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初步认识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5.20KB
约8页
文档ID:191602117
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初步认识_第1页
1/8

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初步认识 一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外交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有一个形成过程和谐世界”的概念最早是胡锦涛主席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胡主席指出,“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1日发表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两国愿“与其他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成为安全的世界体系中重要的建设性力量”这里是从文明以及国际秩序的具体领域,提出了世界的和谐问题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安理会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胡主席强调:“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主席同时提出四条主张: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这一讲话,从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角度来阐述和谐世界理念,使这一思想更加明确,并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思想联系起来,与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社会进步联系起来,成为完整、系统的中国外交新理念2006年4月23日胡主席访问沙特期间,对和谐世界做了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阐释,强调建设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国际社会每一个成员携手努力”同时提出三个目标,即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之后,中国在外交上又提出建设和谐周边、和谐亚洲、和谐地区等主张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完整地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内涵,指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坚持民主公正,推进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维护共同安全;坚持平等互利,促进共同繁荣;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对话,积极促进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在这期间,在2005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提出和谐世界就是体现以民主平等、和睦互信、公正互利、开放包容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精神,对和谐世界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提炼与概括2006年8月21~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是中国外事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外事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指出这“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次历史性的外事会议上,中央还提出为促进和谐世界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即要致力于促进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共处,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共享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促进世界普遍繁荣;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倡导世界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致力于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中央通过这次会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并将其确立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原则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同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周恩来总理首倡的各国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这些根本政策、原则和理论的全面继承与发展同时,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也是对中国固有的外交政策、原则和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其中突出的表现如下——淡化意识形态现在中国在发展国际关系上坚持不以意识形态画线中国反对西方对中国的“西化”和分化图谋,对国外反华势力的颠覆与破坏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同时致力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文明观的国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对待国际事务,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不是依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异同定取舍——强调多边主义主张国际问题的解决与国际秩序的建构应建立在全球合作和多边协商基础上,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反对单边主义——在“国际秩序”问题上,以前强调要建立“新秩序”,现在则主张“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对“国际体系”的表述更趋灵活务实,提出了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这表明中国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则立场,又推进与各国的建设性合作采取积极和向前看的态度这些无疑都给中国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做了注解,表明中国是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来考虑国家间关系和国际政治发展方向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坚定的、建设性的力量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即有着深厚的底蕴与渊源其一,中国当代实践尤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为建设“和谐世界”理论奠定了基础。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2003年10月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时,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到2006年10月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专门的决定并提出总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共同富裕道路”,以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中国关于“和谐社会”的目标内涵丰富,其中在观念上突出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平问题,关注人的精神要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合理、人的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这在中国国内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是新的飞跃,与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也有内在的衔接,是对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谐社会的目标还强调了在国内发展中应如何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问题和谐社会”理念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反映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

它在政策思路上给了中国外交新的启示,即在冷战后和“911”事件后的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和处理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问题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并不和谐的世界里,追求和谐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谐世界的主张,着眼于同各国人民寻求共同点和推进合作,谋求如何更好地处理摩擦和矛盾,以为中国的“四化”大业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的共同安全与繁荣其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社会和谐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底蕴儒家思想在这方面更具典型其提倡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合”、“天下归仁”、“克己复礼”、“天人合一”、“致中和”等思想,对中国的和谐观念有重要影响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是家喻户晓在中国文化中,因为有天下观,这种“和谐”思想和境界,似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地域社会,而是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意义这一文化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承继与积淀,对当代的影响是深刻的,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地球村”观念也有相近之处,是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同时,在阐述和平发展道路时,中国强调其思想来源之一是中国近代受外国侵略压迫的遭遇这些经历使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思想上有很多共同点,希望并努力去实践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其核心就是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和平等地位,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这一主张并不是针对任何具体国家,而是一种基本立场这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重要出发点和主要诉求其三,人类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马克思主义预见了人类社会灿烂的未来并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和谐世界的思想,正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国际战略领域的实际运用它正视国际关系中的不和谐现实,并针对这些不和谐提出争取和谐的目标与主张,落脚点在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欧美也有关于类似“和谐”的说法这在所谓一体化理论和机制理论中比较突出例如罗伯特基欧汉就认为,“和谐”是建立和运转国际机制不可或缺的基础他对和谐与“合作”有所区分,认为和谐是指国家行为体出于自我利益需要,产生的相应行动“自动地导致所有参与者目标的实现”这里的“和谐”就像古典经济学模式里市场竞争中“看不见的手”合作”则意味着行为体通过政策主动地协调,国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达成各国都接受的结果他的“和谐”与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话语并不完全一样,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观比较接近于国际社会中关于和平、合作、和睦与和谐观念的综合,既看到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希望实现和谐的要求,也强调主观促进和谐的努力,不仅涉及政治,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和人类的自然环境。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为争取国际社会的和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就是要各国“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可见人类从来对未来都充满各种美好理想,也都在不断从新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之道这些探索为人类进步力量推动历史前进带来动力,也为各国在促进世界和谐上与其他国家寻求共同点提供了基础人类发展到当代,在应对和解决各种挑战中,更加认识到促进世界和谐的需要,加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需要,使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需要中国应该也有可能与各国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正是着眼于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汲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结晶因此,和谐世界理念有理想因素,同时更是理性和立足现实的和谐世界在话语上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又是着眼于同世界各国交流与沟通的理念与主张,超越了不同利益、文化、理念、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与人类共享的文明传承有交合之处三建设和谐世界重要思想对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促进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建立和谐世界的努力在于实现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或繁荣这里,和平是环境和条件,实现发展是目的中国强调维护世界的和平与促进和谐,根本点是为了确保中国的发展和与各国的长远合作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消除压迫,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国家,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斗今天的中国取得了不少发展成就,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虽已排在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10位以后中国农村还有2365万以上的贫困人口,城镇居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近2100万人,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口有近2400万,全社会有6000多万残疾人需要援助中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路还很远,今后的发展需要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等一系列约束,我们既要自力更生,也要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我们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实现发展,也就需要为促进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而努力即使中国将来实现了发展目标,成为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繁荣,仍需要有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仍需要同各国的全面交流与合作,仍需要致力于维护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