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0.98KB
约7页
文档ID:19146321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_第1页
1/7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创立的极其完整严密的产权理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产权理论发展长河中的瑰宝马克思用大量关翔实的资料,严谨的逻辑,深刻分析了单个企业一次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产权关系与社会总资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中所体现的社会产权结构,清晰描述了产权在商品经济中的运行状况,透彻阐明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产权运动的规律,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点与理论启示一 马克思的产权内涵理论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产权的内涵作了极为深刻的层次递进的阐述首先,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不曾使用“产权”一词,在广义上和狭义上始终用“所有权”一词,马克思的“所有权”绝不仅仅指归属权,而指包括归属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的一组权利束,它涵盖了现代意义的“产权”的一切权能和属性,因此在一般意义上与“产权”等同其次,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产权所蕴涵的经济关系内容:是一种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权利关系,看做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10924463再次,产权与所有制、所有权与生产关系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产权关系是与所有者在生产与流通中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及其成果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紧紧相连的,与发生在这些过程中各环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分割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着10924464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产权的核心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生产条件看做是自己所有这样一种关系”10924465在这组权利束中,生产资料归属权具有决定意义其他权利如支配权、使用权、受益权等都是由归属权决定或派生的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产权内涵,在《资本论》、《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剖析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的本质、弊端、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西方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只是一种主体对财产的具有排他性的权益关系10924466,看不到物的背后更为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以马克思的产权内涵理论为依据,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必须围绕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进行必须坚持生产资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归属权,也就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根本性质,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私有化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私有产权制度也不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维护公有产权所有者的根本利益,使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产权改革的基本方向二 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理论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马克思独创的劳动力产权理论贯穿于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划分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等理论之中,反映了鲜明的阶级特性,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资产阶级产权理论的分水岭第一,劳动力产权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10924467,揭示了整个社会的物质产品是由具体劳动创造,整个社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由抽象劳动形成资本增殖与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源于可变资本部分劳动力的使用,没有活劳动的加入,任何社会财富不会自动产生与增加第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和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产权绝不是对等的,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具有不同的经济内容与运动形式第三,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的权益要通过两种产权关系来实现,一般商品流通中体现的产权关系与直接生产过程中体现的产权关系具有不同性质第四,马克思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入手,解决了导致李嘉图学派破产的劳动与资本相交换同价值规律的矛盾。

揭示了劳动力产权的所有权与支配权在流通中的统一与在生产过程中的对立,说明了为什么劳动力产权一到生产领域立即隶属于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只剩下出卖权,丧失了对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与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支配权第五,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是资产阶级的权利,是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的特征劳动力的买与卖,劳动力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与对立是雇佣劳动制度的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区别于其他剥削制度的特征第六,没有抽象的公平和权利平等,要理解劳动力产权与资本产权与不同质的两种权利关系就必须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0924468,“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0924468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横在其中,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对劳动力使用的支配权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现代产权理论都认同产权制度对于经济效率的重要性,马克思是从劳动力对社会生产的作用研究产权关系的;而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中没有劳动力产权的位置。

坚持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的根本标志劳动力产权在整个产权结构中的地位表现了产权制度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因此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结构应是以劳动力产权为主、资本等其他产权为辅10924470尊重与坚持劳动力产权的权益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三 马克思的法权关系理论与我国产权法律体系的健全马克思从经济关系与法权关系的对立统一来进一步说明产权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10924471首先,产权是以法律契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现实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经济范畴的产权对法律范畴的产权具有不同的含义,经济范畴产权是法律范畴产权的客观基础,法律范畴产权反映经济范畴产权两者以不同形式反映了不同关系,又共同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其次,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现实的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其内容由经济关系所确定经济关系是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基础,法权关系则是实现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并服务于经济关系。

先于法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产权关系只有上升为法律,社会才给予承认与保护历史上所有产权制度、我国公有产权的建立和私有财产的确立都证明了这一点用完备法律制度和健全的法规体系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权关系加以确认与保障,使其法律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成为具有强制力的约束规则,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四 马克思的商品所有权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说明了市场经济中产权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交换的必要性与实现的规律性,揭示了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两种性质不同的产权关系交换的实质首先,商品生产者对产品和生产要素拥有独立的所有权,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条件交换双方彼此承认对方是所有者,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才能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其次,商品经济中产权交换具有契约形式,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作用于任何商品经济最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源之于私有财产制度,并在这个制度上发展着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

10924472产权及私有产权是一个历史范畴,与社会分工一起共同成为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与商品经济一起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学习马克思的商品所有权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随着消费品、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不断发展,商品所有权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不断拓展,规范良好诚信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行有效的信息化的市场监控,健全完备市场体系与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为各类产权的流转提供顺畅的通道,激励各类产权向高效益的社会生产部门流动,保证产权的运转效率,以实现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五 马克思的产权分解理论与我国国有产权制度改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用很大篇幅论述了产权分解的理论第一,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资本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运动形式资本的权能与职能的分解是一种趋势,并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10924473第二,马克思详尽考察了各类产权的分离状态。

如货币资本所有权、收益权与使用权、支配权在借贷资本家与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离;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在地主与农业资本家之间的分离;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的分离;马克思通过对股份公司的研究分析了产业资本的所有权、收益权与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在资本家与管理层之间的分离,等等第三,产权分离具有不同的层次在生产过程之外是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的分离;在生产过程之内是所有权与经济权的分离第四,“资本家是以双重身份存在的:法律上的和经济上的10924474法律上的所有者是最终的所有者,经济上的所有者是暂时的所有者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家那里流出,然后又流到他那里,但他仅仅是暂时所有者10924474第五,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形成的自有资本与职能资本的分离对社会结构与生产关系带来的变化与信用事业一起发展起来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10924476如借贷资本家阶级、资本主义农场主、企业管理层等社会阶层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但资本雇佣劳动而产生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利益对抗是极其鲜明的。

马克思的产权分解理论为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存在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是抽象的集合概念,不是具体的自然人,公有产权制度改革很艰难,产权职责的约束很复杂我国国有资本所有权属于广大劳动人民,产权制度改革是要使国有产权的实现形式适应市场经济,提高国有产权运营效率,更好地发挥国有产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完全不是要放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把国有企业改变为私有企业或变相的私有制企业六 马克思的产权实现形式理论与我国产权实现形式的创新马克思在阐明了产权权能的基础上从社会产权结构的细胞——基本生产单位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着手,分析了产权的实现方式第一,产权是对当时经济条件实际占有的关系,只有利用这些经济条件实现物质利益时,产权关系才是现实的、真实的实际的占有,从一开始就不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想象的关系中,而是发生在这些条件的能动的、现实的关系中,也就是实际上把这些条件变为自己的主体活动的条件10924477第二,所有权的实现即产权所有者物质利益的获取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单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不会为土地所有者创造任何地租10924478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控制支配生产成果与剩余产品,是所有权实现的本质内容,至于如何获取、用何种方式获取是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第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态划分为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股份公司制度,从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组织形态的演进说明了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态,同时也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与其所体现的社会产权结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