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190271438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录A 水利信息化建设参考框架A.0.1 总体框架a)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应按照“六个层次”、“两个体系”思路进行设计,“六个层次”即为资源层、感知层、数据层、能力层、应用层、呈现层,“两个体系”即为运维管理体系、安全体系。b)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规模的不同,水利信息化应在“六个层次”、“两个体系”总体框架指导下,按照建设环节的不同,从软件、硬件、集成、其他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与费用测算。A.0.2 资源层a)资源层:传输网络、计算、存储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b)资源层建设内容应包括网络、计算、存储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c)针对不同类型项目,明确网络传输、存储服务等相关要求。d)建议以水利云方式对

2、其他层级提供服务。A.0.3 感知层a)感知层:围绕水利业务应用与需求,构建水利感知体系,获取对象信息及其环境数据。b)感知层利用各种感知设备、技术手段和方法,动态监测和实时采集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三大类工程感知对象的业务特征和事件信息。c)围绕贵州省水利业务应用场景,应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监测内容、采集形式(传感器、导航定位、卫星、无人机遥感、人工等)、数据传输方式等内容。A.0.4 数据层a)数据层:明确数据库结构,制定数据编码规则,统一数据配置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汇集区和数据获取区。b)梳理应用系统内部数据产生与使用的关系,做好资源管理和数据管理,并根据数据交换的需求,建设完整

3、的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共享交换体系。c)数据处理分析应包含数据转换、数据治理、数据计算、数据挖掘等内容。d)明确各应用系统中的哪一类水利基础数据应上传至上级主管部门或贵州省水利云平台。A.0.5 能力层在完备基础设施、工程数据中心基础上,支撑应用层各项子系统高效运行。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公共组件、流程引擎、BIM+GIS平台、数据模型、数据接口、电子签章等内容。A.0.6 应用层a)应用层:建设范畴应覆盖水利工程信息化项目以及水利业务信息化项目两大类。b)应用层建设范畴应覆盖洪水、干旱、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约用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利监督十大应用场景。

4、c)应用层建设内容含建设实施阶段应用系统建设以及运营维护阶段应用系统建设。d)系统集成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根本出发点,对各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一管理,统一应用,最大限度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业务平台整合,建立水利工程信息化互联互通的应用集成标准和规范,一体化地解决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问题,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应用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实现对应用服务的有效支撑。A.0.7 呈现层a)呈现层:建设统一数据可视化分析展示平台,为项目提供人机交互良好、操作便捷的应用服务界面,呈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脑端、移动端、大屏端。b)为了便于各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以及关联分析,项目宜采用统一数据可视

5、化分析展示平台,为项目提供人机交互良好、操作便捷的应用服务界面,呈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脑端、移动端、大屏端。A.0.8 运维管理体系a)针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易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的力度,且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应与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和信息系统长效运行。b)运维管理主体应包含物联网设备、基础设施、系统等软硬件,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维护维修流程、标准及管理职责,提高设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A.0.9 信息安全体系a)信息安全需求应合理地解决信息安全与信息共享、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在保证各系统安全性

6、和机密性的基础上,保持信息共享和通讯畅通的效率。安全体系主要从技术以及管理两个维度考量。b)技术安全要求应包含物理和环境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等内容。c)管理安全要求应包含安全策略、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结构等内容。d)系统集成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根本出发点,对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一管理,统一应用,最大限度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业务平台整合,形成信息化互联互通的应用集成标准和规范,一体化地解决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问题,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应用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实现对应用的有效支撑。附录B 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B.1 感知监测B.1.1 站网布设要求

7、a)流量站网、水位站网、泥沙站网、降水量站网、水面蒸发站网、地下水站网、水质站网、墒情站网等水文监测站网的布设要求按照SL 34的规定执行。b)根据水库、闸站、泵站、重要测流断面等不同监视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视频站网布设位置,布设要求按照SL 515的规定执行。c)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站网布设按照SL 268的规定执行。d)闸门自动监控按照SL 612的规定执行。e)在具体建设中,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感知效率,应统筹感知对象、要素和技术,在现有水利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重点充实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省界河流水文监测站点,补充小型水库和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设施,以及市县级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设施,完

8、善重要城市水文监测设施和墒情监测体系。B.1.2 监测要素按照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分类,合理配置监测要素,详见附表B.1.2。表B.1.2 感知体系建设内容和业务关系表感知对象站网名称水利业务分类汛旱灾害水资源河湖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农村水利节约用水水利监督江河湖泊雨量监测站水位监测站流量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土壤墒情检测站视频监测站移动智能监测设备卫星遥感导航定位水利工程水库运行监测站水闸运行监测站农村水电站运行监测站淤地坝运行监测站视频监测站移动智能监测设备卫星遥感导航定位互联网舆情水利管理活动取用水户灌区用水视频监测站导航定位移动智能监测设备卫星遥感互联网舆情B.2 通信网络B.2

9、.1 通信网络为系统之间的数据、图像等各种信息提供交换的传输通道。应用遵循下列要求:a)在线监测信息的传输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宜利用公共通信网络进行传输。b)保密要求应分别建立在安全物理隔离的内部涉密网和逻辑隔离的外部涉密网。c)有保密要求的数据和业务系统应用应部署在水利政务内部涉密网,其他非涉密数据和业务系统应用应部署在水利政务外网。d)网络设备应根据业务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可利用的各种通信与网络资源,以及信息安全要求,分别补充配置。B.2.2计算机网络包括广域网和局域网。B.2.3 广域网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信息骨干网、国家政务外网和公共信息网络实现。B.2.4 系统宜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设

10、备,不应新建独立的计算机局域网,相关设备就近接入水利信息网。确因系统建设需要水利信息网接入端口不足的,可增加适当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扩展水利信息网接入能力。水利信息网未覆盖到的地市和县区,根据系统运行和使用需要,可购置适当网络设备,建设局域计算机网络。B.2.5通信网络其他要求应遵循SL/Z 349、SL/T 292、SL 306等标准的规定。B.3 数据资源B.3.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应按照SL 701、SL/T 213、SL 620的规定执行。B.3.2数据入库a)编码的命名和分类应符合数据入库标准,按照SL 604、SL 701、SL/T 213、SL 574、SL 385的规定执行。b)水

11、利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所涉及的各类数据库的设计、数据表、表结构等内容可参考“贵州省水利数据中心”的相关数据库标准进行建设。水利数据库分类及主要内容见表B.3.2 。表B.3.2 水利数据库分类序列数据库名称主要内容1水利工程数据库主要包括辖区内河流、湖泊、机电排灌站、水闸、跨河工程、治河工程、水库、控制站、堤防、墒情监测站、地下水监测站、灌区和城市防洪等历史及实时数据,也包括水利工程数字格式材料和纸质材料等形式的数据。涉及建管部门收集的水闸、小型水库和部分堤围的基本数据资料;农水部门开展的灌区普查成果资料;近年新建、新完成以及实施除险加固的工程资料;各级水利部门掌握的出事风险高的小型工程资料;防汛

12、抗旱指挥综合数据库中未收集、整编到的重点工程数据;水利基础设施核查的有关数据成果等方面。2水利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辖区各种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采集年份的国家基础数字地图数据和水利及各领域专业数字地图数据,原始遥感影像及加工完成的水利专题数字图,水利基础设施核查和其他有关工作成果数据,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河道采砂、农田水利、农村机电、水利工程移民等各类水利专题所涉及的其他空间位置信息(如特征类型、地理坐标、区域范围等),重点或新建(新完工)水利工程所在区域以及部分重点防洪区最新的0.61m 或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正射影像图等。3水文数据库主要包括水文、水质等整编成果和原始资料(历史水文观测

13、资料、水质观测资料和地下水观测资料;水质实验室管理信息,大气降水、地表水常规检测数据,排污口数据,污染源数据,供水水源地水质数据等,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水温、水质等)。其中,水情信息包括对河道水情、闸坝水情、水库水情、闸门启闭情况、抽水流量、引排水量、含沙量、特殊水情、山洪、风暴潮等整编资料信息;雨情信息包括日蒸发量、降水量、风浪信息、暴雨加报、冰雹等整编资料信息;水文测站特征包括水文水位站断面及设施说明、水文水位站水准点说明、水文水位站集水面积与河口距离、特征值、库(湖)站工程特征、库(湖)站水文特征、测站上游主要水利工程基本情况、降水站设施说明、水面蒸发场设施说明、水面蒸发场四周障碍物等信

14、息;水文统计主要包括旬月输沙总量、旬月降水量、旬月引排水量、潮位旬月年统计、流量日旬月年统计、含沙量旬月年统计、降水量旬月年统计、蒸发量旬月年统计、水面蒸发辅助项目旬月年统计等信息。4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行政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行政区内各行政县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行政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指标、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指标的城乡分布情况、人口、耕地、房屋、公共设施、财产、避水工程。涉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社会经济信息库已有数据和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基本数据。5水利法规政策数据库包括国家颁布的水利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水利业务规范、规程和规定;水利工程调度规则、调度方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各类分体系、已经颁布的各类水利技术标准、相关国际国家和其他行业标准以及省级各类有关水利的法规、政策、条例及规定等。6行政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