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价值与音乐特点

洛**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8页
文档ID:190295937
自-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价值与音乐特点_第1页
1/8

摘   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歌”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特点、艺术价值及其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土家族哭嫁歌加以保护与传承ﻩ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歌; 音乐特点;    艺术价值;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Tujia "Crying Marriage Song"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Tujia Wedding Songs music features, the artistic value and the  Tujia ethnic culture, based on the Lament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and Heritage protection.Key words:The Tujia nationality;  Marry crying songs;    Music features;   Artistic value;ﻬ   哭嫁是我国古代甚至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一种流行的婚礼习俗,是土家传统婚俗习惯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项内容。

哭嫁主要是土家新娘临出嫁前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用边哭边唱的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倾诉与亲人和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对传统婚姻不自由的控诉的一种婚俗形式一、 土家族的概况;(一) 土家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其分布区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土家族聚居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较为落后,人口密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二)土家族的文化背景及其生活习惯: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

如: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土家族人爱吃鼎罐饭,在火坑里三脚架上煮熟土家族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农历腊月月大是二十九日,腊月月小是二十八日据说,过赶年习俗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土家将士抗倭土家族人非常好客客人落坐以后,立即给客人倒茶,然后给客人泡一碗团馓土家族招待客人要炒大块肉,敬大碗酒土家族人有一些独特的禁忌:姑娘及产妇不能在堂屋门槛上坐,不能扛锄头、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许脚踏火坑及三角架,遇戌日不动土,吉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准用脚踩灶或将衣鞋等脏物放在灶上,在屋内不能吹口哨和打呜呼,不准面向别人背后吃饭,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但可以与姑娘坐在一条长凳上,祭神不能闻猫声以及死者停灵地方不能让猫去等等正月初三到十七日、四月十八日、五月十五日大端午、六月六、七月十五都是较大的节日节日里都要祭土王,不少村寨都设有“摆手堂”,以供奉彭公爵主、向大官人、田好汉等。

二、土家族哭嫁的文化溯源及其含义: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土家族民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其中,尤以湖北长阳土家族的哭嫁最有代表性哭嫁”不仅是土家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而且哭嫁过程中演唱的“哭嫁歌”更是成为土家族的一种绚丽多彩的民俗艺术形式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 三、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特点  土家族的“哭嫁歌”结构完整、演唱灵活、内容丰富,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音乐特征从形式上看,它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声等等章节而哭嫁歌的风格中必含有哭、歌和语三种元素歌者逢歌必哭,而哭到悲处,歌与语言混为一体,用带着语言声调的歌声“哭唱”诉说切身的苦恼,这显出“哭嫁歌”独特的音乐特征1.“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长嫂也相应地哭一句唱”者一般为女声,无伴奏,哭嫁过程中会交替出现独唱、齐唱、合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好似进行无伴奏合唱,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非常壮观有多声部(群体)和二声部(对哭)二种,很少出现单声部(一般情况下,新娘均有亲朋好友陪哭)歌唱姿势为坐唱,“唱”时手帕除了揩眼泪外,有时还用手挥动,当做道具,借以抒情。

众“陪唱”者拥挤着围坐于床前,低头或相视而“唱”唱时经常出现互拍背部和腿部这种动作,不仅是感情上的需要,以便相互传情,更是起到暗示演唱的起止和调控节奏、速度、力度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姊妹团圆”仪式时,众妇女齐声哭唱,但各自发挥,而无统一歌词哭嫁歌”与其他民歌的区别,就是在对唱时,除了少部分时候是一人先唱,唱毕再由另外一人接唱之外,大部分的对唱都是轮唱方式2.“哭嫁歌”中哭腔的运用土家族哭嫁歌突出一个“哭”字,有“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姑婆”、“哭婆妈”、“哭陪客”、“哭十姐妹”、“哭媒人”、“哭席”、“哭花”、“哭苦情”、“哭撒筷”、“哭打伞”、“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出门”、“哭上轿”等……土家族新娘的“哭嫁”,通过“哭唱”塑造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土家族姑娘的形象,因此,土家族哭嫁歌是用哭声谱成的,是用泪水“煮熟”的哭嫁歌”的哭唱者一般都运用真嗓哭唱哭嫁者在哭唱时,唱者以“哭”代“歌”,悲切的哭声始终贯穿在每句乐句中,多用较低沉的声调低声泣诉,声音柔和中带着张力,唱至激动处,吐字不清,浊音很多,当中加上抽咽及哭声的起伏,在唱哭叹句时,抖音特别多。

在“哭嫁歌”中,必然出现哭腔,哭腔既指哭嫁整体的悲切哭泣风格,也包括在每句乐句中,结尾时必出现带哭声的哭叹衬句在此句出现的特殊唱腔,也称“哭腔”在唱“哭嫁歌”时,所有歌唱者必须掌握此种“哭腔”,唱时必须声泪俱下,以至“哭腔”成为“哭嫁歌”的典型音乐特征,“哭嫁歌”因而自成一声乐系统3.“哭嫁歌”歌词内容及结构土家族“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音调比较浓,加上汉语与土家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注重文采,调门多样而反复频繁由于哭嫁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的,所以在“哭嫁歌”的语言形式上,往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音乐语言既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哭嫁歌”的歌词有固定的结构,包括:每句歌词的句首必称呼对方,然后再发展句子内容,内容也必以待嫁或送嫁者的心情道出感怀,最后以感叹的语句结束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及结构是与婚礼仪式同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哭开声”为序歌,提纲挈领点明哭嫁主题,为整个哭嫁做开始的铺垫;第二步是“骂媒人”,似哭非哭,似骂非骂,极其诙谐有趣;第三步是“哭爹娘”、“哭哥嫂”、“哭亲友”等,在这些内容里包含有大量相互对歌的形式;第四步是“哭姊妹”等,又称“陪十姊妹”,十个姑娘相互对哭对歌,极其和谐和富有感染力;最后是“哭穿露水衣”、“哭撒筷子”、“哭上轿”等,一直到新娘出门,哭嫁即告结束。

这种程式一般是严格按顺序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是婚礼的主要程式,哭嫁结束,婚礼也就结束了从总体上看,“哭嫁歌”歌词内容结构犹如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但结构完整,而且演唱灵活,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4.“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及表现要素“哭嫁歌”的曲调取自于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以简短的乐句为核心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加以发展和延伸,构成一部曲式一首哭嫁歌总是由一个或两个乐句开始,加上数个变化重复的乐句,不断循环反复填词“歌唱”而成,曲式结构相对平稳、有规律,句式相近 “哭嫁歌”的调式一般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该调式含有西洋小调式的表现特性,色彩暗淡,利于歌者抒发悲戚的情感,且注重突出调式音列的色彩音,尤其是主音、属音和中音之间上、下小三度和纯五度的运用,贯穿于歌曲的始终,形成土家族“哭嫁歌”最显著的调式特点哭嫁歌”节拍较为规整、严密,多用2/4和3/4拍子,有时也采用3/4和2/4的变换拍子;节奏有规律,较为疏松,二分、四分、八分时值运用较多,全音符和十六分时值较少出现;一般多出现前紧后松的结构哭嫁歌”的旋律变化乃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均紧随歌词发展,每一句乐句和歌词的开始部分是呼喊亲人的音乐和内容,发展部分乃是诉说唱者心情,而结束部分必为哭叹音乐词。

在同一结构下,音乐随歌词重复而变化,故每段音乐可有多句乐句,但主题基本不变另用五度和三度音程来支撑旋律主线也是哭嫁歌的一大特色,纯五度和小三度音程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哭嫁歌”中陈述和拖腔的特点,同时也保持住了哭嫁歌必须具有的小调式的表现特性哭嫁歌”虽有旋律,但由于其“哭腔”的特征,所以许多时候音乐与语言混在一起,旋律并不太清晰,尤其是当唱者愈来愈激动时,旋律的起伏愈接近日常声调的高低,成为“哭嫁歌”鲜明的特性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价值 哭嫁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彰显独特的民族个性和艺术价值例如,以前土家姑娘出嫁时哭唱得是否动听、悲切,往往是衡量姑娘本领的标准尽管有时候唱出来的歌词特别是骂媒人的歌词骂得历害会很难听,但词中涉及到的任何人都不会找嫁娘及其家人“秋后算账”从这个角度而言,土家等民族的“哭嫁”习俗,正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开阔襟怀另外,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也充分反映了土家等民族独特的文化禀性及情感意识运用多种方法叙事抒情,意境优美生动借以抒情叙事,富于艺术感染力在哭嫁歌中,赋的手法有铺张和白描两种比即比喻,兴即兴起实物。

比兴手法,在哭嫁歌中十分普遍另外,还有叠唱或称反复,在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