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

上传人:吴&#****15; 文档编号:190373096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可下载编辑修改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 【答案解析】 A A项,zhn/zhn;ju/ ju;d/t。B项,j;gng/hng;h/hu。C项,p/pi;ti;zhu/du。D项,jng/jn;xio/jio; zhu。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缠绵梗概打寒噤震聋发聩 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

2、天 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 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 【答案解析】 D A项,震聋发聩振聋发聩;B项,伏卧撑俯卧撑;C项,脉博脉搏。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并书写现代汉语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之强烈,出乎意料。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 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反映曼延总算 B反应蔓延总算 C反映蔓延终于 D反应曼延终于 【答案解析】 B 反映

3、:光的反射、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化学反应;打针或服药所引起的呕吐、发烧、头痛、腹痛等症状;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根据语境,第一句应用“反应”。 “曼延”指延伸得很长;连续不断。“蔓延”指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根据语境“火势”,该句应用“蔓延”。 “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终于”是副词。到底;终究;毕竟。根据语境“几年虽然很艰难”,该句应用“总算”。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

4、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答案解析】 D A项,“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所给语境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

5、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是上级对下级而言,句意是代表们积极发言,应该是会议组织者广开言路,而不是代表。D项,“各有千秋”意思是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用在此处恰当。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

6、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答案解析】 B A项,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应是“担任职务”;C项,表意不明,“性格开朗外向”到底是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不明确;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去掉“随着”。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

7、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要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调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调理,是与

8、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作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

9、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

10、的根本所在。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8.下列表述,不符合

11、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条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乱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答案解析】 6. A 7. C 8. D 解析: 6.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的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

12、析论述的。BCD项都有失偏颇。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7.“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是属于“调理心思”, 写文章要“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说法有误,原文强调的写文章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而“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恰恰是所谓的“苟且从事”。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8.原文是最后一段“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这句话,这个地方想要表达的是“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而写文章仅仅是举的一

13、个例子而已。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推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14、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获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

15、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9. 对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