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理论研究进展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0.61KB
约15页
文档ID:191603312
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理论研究进展_第1页
1/15

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理论研究进展 “市场”和“价格”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Adam Smith(1776)围绕市场是如何运行的问题,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指出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价格信号,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经过近200年的研究,Kenneth J.Arrow和Grard Debreu(1954)等经济学家证明了在满足对市场和市场参与者的一系列假设下,市场中存在唯一的一组价格能使市场达到出清状态Leonid Hurwicz(1960,1973)证明了没有什么经济机制能比竞争的市场机制在更少的信息空间维数下产生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尽管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是“竞争均衡理论存在一个早就为人所知却又难以解决的缺陷,即无法解释价格从何而来”(Douglas Gale,2000)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导引着分散的市场主体完成交换,并形成相关商品和资源的定价机制的,至今仍是经济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正如William S.Jevons(1871)指出的,“全部交换理论与主要经济问题的拱心石,是这个命题——两商品的交换律……不完全了解交换的理论,必不能有正确的经济学观念”。

20世纪后半叶是世界上经济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博弈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搜寻理论、匹配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为研究市场交易定价机制提供了多种视角和方法目前,学术界对固定定价、讨价还价和拍卖三种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的相关研究汇集成了三类主题一是针对某一种交易定价机制的讨论,主要研究的是在给定交易机制框架内的价格均衡和市场绩效;二是对不同交易定价机制进行比较,给出不同交易定价机制的差别,以及某一种交易定价机制的优势;三是从机制设计视角,考察市场内生的交易定价机制均衡,以及在一定市场环境中最优交易定价机制的设计和选择问题鉴于第一类研究的文献评述较多[1],本文将着重对后两类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讨论一 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的基本问题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hn Nash完成了经典论文——《讨价还价问题》(John F.Nash,Jr,1950)起,现代经济学就把分析价格的视角逐步深入对市场微观交换行为的基础性研究,即买卖双方是如何互动地选择定价机制完成商品交换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理论界对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清晰:一是微观的、分散的交易行为与市场均衡的关系是什么,即在分散的市场买卖过程中,微观参与者的最优行为是什么、参与者的行为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是什么(George J.Stigler,1961;Peter A.Diamond,1971;Jennifer F.Reinganum,1979;Asher Wolinsky,1987;Alvin E.Roth和Marilda Sotomayor,1990,1992);二是交易定价机制与交易效率的关系是什么,即形成的商品的配置效率与社会福利是什么(Klaus Kultti,1999;Vijay Krishna,2010);三是交易定价机制与卖者收益的关系是什么,即从卖者的角度,选择某种交易定价机制的动机是什么(Robert G.Hammond,2013;Sajid Anwar和Mingli Zheng,2015);四是内生交易定价机制的市场均衡是什么,即分散的、竞争性的卖者和买者交互的行为会形成何种商品交易定价机制(R.Preston McAfee,1993;Michael Peters,1994)。

1.分散的交易行为与市场价格商品买卖过程首先表现为买者和卖者,或双方经由中间商在市场中的搜寻与匹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的一端是拥有各式各样商品的卖者,另一端是对商品有着多维评价且各不相同的买者,然而,“恰当的买者”与“恰当的卖者”相遇并非易事例如,寻找一家买卖房屋的中介很容易,但是要找到一套在各方面都符合买主要求的房屋,并且又能以理想的价格达成交易就没那么简单了参与者在搜寻市场时,会对未来的机会和搜寻成本做出权衡George J.Stigler(1961)、Peter A.Diamond(1971)、Alvin E.Roth和Marilda Sotomayor(1990,1992)等经济学家围绕怎样描述市场参与者的搜寻与匹配活动、市场交易的定价方式与参与者的市场搜寻匹配过程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参与者的搜寻能力与市场剩余分割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发展了市场搜寻与匹配理论,给出了市场搜寻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市场参与者停止市场搜寻的最优法则,以及显示真实偏好匹配的“两个不可能性定理”与产生稳定匹配的机制其核心思想是:由于人们对信息的搜寻是有成本的,所以,搜寻者会面临着“继续搜寻”或“停止搜寻”两种选择,最优搜寻策略是依据最大化利润或效用的预期价值设置保留价值。

无论市场机会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最优停止搜寻规则是接受所有大于或等于保留价值的机会,拒绝所有小于保留价值的机会换言之,搜寻者放弃现有机会,开始新一次搜寻的条件是至少与他前一次开始搜寻时面临的状态相同搜寻和匹配理论不仅为市场交易定价机制提供了基本分析方法和框架,而且重新审视了市场供求均衡时的“一价定律”Steven Salop和Joseph Stiglitz(1977)、Kenneth Burdett和Kenneth L.Judd(1983)、Hal R.Varian(1980)、Dale O.Stahl(1996)、Jennifer F.Reinganum(1979)、John McMillan和Peter Morgan(1988)、Carl Ehrman和Michael Peters(1994)等学者分别讨论了搜寻匹配与市场的分散价格有什么样的关系,形成分散价格均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情形下,市场会形成垄断定价、边际成本定价、唯一价格或分散价格他们发现在至少部分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市场情形下,买卖双方的搜寻匹配会形成零售市场的分散价格均衡2.交易定价机制与交易效率商品的配置效率,指通过市场交易定价机制,对于某商品最有需求的消费者是否最终能购得商品的程度(Vijay Krishna,2010)。

交易定价机制的社会福利,指考虑搜寻、匹配、转售、时间价值等市场摩擦成本后,交易定价机制产生的社会福利是什么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是经济学评价各种交易定价机制的标准Arthur De Vany(1987)最早讨论了固定定价和拍卖的社会福利比较,继后,Helmut Bester(1993)讨论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中,存在道德风险的固定定价与讨价还价机制的效率Carl Ehrman和Michael Peters(1994)在买卖双方序贯匹配的框架下分析了拍卖定价与固定定价机制的商品配置效率问题Xiaohua Lu和R.Preston McAfee(1996)使用演化分析框架,研究了多个同质卖者和同质买者在拍卖定价与讨价还价定价两种机制下的市场剩余分配Harrison Cheng(2011)考察了当市场中存在转售情形时,拍卖定价与讨价还价的市场均衡和效率Ruqu Wang(1993)比较了固定定价与拍卖定价机制的市场均衡,认为买者的支付意愿与其边际收益的差值随商品价值分布的变化情况而变化,并决定着两种定价机制的社会福利大小Yongmin Chen和Ruqu Wang(2004a,2004b)考察了买者偏好、数量与交易定价机制效率的关系,发现当卖者数量非常多的时候,不太有效率的交易定价机制常常会出现在均衡中。

3.交易定价机制与卖者收益市场中,卖者相对买者对市场交易的定价方式有更多的选择力量,卖者的收益高低是决定交易定价机制的重要因素从许多机制设计者眼中看,可以抽取买者信息租金的最有效销售机制是拍卖(Vijay Krishna,2010)Paul Milgrom(1987)通过构建买者与卖者随机匹配的卖者垄断模型,指出拍卖通常是一种有效和稳定的定价机制R.Preston McAfee和John McMillan(1988)证明当卖者有着不同生产成本,买卖双方存在交流成本时,拍卖是垄断者最优的定价机制Jeremy Bulow和Paul Klemperer(1996)发现,如果卖者利用其垄断地位向N个买者出售商品,如果他能多增加一位买者,并对N+1个买者进行商品拍卖,那么可以得到比与N个买者讨价还价更多的预期收益然而,市场中固定定价却极为普遍(Michael A.Arnold和Steven A.Lippman,2001),例如,零售店出售一定量的商品绝不会要求买者先投标,然后再在每天的最后时间把商品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买者;买者也不会愿意参加这样的交易定价机制Michael A.Arnold和Steven A.Lippman(1998,2001)通过考察参与者的机会成本和买者交流成本,发现固定定价使得卖者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期剩余。

John G.Riley和William F.Samuelson(1981)、Roger B.Myerson(1981)最早建立了拍卖定价机制中的收益等价性原理继后,大量的学者比较了不同定价机制的收益关系Ruqu Wang(1993)指出当独立的私人评价的假设不成立时,不同形式拍卖的收益等价性将不成立但是Klaus Kultti(1999)发现在无限连续时间上买卖双方随机匹配市场中,拍卖定价和固定定价机制是等价的Hila Etzion、Edieal Pinker和Abraham Seidmann(2006),Daewon Sun(2008),Robert G.Hammond(2013)等学者则发现各种交易定价机制给卖者带来的收益还取决于交易过程时间的长短、卖者之间的策略选择、市场参与者的时间偏好等因素4.内生交易定价机制的市场均衡现实世界中,“讨价还价”、“固定定价”和“拍卖”三种定价机制共存于市场,这表明没有一种价格机制能在所有市场环境中都适用,或者说,没有一种价格机制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定价机制;同时也表明,在多种定价方式都可以选择的市场中,特别是卖者之间存在竞争的时候,每位卖者都会考虑什么样的交易定价机制能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由此,理论上需要解释市场中内生的定价机制是什么从已有的研究进展看,对一定市场环境中的最优定价交易机制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两类一是考虑不同交易定价机制中不同的成本结构,并且依次比较两种机制,从而推导出某一定价机制优于另一定价机制的条件例如,Yongmin Chen和Ruqu Wang(2004a,2004b)建立了卖者序贯地在两种销售机制中进行选择的市场均衡模型,Daewon Sun(2008)构建了卖者可以实现对消费者进行市场分割时的交易定价机制选择模型二是使用显示原理并且比较所有激励相容和个人理性的机制,在合理的假设下,找到一个直接的最优机制例如,R.Preston McAfee(1993)给出了对固定定价、讨价还价、拍卖等多种定价机制一般化的抽象讨论,证明了当所有卖者可以序贯地在任意的两种价格机制中进行比较,选择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机制进行交易时,那么市场唯一的均衡定价机制是拍卖与R.Preston McAfee(1993)的分析框架相似,Michael Peters(1994)通过把交易定价机制刻画为买卖双方相互了解的博弈,得出的结论为固定定价机制是市场均衡的选择二 市场交易定价机制的比较得益于讨价还价理论和拍卖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学逐渐展开了对不同交易定价机制之间关系的探索和研究。

Paul Milgrom(1987,1989)最早指出,当商品是非规则的,或是市场出清价格是非常不稳定的时候,固定定价机制的效率非常低,拍卖则是一种更有效的机制此后,大量学者对“固定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