和

13、方法。2015年,河北、辽宁、云南、甘肃等地灾情快速获取工作开始试点,重点开展高寒高原、高温高湿等环境下的救援能力提升研究。五是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提升。2015年3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印发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明确城市防洪应急预案体系及其基本内容,旨在提高城市防洪应急管理能力;4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确定了厦门、济南、武汉、南宁、重庆等16个城市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继续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修复城市水生态,增

14、强城市防涝能力。三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应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今,各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威胁,且自然灾害对城市破坏性不断增强,严重影响市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取得较大成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建筑物密集,人员聚集,产业活动频繁,使得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城市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弱当前,城市规划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宏大和城市建筑的奇特,忽略了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城市承灾能力不强,集中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老化、脆弱,无法应对自然灾害的侵扰。以城市内涝为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显示,2007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

15、内涝,其中1/6的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12小时以上,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2015年4月7日,长沙遭遇暴雨袭击,城区内多处出现严重内涝,部分街道变成“泽国”,成为年度第一个遭受内涝的城市。截至8月17日,全国已有150多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25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81亿元。城市内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灾害现象,已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城市内涝直接与城市超常规发展和城市河道的调蓄能力降低有关,根本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偏低。(二)城市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有待加强建立高效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

16、识别和预报是确保城市平稳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城市预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多数城市灾害预警预报能力有待加强。所谓预警预报就是在对可能引发灾害的因素和征兆进行持续观察、估计基础上发出预警,提醒民众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就我国当前城市预警能力而言,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发达省份城市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有较大提升,但西部城市预警监测能力还停留在群测群防阶段,尚未建立针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预报体系,城市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和水平欠缺。二是城市自然灾害预警预判精确度不高。预警预判精确度体现城市应急管理水平,能减少资源浪费和灾害损失。当下,我国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精确度还有待提高。如,遭受台风灾害影响大的沿海城市,气象探测资料缺乏,导致对台风登陆和演变的预警预判精确度不够;南方省份城市遭受暴雨和洪水威胁,但雨站分布少,信息搜集不全面,对城市雨量变化监测不够,尤其是对山洪地质灾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