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守家训征文2017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90316612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家风守家训征文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家风守家训征文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传家风守家训征文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家风守家训征文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家风守家训征文20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家风守家训征文2017 传家风守家训2017【篇一】 郑氏规范第86、87、88条专门针对出仕为官作出规定。第88条写到:子孙出仕,有以赃墨(即贪污)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2015年5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一期就是郑义门的郑氏规范。郑义门出过173个官员,没有一个因为赃墨被罢官,因为郑家出来的人极懂规矩。没有毅力,何来清廉! 包青天以公廉著称,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

2、儿子包珙。这寥寥数十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没有足够毅力,何来光照后世! 郑氏规范、包拯家训,从家风的角度约束族人清正为官,而老一辈革命家亲力亲为,垂范后世,令后人肃然起敬。 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同志对待子女总是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李讷在结婚、上学的家事上搞特殊化。周恩来同志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

3、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陈云同志为亲人定下三不准:一是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二是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三是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没有足够毅力,何来严正家风! 看遍了星空,却没有发现哪里有比母亲更灿烂的容颜。家风如母,魅力无限;家风如水,润物无声;家风如歌,余音绕梁;家风如烛,照亮古今。让我们激发家风的活力,发挥家风的实力,增强家风的引力,坚守家风的毅力,家风涵养、家庭建设就能获得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蓬勃力量。 传家风守家训2017【篇二】

4、 抚过砖瓦,心头流过年华,眉眼一股清澈,言语绊着耳垂,家风,从人未睁眼之时就渲染家族特有的氛围,从青葱年少,到两鬓泛白,家风一直是头骨以下,胯关节往上的那一段支柱,撑起家的风范。 年幼时人们睁着双眼,想探索世界的奇妙,最先探索的,一定是家风的悠长,青年时,我们年少轻狂,是家风牵着我们的理志,是家风引着远航的灯,当我们青丝不再,衣服上的褶皱爬上额头,是字字真情的家风让我们有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荣。 当家风温柔地绕在河畔的芦丛,散乱的金黄刹时倾向一侧,当家风的线系在手腕,我们不再在人间彷徨,当家风的字刻在笔下,我们不再在白昼和深夜之间反侧,当家风的理传出千里,只等赏着风舒着云,云卷着春风十里。 传家

5、风,传的是心,传的是德。 家风本就是缘于德,缘于这个方方正正,人们心中的这个字。 德不是规规矩的官方话,而是各乡各处代代相传的地方话,德是通俗得,通俗得像车前那样人人可见,德是高贵的,高贵得像白牡丹那样不容的一粒红尘,德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德是不讲代价的。 弘扬德,会发现咖啡还续,书签还新;弘扬德,会发现铜板转动时是摇晃的;弘扬德,会听到野生野长的野草在抒情地歌唱天地的美好。 家风,美德,传颂,这是不可分离的,心滚动了家风与美德的距离,传颂打开了心的坚定。 家风也好,美德也罢,都缘于一个最让人忘不了,放不下的地方,一个比白瓦青砖古朴、比星海银河更近的地方

6、家,安达。 小小的两个字,在地图上小小的区域,却是安达人心中花开遍地的桃源。 春风漫步而过,舍不得离开这儿,留下片片言语,花瓣是他的明信片。 雨水润过,舍不得干涸,蜷在土地中品着年华。 秋雨冬雪,舍不得飞去,盖在屋顶柏油路上,暖着地下的温柔。 家风要传,美德要颂,可安达即使是不加任何修饰,也是,美得春风十里,不如你。 传家风守家训2017【篇三】 近期,江汉油田经理部党工委组织开展了读手册、谈家规、传家风主题活动。活动中,我常常在思考:我的家风到底是什么?我传承了什么样的家风?我应该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样的家风? 由于家境贫寒,我的父亲只有初小文化程度,母亲只上了几天扫盲班。因此他们无法给子女整理

7、出高大上的家风家训。最近我不断地对父母的言行进行认真梳理,最终也没有得出什么简洁的家风家训。 父亲的前半生历经磨难,但他很少向我们提及,他的许多经历都是在母亲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映入我的脑海中。 父亲的童年很苦,我奶奶去世早,他是跟着他二哥在上海长大的。生活的艰难,可以用母亲的一句话来概括:冬天买不起御寒衣裤,只好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解放初期,父亲在上海参加工作,但他心中一直埋藏一个心愿,那就是要去当兵,要拿起枪来保家卫国。可我二伯二妈坚决不同意,希望他能在上海本本分分工作,将来娶妻生子,过一生太平日子。可是父亲不甘心过一辈子平庸的日子,工作两年后还是背着我二伯偷偷去征兵站报了名。当居委会的人

8、敲锣打鼓地拿着光荣入伍的喜报到我二伯家时,我的二伯二妈才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一现实。 多年后我回上海省亲,每次与二伯二妈闲聊,二老还在责怪父亲不听话,硬是从一个上海人变成了阿乡。 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后,父亲感到如鱼得水,在部队干的风生水起,入伍两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为一名通讯兵,他深得领导器重,把他作为重点对象精心培养。就在部队准备送他学习提干的关键时刻,上级传达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我国的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需要部队复员一批战士,前往那里参加会战。得知这一消息的父亲不顾领导的一再挽留,坚决报名要求复员参加会战。 与几万名战友到达大庆油田后,父亲才体会到什么是艰苦。在天寒地冻的东

9、北,他们睡过牛棚,住过地窝子,吃的是粗粮,还常常吃不饱。母亲多次给我们讲起父亲当年在大庆的生活状况,有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 他们刚到大庆时,萨尔图乡政府给他们接风洗尘。父亲和战友们以为一定可以好好吃一顿了,结果抬上来的只有几筐大白菜叶、大葱,几盆大酱和窝窝头。这就是他们到大庆后吃的第一顿饭。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们饿得实在不行,同宿舍的几个人决定到附近老乡已收获过的土豆地里去找一些漏网的土豆回来充饥。大家摸黑在地里找了一圈,还真找回一些土豆,大家高兴地把土豆放在脸盆里煮,结果有些土豆居然煮化了,仔细一看才知道有人把冻硬的马粪当土豆捡了回来。 母亲讲述这些故事时,曾提到有一些

10、人,包括父亲的战友因无法忍受当时的艰苦环境,当了逃兵,但父亲坚持了下来。 我曾多次问父亲,你对自己当时的选择后悔吗。父亲总是笑着回答,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有时我还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去当兵,我们就是上海人了。父亲总是认真地说,现在不是也很好吗,你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当年好多了。 对父亲的经历,我最初是不理解的。明明可以在上海过一个相对安逸的生活,何必要去自找苦吃。作为一个男人,想去当兵可以理解,我也曾有过当兵的梦想,当几年兵,实现一下自己的梦想,就是不留在部队,完全可以回到上海继续工作,何必到大庆去受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在他们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一种坚

11、定的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可以献出一切,如果贪图享乐,那是非常可耻的。我认为,这种精神也是现在、将来我们每个人必须坚守的。 俗话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回想起来,我所走过的路,家庭、特别是父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经常告诫我吃亏就是福,要与人为善,活干得多累不死;有什么事,要先替别人考虑等等。话语虽然朴实,但里面却蕴含着做人最起码的道理,这些教导一直陪伴我成长。 如今,我们兄弟两人早已成为基层干部。我们所取得的一切,除了党和人民的教育,领导和同事们的培养、帮助外,我想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读手册、谈家规、传家风主题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年已半百的我来说,现在所要做的,除了坚持严于律己、努力工作、孝敬长辈外。更重要的应该是要时刻注意以身作则,为女儿做好榜样,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让她能够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