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0881362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借助直观操作,生成数学概念。对于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需要借助直观,把复杂的、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以突破难点。由此,本课设计了大量的操作对比活动,让学生把图、数和符号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形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进一步的对比操作过程中,明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生成余数概念。关键词:直观操作 生成数学概念 有余数除法 教学实践思考【课前思考】1、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60页的内容。有

2、余数除法是对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是对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在分物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有剩余的情况的学习。这两次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画图策略,同时能够用图示表征、符号表征等方式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渗透“余数”表象。在二年级下册里,学生在前阶段“表内除法(一)、(二)”中已经学习并熟悉了恰好分完、没有剩余的平均分。可以说,对于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2、如何让课堂学习更有效?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需要借助直观,把复杂的、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以突破难点。由此,本课设计了大量的操作对

3、比活动,让学生把图、数和符号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形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进一步的对比操作过程中,明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生成余数概念。【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余数与除数之间的联系。2.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3.会根据结果的含义确定商与余数的单位。教学重点:利用多种表征形式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会根据结果的含义确定商与余数的单位。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习题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1、摆一摆,关注剩余的现象(主题图活动):四人小组活

4、动:用11根小棒,在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里,选一种图形摆出来,看能摆几个?小组讨论,决定好摆什么图形。摆好后,小组长负责填写结果并汇报结果。2、观察结果,发现问题,引入课题剩下的小棒,还够摆一个完整的图形吗?对于剩下的这些小棒,你又有什么疑问?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研究“剩余”的问题吧!【思考】 课程的引入充分运用了主题图,把静态的的主题图通过直观操作活起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到余数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习余数的兴趣。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太能关注到摆小棒时剩余的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摆小棒后的剩余部分,引发思考,产生研究的愿望,体现出引入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

5、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做好铺垫。二、操作对比,探索新知1. 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和名称(教学例1活动1 )。学生在习题纸“活动1”上圈一圈,再填空。再请一生上黑板演示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正好摆完。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呢?(边说边板书。) 你是怎么想到用除法的? 算式中的各数表示什么? 算式中的各数叫什么名称?【思考】通过圈一圈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对“平均分之后没有剩余的情况”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对比“平均分之后出现有剩余的情况”作准备。运用表内除法算式解决问题,激活学生对除法算理以及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知储备。2. 摆一摆,认识余数的含义(教学例1活

6、动2)。1. 摆一摆,借助直观操作积累体验活动2:把7个草莓摆一摆,每两个摆一盘。观察这些草莓,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说说你打算怎样摆,再做在习题纸上。学生在习题纸“活动2”上圈一圈,再填空,一生上黑板摆。你摆了几盘?摆完了吗?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小结:分草莓的过程实际上是平均分的过程,每盘必须同样多,所以剩下的1个不够装一盘,就不能圈起来。2、列一列,认识余数的含义请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师边说边板书算式:有7个草莓,就用7做被除数;还是每2个摆一盘,除数还是2;还是摆了3盘,所以商还是3 。剩下的这一个草莓,也要在算式里表示出来。(在商的后面远一些的位置写上“1”。)小结:分得的结

7、果既要有“装的盘数”,也要有“剩下的个数”,中间要用6个小圆点来连接。这个剩下的个数“1”,如果你给它起名字,叫什么呢?说得真好!数学上统一把它叫做“余数”(板书),它表示平均分之后剩余的部分。3、读一读,比一比,认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这个算式怎么读? 算式中的各个数分别对应图中的哪个部分?谁能上讲台来指着图说?说的真好!两个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结:含有余数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课题)在平均分物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剩下不足一份的情况,也就是出现了余数。这时,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表示。4、看书质疑。【思考】通过把7个草莓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余数的产生过程,使余数意义建

8、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理解余数的含义(平均分之后剩下不足一份的数),并初步体会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余数的丰富而立体的认识。经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之后,把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抽象成语言表述,再进一步抽象成数学表达(除法算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三、练一练,巩固新知,提升对余数单位的认识1. P60做一做第1题(1)、(2)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再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2、示图,圈一圈、填一填,并列式计算: A、9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强调:刚好分完,没有余数,也可以说余数为0,不用写。B、 P60做一做第2题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商的

9、单位为什么是“人”?它表示什么?为什么余数的单位却是“支”?它表示什么?C、 P60做一做第2题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为什么商的单位是“支”?它表示什么?余数呢?第(1)小题和第(2)小题商的单位相同吗?为什么?强调:在列除法算式时,要根据商和余数表示的含义来确定它们的单位名称是什么。【思考】通过平均分铅笔的三种情况,沟通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在这里,教师利用两种除法模型的对比,扩大有余数除法的外延。通过引发学生对商和余数单位的关注,对比单位为何不同,突破如何确定商与余数单位的教学难点。3、请你做做小老师:小明把我们刚才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和结果,用

10、除法算式表示了出来。清你当当小老师,看看他的商和余数找对了吗?1. 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2个,还剩3根。114 = 2(个)3(根) 1. 用11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了3个,还剩2根。113 = 3(个)2(个) (3)用11根小棒摆五边形,摆了2个,还剩1根。115 = 2(根)1(根) 五、回顾反思,全面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无论平均分之后有没有剩余,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果出现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除法”来表示。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六、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摆3盘,正好摆完。 摆3盘, 还剩1个。6/2=3 (盘) 7/2=3(盘)1(个)余数【课

11、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 借助直观操作,自主建构知识。 本课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如通过“分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学生注意到生活中的平均分存在有剩余的情况,由此产生学习余数、研究余数特点的兴趣。又如通过“分草莓”的操作、对比,进行知识的迁移,理解什么是余数,生成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学会用图示表征、符号表征等方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余数”的含义。2. 精心预设教学,促进概念生成。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先了解学生的旧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需要借助直观,把复杂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以突破难点。3. 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如在分7个草莓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用口诀直接找到结果,对答案不确定,因此采用先画图,再列式计算的方法完成题目。又如“分铅笔”的练习,对比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引发学生对商和余数单位的关注,对比单位为何不同,突破如何确定商与余数单位的教学难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利用多种表征形式的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4-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