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90273274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平古镇作文四年级300字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节日庆典一:和平古镇和平古镇李氏大夫第,为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宅府,俗称“李恒盛”(寓为永远繁盛),此门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其门楼砖雕精致细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八字面的墙上有四幅三国演义的四典故:“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和“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还有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所雕的龙在下、凤在上,是典型的清同治间产物,历史时代特征非常明显。该大夫第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南侧有木构二层护厝。合院内三进厅,均三开间,穿斗式构架,大式作

2、法。门棂、窗棂、雀替等构件雕饰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礎,均有桎。厅堂柱上原有用大毛竹片雕刻的一幅意义深刻的对联: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充分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忠孝与长期的耕读文化。站在第三厅的中央可远望二进厅屋顶有一个四不象怪兽的屋脊装饰,即古朴又神秘。歧山公祠又称“半山园”,建于清光绪间,为朝议大夫、州司马廖德昌(名维周,号歧山)的享祠,系其子传珍、传琼为纪念乃父而建。该祠原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是请当时天津著名建筑设计师采集大量优秀的园林建式样再结合邵武地方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而且从天津购来大量名贵花木种植,成为一处幽雅别致的园林式建筑,所以又称为“半山园”。

3、现存单体建筑,单进、五开间,约300余平方米。门楼前辟泮池,建石桥。傩舞是古人在岁末迎神以驱逐疫鬼,祛除邪气的仪式。宋朝之后,傩舞开始演变成迎神赛会中嬉神和人们自娱的文艺活动惠安祠内的三角戏演出黄峭公祠内庭惠安祠,古名“溪堂”,奉祀唐镇将上官洎及其子上官兰。上官洎号惠安,故名“惠安祠”。因地处下城桥畔,故又称“下城庙”。创建于北宋熙宁间(10681077)。惠安祠基址原系上官洎茔葬,因奉旨改葬暖水巢,即在此建其享祠,并加塑福善王欧阳佑塑像。该祠历经元明清几度改朝换代,“迭遭兵焚,屡建屦倾”,清初又重建,匾额仍为“惠安祠”。祠内遗存明弘治十一年(1498)铸造的大铜钟一口,通高米,口径米。此钟现

4、收藏于市博物馆。惠安祠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斗砖封火马头墙,四合院式,两进殿,五开间,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重檐顶,保留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一进为正殿,供奉“民主王”上官洎,“五通王”上官兰和“福善王”欧阳佑。大门楼内天井前建可拆卸的活动戏台,天井两侧建廊楼,为戏台看楼。_。中乾庙地处坎下。据中乾庙众簿(庙谱)载,始创于唐。其庙塑神五尊,为福善王欧阳佑,民主王上官洎、五通王上官兰以及大乾人高计、李定,故名“五通庙”。宋时更名“中乾庙”,扩建庙宇。宋元明历代屡有修葺。清咸丰八年(1858)春,遭太平天国军队焚毁,秋季即开始重建,同治元年(1862)告竣。每年八月初五以此庙为中心进行

5、傩祭“跳番僧”和“摆果台”活动,是邵南地区影响相当大的祠庙。邵武旅游-潭东第一名山庵山_。_。从城区往东南至童游南山村,上高山而入山谷,转50几个弯道,登2500余级石阶,即可遥见灵济庙的山门。扑入眼帘的是数株数人合抱的柳杉,笔直的立杆,摇曳的绿叶,俨如庵门威武的卫士。周围翠竹环绕,庵门对联为“庵前翠竹长生景,山后苍松不老春。”置身庵前,甚觉得此联所言贴切。据县志记载,庵山地名的来历是因为唐明宗时,有一个叫石湖的处士,结庵其上,如称庵山,山上灵济庵奉的庙神即是石湖。庵山有十二面,登临其上,四顾形势各不同,主要,山峰为南峰、北峰。南峰多奇石,有一块平整大岩石,美称“龙坛”,周围奇石林立,如斧劈刀

6、削,峥嵘险峻,十分壮观。俗称关刀峡。 北峰有一奇岩状如猛狮,俗称“狮子岩”,岩下泉水清凉甘甜,此泉叫庵山泉,又美称为“灵泉”、“龙井”。 庵山灵济庙,大门右边立一石碑,系光绪年间建阳市画龙点睛堂俞示严禁盗砍滥伐森林竹木的告示,内有句云:自唐宋以来,庵山即是风景名胜之地。二:和平古镇路书和平古镇路书谯楼城墙脚下有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古街巷古镇区连接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为古镇主街,古镇区东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眼水井。旧市三禁碑旧市街口立禁碑,碑文为:“道光三年,合市修理街道。此处狭窄,上下人多,两边不许堆积卖物,违者公罚。”聚奎塔底层门额阴刻行

7、楷系明末军事家、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书题。和平书院空坪北侧建一砖石构单体门墙,顶部形状象一顶官帽,中间大门和两边券拱门形成一个“品”字,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官。县丞署黄氏峭公祠位于坎头上井谢氏庄仓位于古镇区西南隅。“岁进士”牌坊在东门街李家巷巷口。“旧市三宫”天后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奉祀妈祖娘娘。平时兼作“福州会馆”。万寿宫位于古镇区街北,为清中期江西旅邵商人所建。三仙宫又名“灵仙观”,在东门内东北侧,现存为民国初建筑。旧市义仓位于古镇区东北隅。大门门额镌竖行阴文楷书“旧市义仓”四个大字。惠安祠古名“溪堂”。因地处下城桥畔,故又称“下城庙”。中乾庙地处坎下。歧山公祠又称“半山园”,园林

8、式建筑。门楼前辟泮池,建石桥。丁氏家庙位于古镇区东北隅,现存为清光绪建筑,此基址原有其祖莹两座,为宋名儒丁时习及其曾孙、巡抚丁念一夫妇莹葬,后建祠其上,额“丁氏家庙”。进士巷李宅在东门街,明代建筑,为宋丞相李纲第七子秀之的后裔住居。两合院间辟“孝顺门”,既独立又相联。这种大合院内套小合院的布局极其罕见,有其独特性。其构架均以抬梁式为主,梁柱用材硕大,均大式作法,象鼻斗拱较粗大。当地明代民居建筑典型标志的厅堂前两根“金柱”(俗称“现柱”),柱身以苎麻布裹住后施黑漆,木质柱础,柱均有桎。黄氏“大夫第”号“大东家”,位于镇区北门,清嘉庆间建筑。砖石构四柱三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丰富精美,富丽堂皇

9、。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木构件小巧细致,石柱础,均有桎,瓜柱、月梁、雀替、花窗、隔扇均有雕饰,尤以厢房门棂雕饰丰富精致显。朝西的两座合院为避免夏日下午烈日直晒,厅堂檐前梁枋上设置了活动机关,用云母片制成遮帘,收放自如,非常巧妙,又不影响采光。宅内还有一间暗室,其门与墙壁、家具浑然一体,外人无论如何发现不了,设计制作巧夺天工。东门李氏“大夫第” 古镇区现有3座李氏“大夫第”,位于东门的李氏大夫第又号“李恒盛”,为清同治间奉政大夫、直隶州州同李春江的宅第,此门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门棂、窗灵、雀替等构件雕饰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础,均有桎。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内容丰富,有历

10、史人物故事“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和“千里送京娘”,也有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还有花草、龙凤组合的图案。龙凤图案中凤在上,龙在下,是典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物,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廖氏“大夫第”又号“廖健顺”,建于清同治间,为朝议大夫、四品衔广东候补通判加三级的廖传珍宅第。此房廖氏晚清时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共4座院落。主院落的第一进在主门楼外,且仅在两侧建廊楼,楼上为书房,名“课子楼”。各院落均穿斗式构架,三开间,柱有桎。瓜柱、门棂、花窗有雕饰,门楼均简朴无华,主门楼也仅有少许砖雕花草图案,门额镌刻楷书“大夫第”三个大字遒劲有力。“课子楼”木构

11、件雕饰题刻极其丰富,其雕饰题刻和楹联文化内涵深刻,呈现浓烈的文化氛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但其建筑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置有百叶窗和熬制鸦片的小壁炉,中西合璧。南侧“课子楼”有一株古柏树从地面穿过楼板和瓦顶,破屋而出,是建房之前就已有的,至今已至少有近200年树龄,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陈氏“贡元”宅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上建谯楼。墙体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筑,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古街巷古镇区连接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为古镇主街,形成于唐天成初(926),街两面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络状的古建卵石巷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街巷。堪称“福建第一街”。 古镇区东

12、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眼水井保留了大量古代乡土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形成古建民居群和平古镇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旧市三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以及廖氏、黄氏、丁氏、赵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陈氏“贡元”宅等都堪称古民居瑰宝。谯楼城墙脚下有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由于当时社会地主少、农民多,农民每次把收成的大部分上交给地主,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上涨,地主就把大部分的粮食外运到邵武城关或福州,造成产粮地

13、变为缺粮地,农民面临饥饿的威胁,因而设此碑,并轮流放哨,规定所有私自外运的粮食都必须没收或低价收购,因而它起到维护当时的粮食市场的作用。旧市三禁碑旧市街口立禁碑,碑文为:“道光三年,合市修理街道。此处狭窄,上下人多,两边不许堆积卖物,违者公罚。”碑为青石,高1米,宽米,为“旧市三禁碑”之一。聚奎塔位于古镇区东南公里的狮形山(和平水口山)。该塔每层均辟一券顶门,其朝向各异,门楣均有题额,底层门额阴刻行楷系明末军事家、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书题:“天启元年秋月吉旦 聚奎塔赐进士第知邵武县事袁崇焕立”。其余五面均外辟拱顶窗龛,龛内砖质浮雕神佛像,龛顶砖雕花草图案,各层塔檐均以麻石板出水达2米,塔内沿壁嵌

14、砌石磴旋梯达顶层,楼板及桁条均为木质。塔内壁亦每层各辟一朝向各异的窗龛,均有题刻。和平书院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空坪北侧建一砖石构单体门墙,顶部形状象一顶官帽,中间大门和两边券拱门形成一个“品”字,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官。体现了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卷,坐西朝东,现有建筑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保留明代建筑遗风,气派宏伟壮观。大厅为县丞审案的公堂,大门外左侧檐前遗存一块

15、专给犯人枷号示众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痕迹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牢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大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较场”。民国四年(1915),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故此后当地群众也呼其“教堂”。民国九年(1920),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黄氏峭公祠位于坎头上井,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黄峭有21股子孙后裔分处各地,他们为纪念开基大始祖而在其故里建此享祠。现存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筑,民国十年(1921)曾修,1995年再修。谢氏庄仓位于古镇区西南隅。现存为清中朝建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与住宅建筑无异,并在由封火墙围成单体四合院的基础上进行合纵联横形成建筑群。其内则是隔成若干间的木构仓房,木地板距地面20-30公分以防潮,地板桁条间距很密,以保证承重。大部仓房保存完好,可存贮稻谷约500吨,是一处极罕见的古代庄园主大型粮仓。“岁进士”牌坊在东门街李家巷巷口。“旧市三宫”和平古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