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明古国大国 更待文化强国 第一篇:文明古国大国更待文化强国叶小文:文明古国大国更待文化强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1-10-2021:20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天开万象、鬼斧神工、厚德载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万紫千红 但近代以来,古国蒙羞,生灵涂炭;大国不国,文化安在新中国改天换地,一穷二白却挥之难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要建设一个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还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 30余年改革开放,“穷”帽子大体甩掉了但“白”呢外人看我脱“穷”,惊讶地睁大眼睛;观我治“白”,却不屑地耸耸肩膀不能不承认,我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至今还算不上文化强国。
尽管我们文化建设成就斐然,但文化仍然繁而未荣仅一斑可窥全豹:中国历来是“书香”之邦,但进入新世纪,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竟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向外看,经济上的“人强我弱”开始逐步改观,文化上的“人强我弱”也应有所改变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地位提高,要干扰和遏制中国发展,扳倒这棵大树,靠硬实力越来越难,于是人家就多在软实力上较劲,以意识形态渗透“围剿”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向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内察外看,审时度势,文明古国大国,更待文化强国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应着人民的呼唤,依照发展的规律,肩负历史的重任,紧扣时代的脉搏,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文化强国,不能一蹴而就,但积淀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定能厚积薄发只要我们纲领科学,行动扎实,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只要我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也有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借鉴,博采众长,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就一定能建设一个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大步走上文化复兴之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题锁定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那么十七大以来,我国在文化战略与文化发展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哪些进步,呈现出哪些亮点还面临哪些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围绕这些话题,中国网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取得两大突出成就 满足国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在文化产业方面,为文化企业上市打开了政策通道 谈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文化体制改革,陈少峰教授表示,这些年来,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始终有一个全局的战略展望,主要是着眼于两个角度:从国际文化竞争力角度来说,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百姓的文化民生角度来说,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
国家对这两方面意义的认识比较充分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这些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西部开发助学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初步建成了一个满足 国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体系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事业类机构陆续实施转企改制,为文化企业上市打开了政策通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文化企业开始遵照市场的发展规律运营,文化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我国文化产业近5年来,以年均16-20%的速度飞速发展,已经超过了国家gdp的发展水平我国在游戏、互联网广告、影视出版等领 域都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陈少峰指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指导意见,以及“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大格局的形成,为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提供了政策推动力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 我国对内对外文化发展大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对外不断提升与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大国地位相符合的文化竞争力,对内不断满足百姓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样一个文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文化市场更加富有 活力 陈少峰强调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着眼于文化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发展战略,是以转企改制为支点,解放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并放大文化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是经济发展,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包括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软实力建设、老百姓的精神需求、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文化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全局战略发展的大工程有鉴于此,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应当上升为“一把手”工程 内容建设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陈少峰把文化产业分为三大块内容产业;传媒和平台产业;延伸产品和文化制造业 其中,内容建设是未来最主要的工程 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内容和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果:文化产品量大、内容丰富,但另一方面,精品少,有国 际影响力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动不多 陈少峰指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据调查发现,大企业大都在做媒体和平台产业,中小企业却在做内容。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政策上、经济上鼓励扶持以制作内容为主的实力企业,多搞一些原创的、大制作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项 目 未来文化发展要重点解决大三问题 陈少峰强调,要加快文化大发展实现文化大繁荣,有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重点解决文化事业的效率问题 在推进国有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同时,要重点解决好文化事业单位的效率机制问题现在文化事业单位没考核,投入多少,看不出来所以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建立考核体系,建立问责机制没有考核,效率出不来,没有问责,文化难有大发展,百姓难得实惠 在文化事业单位建设方面,要从以硬件为主,向软件为主发展,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到内容建设和文化活动方面,投到人才培训方面,从粗放型建设走向细化的、丰富型的为百姓服 务的文化系统工程 其次,在文化产业方面,一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特别是新闻出版类企业,要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向新媒体的转变,这是非常急迫的事情二是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要以内容为主,内容上要超过传媒覆盖在扶持对象上,国有、民营要一视同仁,共同把文化产业内容做好, 它们共同代表着国家整体的软实力。
再次、加强文化外交,有计划的以政府引导、民间形式为主推动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战略规划,包括项目的规划、驻外部门的落实和资源对接等一系列方案都要清晰明确传播什么内容、谁做、怎么做、影响和反馈机制项目不在多,在精,要举国之力,重点打响几个品牌,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 陈少峰指出,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我国正在发生两个转变一是政府更加重视扶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二是政府日益重视媒体的传播,包括树立国家形象这些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足的是依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为此,陈少峰建议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十个一”工程,即每年重点推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畅销书、一个舞台剧等,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每年有计划地向世界推出十部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产品 青少年文化问题 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情 陈少峰教授特别指出,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让青少年在游戏中玩得开心的同时,进行文化引导 要从学校入手,改变考试方式,把文化和教育一起抓目前的教育工作中,整体忽视、弱化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从如何做人、做事,到礼仪、道德等等都是欠缺的,导致青少年 一走上社会,就会被国外的文化所征服。
只有教育才能引导文化陈少峰指出,不能单纯依靠文化产品引导青少年,这样青少年很容易被国外的文化洗脑因此,青少年的文化引导问题,必须从教育入手,纳入素质教育考试体系;要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方式,增加文化素质的内容,让青少年在文化艺 术的学习中学会分析、思考 “六中全会”将助推 文化体制改革走向历史新阶段 谈到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陈少峰指出:这将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承前启后的 一次会议 陈少峰说,经过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事业的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就是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行的各项事业顺利的推进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功这个过程中,要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基本解决完,使之进入到成功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六中全会就是要完成这件事的一个转折点 陈少峰预计六中全会会议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将进一步深化、细化文化体制改革,包括转企改制、出台一系列文化新政,确定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等等,着力把整体文化战略格局塑造出来,把这个核心关键问题解决好 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中国走上文化复兴之路 “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机正在到来,因为经济、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文化的带动和提升。
陈少峰说,“我们做不出奢侈品,就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奢侈品如何用文化元素来设计体现,现在的中国需要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引导文化消费,并用文化改造提升产业结构总之,中国 正在进入以文化推动发展的时代 陈少峰说,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文化复兴,但我建议用文化大发展因为,在文化大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不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好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现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合,这应该叫做“中华文化发展式的复兴”,不是传承式的、回归到原来的那种样子,是创新发展,加上继承发展,这 样的一种复兴 陈少峰强调,未来国际的竞争,包括文化国际竞争力,都要以创新为主,发挥文化创造力,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用今天的文化做载体,才能兼容传统好的文化 另外,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也要以当代文化为主陈少峰建议筹建一个中国当代文化博物馆,把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