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1607826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海制造业就业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 过去10多年来,上海市产业结构快速转型,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提高。为了维持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为了保持上海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市提出了到2020年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例不低于25%的目标要求。上海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但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影响,也受到国内城市之间激烈竞争以及本市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制造业是上海第二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对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国际上通常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即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农、林、牧、渔业、狩猎);第二产业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2、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去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广义上称为“服务业”。本文主要研究上海的制造业发展和就业问题,但是受统计口径的限制,本文中会同时使用到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等不同的三个概念范畴。从上海人口发展情况来看,户籍人口快速深度老龄化,1993年以来已经进入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阶段,生育水平长期保持1左右的极低水平,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严重,长此以往,必将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产业发展新趋势、人口发展新形态的背景下,如何造就一支竞争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如何建设全球产业人才高地成为上海亟待破解的难题。一 “十二五”期间上海制造业就业发展变化情况1.外来人口是上海制

3、造业的主力军,户籍人口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较低自2001年以来,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上海常住人口中的从业人口数量逐渐增加,19902000年上海就业人口规模在800万人上下波动,2001年以后进入持续增加阶段,2005年上海从业人员有863.32万人,2015年增加到1361.51万人(见图1),平均每年增加约50万人。2015年来沪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占比达到49.8%,其次为居民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分别为10.1%、9.7%、9.2%、5.3%。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相比,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提高8.5个百分点,2010年

4、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比重为41.3%。图1 20052015年上海就业人口的规模变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从事制造业的外来人口占比为61.5%,户籍人口占38.5%,从事建筑业的外来人口占比为74.3%,户籍人口占25.7%。由此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已经是上海制造业的主力军,外来人口就业对户籍人口就业具有一定的“拾遗补阙”作用。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对收入、待遇的预期和要求低,外来就业人口在上海从事的大多是较为“脏累险差”、收入待遇低,同时也是本地人不愿意从事的行业职业,成为“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

5、填补了本地劳动力就业结构高度化后的岗位空缺,维持了城市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向现代化转移。2.2010年工业企业从业人口出现拐点,制造业劳动力供给量呈下降趋势自2010年起上海市工业用工规模呈现下降拐点,截至2015年第2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人期末人数为230.3万人,同比下降11.5%。上海是全国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地区,从1993年以来,除了3年以外,绝大部分年份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是负数,其间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呈减少的态势。因为上海落户政策控制严格,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比较缓慢,“十二五”期间净迁入总量33.01万人,年均净迁入人口仅6.6万人,从而导致户籍人口的增

6、长比较缓慢。在户籍人口缓慢增长的背景下,有意愿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拾遗补阙”的外来人口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6年保持基本稳定,改变了过去急速膨胀的局面。因此,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量将在未来持续下降。3.制造业人口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先进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仍有差距从表1中2000年、2010年和2015年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上海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均有所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从2000年的9.96%提高到2010年的21.70%,2015年进一步提高到27.23%,建筑业从业人员则分别为6.85%、12.68

7、%和17.82%。上海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创新性经济的的需要,一些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严重。4.六大重点工业行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人才集聚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符根据上海长期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在“十一五”期间就确立的先进制造业六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2008年以来,这六个大类拓展到先进制造业的12个大类。表1 上海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变化趋势(20002015年)单位:%年份行业类别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2000制造业1.19

8、60.9527.879.96建筑业1.3573.7518.156.852010制造业0.5054.3123.5221.70建筑业1.0872.7513.5612.682015制造业0.6350.4321.7127.23建筑业1.3868.3412.4517.82资料来源:2000年、201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和2015年上海市3%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1 上海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变化趋势(20002015年)2015年,上海全市从业人员1361.51万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21.26万人,其中,六个重点发展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32.79万人,中等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人员15.85万

9、人(见表2)。六大重点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占比长期保持在2/3的水平。六大重点工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56.9%;尤其突出的是,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技术开发人员占全市同一指标的74.55%。也就是说,六个重点行业积聚了3/4的各类技术力量和超过1/2的劳动力队伍。重点行业不仅主导了工业产值,还体现出从业人员数量规模优势,更突出表现出人才优势。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协调性。表2 2015年六大重点工业行业及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及占比单位:万人,%行业分类全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技术开发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六大重点小计132.7915

10、.8511.94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52.094.699.00汽车制造业22.883.5715.60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12.081.189.77成套设备制造业33.224.4313.34精品钢材制造业3.260.5015.34生物医药制造业9.261.4916.09六大重点行业占全市比例56.974.55注:由于缺少全行业的技术人员数量,考虑到小规模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少,我们把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人员视作全行业技术人员进行计算,仅为不同产业间横向排序比较和不同时间切面的纵向序列比较参考。表2 2015年六大重点工业行业及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及占比“十二五”期间,尽管上海

11、工业从业人员总量不断降低,六个重点工业行业的就业人口从2011年的140.28万人下降至2015年的132.79万人,5年里减少了7.49万人。但相对比例却在不断上升,六个重点行业从业人口占全市工业行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从2011年的53.1%上升到2015年的56.9%(见表3)。其中,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略有增加。无论是从业人员绝对值还是相对比重的变化,都反映了制造业人口不断向重点工业行业集聚的特征,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这类先进制造业。在制造业总人口不断下降的趋势下,先进制造业的从业人口依然在缓慢增加,未来将吸引集聚更多的制造业人口并

12、推动其发展。表3 2011年和2015年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就业人口规模及比重变化单位:万人,%重点工业行业2011年201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59.9352.09汽车制造业21.9722.88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12.5612.08成套设备制造业34.9733.22精品钢材制造业2.433.26生物医药制造业8.439.26合计140.28132.79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占全市比重53.156.9资料来源:2012年、2016年上海统计年鉴。表3 2011年和2015年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就业人口规模及比重变化二 上海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1.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

13、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端于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并快速从虚拟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上升为近百年来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相继下滑,短期内难以全面复苏,世界经济陷入长周期的衰退过程。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都在重构之中,呈现新的趋势特征和影响。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全球经济扁平化和融合渗透趋势的增强,以及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及信息应用的快速普及,新一轮产业变革与前几次重大产业革命将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在驱动机制上,不仅包括重大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包括已有技术的整合、融合和渗透形成的新产业效应;二是

14、产业引领上,不仅包括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包括已有技术和产业结合带来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形成的新业态;三是影响领域上,不仅会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带来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四是产业分工和布局体系,不再是发达国家引领和梯度式发展,而呈现多极化甚至逆梯度发展的新特征;五是影响产业布局和竞争优势的主导因子,不再是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传统资源要素禀赋,而更多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科技要素、制度文化综合环境,甚至区域市场容量和结构等。另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其重点不是振兴传统制造业,而是培育可以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

15、业领先优势的新兴产业,新兴经济体也加大了对绿色和科技引领的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例如,美国应对危机将新能源和环保、生物和医疗、信息和互联网、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作为重点;欧洲战略导向在低碳和绿色经济领域,如风电等清洁能源、绿色技术、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等产业;日本应对危机,重点发展商业航天、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2.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战略主线,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承载着示范功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重点行业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原材料与技术和市场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集中爆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中国未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随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