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doc

上传人:u**** 文档编号:190718624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克纳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摘要威廉福克纳是一位风靡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他的一生创造作品无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也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的学术研究。本文主要用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福克纳中篇小说熊的情节模式和意蕴,该研究对分析威廉福克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福克纳;熊;自然威廉福克纳在1942年发表了他的熊。西方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福克纳的全部作品里,这部小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研究他的全部作品,读者会发现从这部作品开始,作者不再在现实的狭小圈子里痛苦地挣扎或做些无用的努力,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进行着新的思考。特别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刻意描写少年如何对付我们的文明所设立的一切障碍,如何长大成人

2、。小说的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是福克纳笔下第一个完全成熟的英雄。他一旦接受了奇特的道德使命,就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他的谦恭,怜悯,自豪和忍耐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思索,成长和到最后的大彻大悟更给读者远远超出这部作品的感悟和联想。一、以人对自然认识的发展为中心文章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大熊,就是这只在自己的家园大自然中平平静静地生活了几十年,没有无故地进犯过任何人的老熊,在三年后,当孩子长到16岁时,却被猎人们杀死了。为了把它杀死,猎人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并充实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准备了更多的枪支和弹药外,他们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他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培养了一条与

3、众不同的走狗“狮子”。狮子块头大、力大、阴沉、孤僻,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培训,它养成了一种除了对大熊,对任何动物都不感兴趣的古怪特性。正是它,在猎人们最后一次和老熊的年赛中,一声不吭地径直冲上去咬住了老熊,逼得它不得不做最后的生死决斗。大熊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有力量摆脱这只可怕的“狮子”,当猎人把刀子捅进它的背时,它像一棵树直挺挺地倒下去了。大熊死了以后,猎人们心安理得地告别了荒蛮,进入了所谓的现代社会。阻碍他们前进的大熊不复存在了,他们把火车修进了森林,一口一口地吞噬着自然的财富。他们每个人都在这个新社会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连完全是个原始人,但在训练“狮子”时立下不朽功勋的布恩也当上了镇

4、上的警官,充分享受着他们战胜自然后得到的硕果。他们完全忘记了在和大熊进行生死博斗中被大熊撕开了肚皮,掉出了肠子惨死的“狮子”和盲目地跟随着他们,由于年老体弱,糊里糊涂死去的黑人山姆。“经过两个冬天落叶的掩埋和两个春天洪水的冲洗,那两个坟丘已经了无踪迹。”他们俨然成了新时代的主人。要说他们做过什么好事,那就是他们在埋葬他们上述的两个战友时,让它和他的坟墓“看着大森林”。与他们相反,书中的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完全是另一种人。虽然他们教育他,熏陶他,甚至手把手教他,但可能是接受某一种特殊的使命,或者很简单地说,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天性,他始终没有成为他们的一伙儿。他认为大森林是那么广袤,那么深,是在他

5、的祖辈存在以前早已存在的了。他认为老熊“孤独、顽强、形只影单、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无所谓死亡。”出于对它的敬畏,他变得非常谦虚。他认为“荒野就是他的大学以至老熊就是他的养母。”他痛苦地预感到在猎人们疯狂而野蛮的围剿下,森林总有一天会消失,大熊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杀死。因此他憎恨“狮子”这个猎人们经过精心培养,专门对付大熊的畜生。因此,他坚信那个手里“拿着枪又恰好枪法极准”,一下能把大熊打死的人“不可能是我。”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两次和大熊遭遇时都没有开枪的原因。很明显,他从灵魂深处相信,在这个地球上,枪杆子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而爱心却能救活一个可怜的弱小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在猎人们和大熊进行的最后

6、一次生死博斗中,他只是一位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他目睹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心里明白猎人们的这些无赖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在人们进入现代社会后,他一直呆在森林,成了新时代的局外人。这时,他可能是当地最优秀的猎人,但他从不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他的猎枪,而是和平地和森林生活在一起。他是一个超越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自由人,他没有参与人们破坏自然,屠杀无辜的那些野蛮、凶残和愚昧的无赖行为,因而也不分享他们庸俗无聊的物质充裕和妄自尊大的精神满足。他是一位历史的见证人。当他在小说的最后看见布恩把自己的猎枪拆成六、七片,像个疯子一样用卸下的枪栓拼命地击打放在他膝盖的枪把时,他知道这位可怜的老乡在新

7、文明里的迷惘,困惑,无所适从和简直有些精神错乱的精神痛苦。他是一位孤独的思考者,直面人类精神炼狱对自己的严肃考验。他既不乞求别人的理解,也不在乎别人的飞黄腾达。他有他的思想,他有他的情操。正是因为他的思想和情操,才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二、创作技巧上,独具风格熊除了主题立意上追求以平淡见深邃、以寻常引新意的手法外,在创作技巧上,也独具其特有的风格。小说给人讲叙一个并不离奇的故事,以一个孩子做为主人公,但其实这故事又不仅仅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他用以成年人都难以想到和思索的真理,展现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小说的技法,颇有些中国相声的技巧,开头平铺直叙,组成“包袱”最后再抖落出来,令人惊叹不已,沉思良久。

8、把一个简单的真理寓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它象一杯淡淡的米酒,不浓,但回味无穷。在本篇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角色有十个:没有名字的孩子、孩子的爸爸、西班牙少校、康普森将军,黑人杰姆、于威尔、阿西伯伯、印地安人山姆(一个黑奴女人与一个印地安人酋长生的儿子),还有那只有名气的熊以及孩子的小狗飞丝,在这十个角色中,除了孩子、山姆和熊之外,其它都不重要,都是陪衬,甚至除了孩子的爸爸之外,其它人连一句具体的台词都没有。这些,使得人物的众多(对短篇小说而言),却没有使人感到累赘与繁杂,因而使得主线明了、清晰。小说的西班牙少校、康普森将军、于威尔以及孩子的爸爸,每年都要定期去森林营地两次,然而,他们都似乎是“不

9、屑于猎”,而是消遣、游玩,他们“在那两星期之中就坐在摇椅里守着一大锅炖肉,翻搅着,尝尝味,跟老阿西争辩怎么做法,杰姆就从那大肚子酒瓶里把威士忌倒进他喝酒的洋铁勺.”这些描写,仅仅是把故事引向平淡,引向生活化,作为对整个故事主线的补充,但却并不显得多余。关于故事的主角,孩子和姆,其对话也只是只言片语式的,更多的则是孩子经历的叙述和心理描写,这使作品初看起来,难免有些艰涩、冗长,对于国内的一般读者来讲,似乎有一道隔膜,既使是最后,作者用大段的理性描写,说明孩子为什么要放弃开枪打熊时,也是令人一时有些迷惑的,但当我们把思绪集中,按着作者设计的步骤读下去时,便会发现,故事是集中的,主线是明晰的,它将读

10、者一步步引向深入,一层层揭示着故事的内壳,最后把一个明白无误的真理展示给读者.当然,由于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语言表述风格的不同,对于较低层次的读者来说,困惑是难免的.从另一方面说,出版大手笔的文学作品,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层次。作者在最后揭示这个故事的内核时,是若明若暗的,这也许更能引起读者的沉思,或以达到一种见仁见智的效果。这一点,或许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作者在这个短篇中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也是很大的.在时间上,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十岁了.”到小说结束时,他已是十四岁了。这期间,经历了四年.而作者在小说的插叙中写道,早在他十岁之前,一切就已开

11、始,他听人讲起熊已经好多年了.作为一部短篇小说,这种时间跨度已经是足够长了。但时间的长,似乎并未影响故事的紧凑,这期间,孩子多次去林区营地,三次遇见熊,他从一个不会放枪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猎人,从十岁以前在梦中看到熊,到最后一次与熊相遇,并把它放走,在叙述时间上,时紧时松,时快时慢,丝毫使人不觉得突兀,或者感到不连贯。这种自然,流畅的叙述,对于突出作品的题,引导读者的思路,不是没有作用的。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相互依存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另一个亮点。福克纳热爱大自然,他笔下的自然通常是生机盎然、五彩缤纷、充满着无穷的、不可磨灭的魅力。这位作家曾经住在密西西比州北部丘陵地带的三角

12、洲,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他一直细心地研究他的家乡地区。“世上本来就没有死亡,这儿没有狮子,也没有山姆,不是栖身在土地里,而是本身就属于土地。”这一系列的描写刻画无不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崇高、生机与活力,使人明白整个生态系统原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其他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平等,同时也让人体会到生态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启发人们形成热爱.除此以外,人与自然在作品中的和谐统一思想这个主旨也是通过作者巧妙构造的艾克与“老班”之间的“会晤”来表现的。但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和谐是以清除两者之间的冲突为前提的,正如在小说中,艾克初次见到大熊是以他自愿舍弃自己身上一切“文明的痕迹”,即

13、猎枪、怀表与指南针为条件一样。故事告诉我们,一开始孩子只身一人持枪去寻找老班的时候,根本就难觅其踪影。此时文中另一位“自然之子”山姆告诉他是因为其身上带着枪的缘故。第二天,孩子遵照山姆的指导舍弃了猎枪,在森林里转了许久,却依然一无所获。这个时候他意识到自己身上仍然带着具备“文明的污染”性质的指南针和手表,于是他将这些东西都解下来,挂在灌木上,继而在密林的深处望见了传说中的那只大熊“老班”。福克纳此时此刻对这个天真的孩子见到大熊时的各个细节描写也都令人打心底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存。结论:作为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产物,我们人类生活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与自然界一切生物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就这点而言,这位作家实可谓是目光深远。站在如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千年门槛上,用崭新的生态批评眼光解读福克纳的优秀作品,对进一步加深对这位文学大师的研究及与大自然和睦相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l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1):136一139.2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3戴维明特.福克纳传M.顾连理,译.上海:东方研究中心,1990:2.4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