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

上传人:u**** 文档编号:190290238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段胜霞论文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舞舞蹈研究分析()标红[精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族舞蹈研究分析摘要:腾冲市总的有五个镇又分为12个乡每个乡镇都有傈僳族舞蹈文化但是最为特别的数中和乡新街村傈僳族,她们的舞蹈音乐是用牛角做成来吹奏的乐器。舞步也和其它傈僳族舞蹈大有不同。中和新街村傈僳舞蹈经过近年来专业文化工作者的发掘、创作,使得原来散传于民间的民族舞蹈套路,形成了完整的大型民族舞蹈,参加了省地州举办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并获奖励。这极大地推动了民间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舞蹈的热情。使腾冲中和新街傈傈族舞蹈形成了一个从民间到舞台,再回到民间不断提高扩展的良好局面。关键词:腾冲市中和乡新街村;傈僳族;舞蹈Abstract:Tengchong county has fi

2、ve town is divided into 12 townships each township has the Lisu ethnic dance culture but the most special number and Township street village of Lisu nationality, their dance music is made to 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a horn. Dance and other dance also Lisu nationality is different. And the new

3、Jiecun Lisu dance after excavation, the creation of professional cultural workers in recent years, making the original biographical prose in the folk dance routines, formed a complete large ethnic dance, participated in a large-scale cultural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state and provin

4、ce awards. This greatly promoted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enthusiasm of the dance. Tengchong street and Lisu People formed a folk dance from the back to the stag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good situa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folk. 目录引言1一、腾冲傈僳族的文化2(一)历史2(二)习俗2(三)服饰说明3二、腾冲市傈僳族舞4(一

5、)三弦舞4(二)打跳舞4(三)大嘎舞5三、腾冲市傈僳族舞蹈的发展6(一)傈僳舞蹈的价值6(二)傈僳舞蹈的发展6四、结语7参考文献8引言中和新街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中和乡境内,现有2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965户有乡村人口4160人。其中傈僳人口有450人。傈僳族原分布在中和乡新岐村南部之后搬迁到了中和乡新街村本人通过舞蹈专业实践,以及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在导师的建议指导下,鉴于腾冲傈僳族歌舞艺术的独特性,加之本人作为腾冲本地成员,能够利用相对便捷的调查采风资源,通过走访多个腾冲傈僳族聚居村寨,拜访多位傈僳族民间艺人,获得较丰富的传统集成资料与视频资料,以及亲身所受文化氛围的

6、感染,最终,将腾冲傈僳族歌舞设为研究对象,在歌舞本体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对形态中的生态意蕴特征进行提炼,分析歌舞形态中蕴含的依生、竞生、共生美学,从而对其形成、发展规律进行审美研究。 中和傈僳族艺术常常歌舞相伴,浸透着鲜明的民族特性。透过中和新街村舞形态,我们可以看到新街傈僳族生态意象的写照,是民族生命、灵魂和精神的存在方式,是民族历史最真实的表现。滇西腾冲地区的傈僳族响应王骥将军的号召,由内地迁往西南于道光年间到猴桥、胆札、轮马边境守卡,作为傈僳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定居于此,一次次的迁徙史及艰辛的生存史构成了深厚的人文生态环境,促使傈僳族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每逢年节都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由于腾冲

7、傈僳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与缅甸山水相邻,交通不便,且路途遥远,因此该地保留了相对稳定的民族礼俗以及相对传统的民族歌舞艺术。腾冲傈僳族民间歌舞主要以歌与舞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为特色,从“大嘎”、“三弦舞”唱、跳、奏的艺术特色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歌与舞高度结合的艺术魅力,舞蹈依附音乐与歌唱强化了民族艺术传统风格,突出了民族特色;音乐配合舞蹈的需要,突出了民族韵味成为专曲专用;二者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无法分离。透过这色彩斑斓的歌舞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民族生存环境,以及人们对环境的依从、抗争、再到和谐的生态意象的感性把握。歌舞艺术饱含鲜明的生态烙印,由于歌舞的发展与其所处生态的关系如同生物进化中的食物链

8、一样,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生态因素影响制约着歌舞的形态,促成了歌舞艺术的生存、发展、变异。因此对腾冲傈僳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研究,少不了对其艺术本体结构中的文化及其自然环境的诸种相互影响关系的深入分析。一、腾冲中和乡新街村傈僳族的文化(一)历史渊源中和新街村傈僳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最早的记载见于蛮书卷四:“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之种族。丈夫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传载:“栗蛮二姓、雷蛮三姓、梦蛮三姓,散处黎、巂、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 傈僳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战国,属“乌蛮”的一支,与彝族、纳西族同是氐羌族群后裔,

9、至唐代因民族称谓趋于统一,逐步发展形成独立的民族“栗粟”,其民族称谓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解放后统一改为“傈僳”。(二)习俗 中和新街村傈僳族是一个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保存下来丰富的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每个节庆民俗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因此载歌载舞已经成为欢度节日极其重要的形式。 待客习俗:由于地域环境影响促成的民族性格,傈僳族是个热情豪放、善于喝酒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喝能唱,到傈僳族人家做客,主人为了表示对贵客的欢迎,会拿出自家酿制的苦荞酒来款待客人,配以丰盛的食物,边吃边唱,待尽兴之时便开始围桌而舞。傈僳族喝酒讲究礼仪,当地人称“傈僳族三杯酒”,

10、第一杯酒是到傈僳人家做客时以示礼节和友好,客人必须全部喝下,否则他们会遗憾的说“基扑啊地地嘛哆,瓜储呢嘛啊”意思是:酒一点也不喝,不是朋友。第二杯酒,情意更深,亲戚朋友各端碗酒,手臂互缠身靠紧喝,第三杯同心酒,是傈僳族最有特色的喝酒方式,恋人共饮同心酒以示地久天长,友人共饮同心酒以示浓浓情谊记心头。 婚礼习俗:傈僳族婚礼习俗程序繁多,姑娘出嫁头天晚上,“高亲”中的女眷要围着新娘唱送嫁调,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姑娘的难舍情谊,另一方面是对姑娘未来为人处事的教导。到了迎娶当日,迎亲队伍进入男方家时,需吹奏唢呐曲进寨调、娶亲调等,待晚上新娘入洞房时,亲人与宾客们便围着火塘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节日氛围十分

11、浓厚。 节日习俗:腾冲傈僳族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春节,傈僳族称为“阔时节”,从大年三十直到大年初七,全村老老少少都要载歌载舞,人们以集体的形式,从白天到黑夜,挨家挨户歌舞庆贺。初一到初七傈僳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白天男女青年相互拜年、饮酒、对歌,跳“三弦舞”,晚上全村的傈僳族同胞欢聚一堂,在嘎头带领下“大嘎”一家接着一家,歌舞成员形成两班倒,一班人跳累了回家休息接着换另一班人,循环往复,歌舞从不间断。腾冲傈僳族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还要举行盛大的传统节日“刀杆节”,节日中均少不了唱跳的祭祀性、自娱性歌舞,男女老少均身着节日盛装,傈僳族妇女头缠包头,傈僳汉子腰跨长刀,初七晚“跳火海”,初八早上“上刀山

12、”,仪式结束之后,均燃起篝火,弹起三弦,欢歌起舞。 祭祀习俗: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为了谋求生存,对万物进行崇拜,祭祀诸神,如:乞求神灵庇佑,祭山驱风,祭猎丰收,祭鬼治病,在祭祀中,几乎每项祭祀均唱祭歌,打猎调、招魂歌等,祭歌均包含了人们创造的智慧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良美德。 历史上傈僳族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由于战争、民族压迫、经济等原因,分别由碧罗雪山、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迁入怒江,形成了以怒江流域为主体聚居地的民族分布现状,之后迁入怒江流域的部分傈僳族又继续越过高黎贡山向西迁至缅甸、泰国、印度等地形成了如今跨境而居的民族分布。云南的傈僳族是

13、 15 世纪开始由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迁入的,不断的迁徙与顽强的生存,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如今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因此,傈僳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同时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共有七十万余人。其中约三十万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泸水、贡山、兰坪、碧江。其余分布在迪庆、保山、丽江、德宏、楚雄、大理、临沧等地,同彝、纳西、怒、独龙、汉、白等民族杂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傈僳族拥有丰富的艺术文化传统,丰富的口头文学,以歌唱的形式口耳相传,民族历史以及生活状态,利用古歌谣代代传承。傈僳族不论男女老少,各个能歌善舞,生产生活以及邻里交流中,喜欢引吭高歌,尽兴时便手舞足蹈抒发情怀

14、。因此傈僳族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各具特色,表现手法风格各异。(3) 服饰特色 说到服饰是傈僳族的一大亮点男生服饰一般都是很随意几乎都是麻布长衫或者是短衫,裤子都要过膝,头饰就是用青布把头包裹起来左边的耳朵戴上红珊瑚身上穿的衣服还得用麻布裹起袖口腿也要用麻布绑起来,外出的时候还要背上一个弩弓箭包。女生服饰相对来说又复杂一点一种是短衫的上衣下面就穿一个裤子裙子长度到膝盖,裙子的颜色有红有蓝有花有黑,她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来搭配还有一种是上身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裤子外前面系上小围裙,短袖长及腰间头上戴的是羊毛织成的斗帽,有点还打一个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然后头上缠着差不多两寸长的黑布,女生也不例外对耳环

15、也是很讲究的耳环是新街村傈僳族自己用竹子手工做成的叶子形状的 带上去十分脱俗,女生还有手镯也是很讲究的手镯上都有雕刻着自己的年龄,除了佩戴手镯胸前还佩戴用竹子做成的小扇子形状和贝壳形成的吊坠。最后还有脚上穿的鞋子,鞋子男女差异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布鞋或者胶鞋,然而布鞋和胶鞋的颜色有白色和青色。 二、腾冲市中和新街傈僳族舞(一)三弦舞傈僳族自古以来便能歌善舞,人们常说:“三弦响,脚心痒,三弦响,幸福长。”可见三弦在傈僳族心中的位置。在腾冲傈僳族生活中,除了“大嘎”还广泛流传着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歌舞以乐器“小三弦”为主进行伴奏,活动形式比较自由,在一些节日庆典或平时劳动生活间便可进行,多是青年男女嬉跳玩乐进行的歌舞活动,有时通宵达旦方才尽兴收场。 大多文献记载的“三弦舞”可由小三弦,葫芦笙,笛子等乐器奏乐而舞,但笔者考察腾冲多地傈僳族聚居区的“三弦舞”只有小三弦伴奏,随着社会的发展,通宵达旦的“三弦舞”活动不局限于人为的弹奏,和声的加入,舞蹈音乐的制作,使一些电声化的三弦舞曲也被傈僳族民众所接受,大多曲调短小,节拍规整,轻松活泼。 在腾冲傈僳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着一种传统自娱性歌舞三弦舞,因以“小三弦”作为主要伴奏乐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