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飞跃打开文本图片集今年2月19日,济南军区某集团军举行了新型初级战术互联网装备授装仪式,这标志着解放军机动通信领域的最新成果首次成建制列装部队出席仪式的总参通信部领导介绍,这套装备是解放军第二代初级战术互联网的改进型,其列装标志着中国陆军数字化步兵师建设迈入新阶段,也意味着中国陆军作战部队的战术通信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军事通信是军队为实施指挥,运用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保障军队指挥的基本手段为完成军事通信任务而建立的通信系统也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军队战斗力要素之一一般认为,军事通信技术在二战时期进入了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基本具备了现代通信系统的架构,其标志有模拟式通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高频、甚高频手持电台、背负电台和车载电台普遍应用,多路通讯接力技术和人工/机电交换技术基本成熟等随着战争进展,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促进了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来临,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出半主动防空系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C3I(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一体化系统从此,综合通信系统开始兴起,到60年代美国已建立全国性国防通信系统,各国也纷纷效仿研制新型通信设备,完善本国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当时各国军方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开发通讯系统时未充分重视通用性,以致各国各军种分别独立规划建设,进而形成了“烟囱式”系统架构,而不是彼此便捷交联的网络式架构,形象地说:各军种之间往往是烟囱各冒各的烟,彼此难以互通交流在战术通信方面,由于部队战时高度运动,不可能依赖固定有线通讯系统接入网络,因而必须发展无线机动通信系统,随着信息化战争要求日益提高,各国作战部队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单兵和WTT制部队语音通信的战斗无线通信网,配合用于中型以上编制部队在一定区域内使用的地域无线通信网,共同组成战术通信系统,进而用于师级和师以下作战单位的指挥通信当时用于战术和地区通信的设备是大量的不同频段的有线模拟、模拟无线电设备以及电报机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电子工业技术进步,采用分组交换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开始应用所谓分组交换,就是把信息分成信元或者组,在通信网的节点之间进行存贮与转发,这其实就是军事互联网的雏形,今日互联网最关键的进步就是分组交换技术70年代之前的军事通信网采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就是在发端和收端之间建立电路连接,交换有效性要保持到通信结束这种通信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占用固定带宽,因而限制了路上的流量以及连接数量。
而分组交换是通过标有地址的分组进行路由选择,传送数据,使信道仅在传送分组期间被占用,也就是发送端只管将信息按照分组打包,再标注上目的地,然后就发送到网络,沿途的路由器会按照地址一站一站地将数据包送到接收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必建立每一个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固定连接,因此多个会话连接可以共享一条通信信道,无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这其实也是互联网服务理论上比服务便宜的原因)但是分组交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一条信息按照顺序发送了数个数据包,但是由于数据包传输路径不同,或者网络出现波动,导致接收端未必能按照原来的顺序收到,甚至收不全,那么就必须等待所有数据包都接收到,然后再拆包排序,这就额外造成了网络时延,影响了服务质量所以在通信繁忙时间段,互联网经常出现延迟,但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的电视和却基本不受任何影响不过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目前利用宽带网络已经可以承载包括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模式信息的通信任务自80年代开始,由于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加速融合,促进了信息技术发展乃至信息时代到来美军首先提出“国防信息系统”的概念,将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系统作为整体规划建设,并在海湾战争期间首次实践了信息化在战争中的作用。
战术互联网时代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军通信电子司令部着手开发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战场战术级互联网络,简称战术互联网,以达到不同军种网络无缝互联的目标在1994年4月的“沙漠铁锤”演习中,美军尴尬地发现支撑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的三大无线战术通信系统(单信道地面与机载无线电系统SINGARS、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EPLRS和移动用户设备MSE)都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化战场的通信要求,特别是三大通信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互操作由于分组交换技术可以将不同网络的数据打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并在不同网络中储存转发,因此美国陆军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把上述三个系统通过分组交换技术,交联成一个战术数据互联网,其设计目标就是在战术级别用户之间实现话音、数据、图像和实时视频业务的顺畅传递,美军陆军手册对此定义如下:战术互联网是互联的战术无线电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集合,它在机动、战斗勤务支援与指挥控制平台之间提供无缝隙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数据交换从技术应用角度来讲,战术互联网就是应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战术无线通信网对于美国而言,战术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基于战术前沿的横向及纵向的无线网络互联,向旅级及旅以下作战部队的战术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提供通信链路,并保证其是可靠的、无缝的、安全的,以支持战场态势感知数据和指挥控制数据的分发与传输,实现信息交换。
根据美军规划,这种信息交换功能将开放给所有的指挥系统、武器控制系统、情报系统乃至单兵系统,通过无缝隙的数据交换支持战场前沿的无线语音通信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指挥官参谋、分队、士兵和武器平台对指挥数据的共享和实时的态势感知,从而达成提高部队与武器系统的杀伤能力、加快作战节奏、提高生存能力的目标外军战术互联网发展情况自“数字化战场”概念提出后,法、德、英、荷兰、加拿大等都仿效美国制定了相应的数字化部队研究计划,其中英国国防部199_年颁布了“陆军数字化总纲”,法国陆军于20_年试编了6000人的数字化旅,并于20__2年进行作战试验,德国陆军也于1998年组建了一个标准数字化营,在20__3年建成两个数字化师但在战术互联网建设方面,由于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等原因,这些中等实力国家的研究进展不算突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仍然是美国陆军战术互联网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战术互联网逐渐成为美国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21世纪部队旅级和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超高速集成电路技术EPLRS系统、NTDR系统、改进型SNICGARS系统、移动用户设备/战术分组网系统1992年初,美军开展SNICGARS系统改进计划,核心内容就是提高电台的数据传输能力。
美军1994年制定的“陆军数字化计划”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能支持数字化部队机动作战的宽带多媒体战术通信网络,以此作为陆军国防信息基础设施的野战延伸部分,实现从最高指挥官到士兵之间的无缝隙多媒体信息传输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美国陆军数字化办公室规划了2021年以前,战术通信网络数字化建设的初期、近期和远期三个阶段性目标初期建设“战术互联网”,通过采用Inter技术,将陆军原有的三个主要通信网络连接起来,构成统一管理的无缝隙通信系统,满足数字化旅演习的需要;近期建设的“近期战场信息传输系统”目的在于增加战术互联网的通信容量,扩展战术互联网的功能;远期建设“远期BITS”,采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使用新的通信装备,使网络具有在平台高度机动的环境中传输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全面满足数字化部队的需要1997年,初期建成的战术互联网交付数字化旅演习使用,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也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其后几年中,美军一直在战术互联网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我国战术互联网发展情况在西方军事家眼中,中国军队一直规模庞大,“依赖数量取胜”但实际上自80年代中期开始,解放军同步进行着数量裁军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并且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
海湾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但通过对比外军先进经验,随着国力的增长和科研工作的进行,目前解放军的信息化进程逐渐达到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由于具有后发优势,在数据链、C4ISR系统建设上甚至具备系统综合和互联程度的优势,帮助解放军某些方面甚至优于西方同类系统根据官方公布的《战术互联网的研究以及性能评估》介绍,在199_年~20__5年期间,我军数字化战场建设的各项预先研究工作已陆续展开,各科研单位在参考美军战术互联网的基础上,结合我军实际装备、编制、需求、战略目的等具体情况,对战术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尽研究根据官方报道来看,中国陆军已经开始装备第二代战术互联网系统的改进型,且实现了跨平台无缝连接——“该型指挥系统集战术电台通信、干线传输、网络管理、安全保密等设备、功能于一体,可以为战场态势实时感知和精确指挥控制提供机动网络平台,是机动战场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的‘神经脉络’形象地说,这个战术互联网系统可以在作战部队建立起跟随部队机动并能时刻共享信息的无线宽带网,就好像一个“信息池”,只要用户持有网络终端,即可“身处其中”,享受整个信息体系的情报和数据服务同时,第二代战术互联网改进型的装备也标志着我国正在成建制、成体系进行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
战术互联网一般是旅级或师级作战单位普遍使用的战术无线通信网,并不能满足集团军一级编制需求,后者需要更强大的战役通信系统而战役通信系统想要与战术互联网实现畅通互联,也必须实现信息数字化且采用分组交换技术,也就是说,战役通信系统必须与战术互联网同步更新才能保证系统的互通和有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信系统进步将促使我军在已初步建成的数字化营和数字化旅/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数字化集团军;在作战部队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三军C4ISR战略国防通信网络也将逐步成熟(21世纪初我军在东南沿海完成了准战略级别的跨区通信网络建设),届时解放军将实现战略、战役、战术三大层面通信网络的数字化和通畅性,进而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力争实现“单向透明”的作战优势,至少使潜在敌取得“单向透明”优势的企图化为泡影,从而从战略层面推动我军战斗力迈上更高层次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