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书香家族家风,是由家庭或家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家训是言传身教归纳出的精华集萃,家谱是家族传承的有力佐证在中国学界,有三位一级教授出自同一家族,即大名鼎鼎的“馮氏三兄妹”: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文史专家冯沅君他们是亲兄妹,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至今令人称道冯氏家族一门出了三教授,这在中国教育界极其罕见其实冯氏兄弟姐妹一共五个:长兄冯新兰,长女冯温兰,次子冯友兰,三子冯景兰,小女冯恭兰(后改名淑兰,定名沅君)冯新兰早夭,冯温兰早为人妻冯友兰的学术成就与影响最大,是哲学泰斗冯景兰是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地质学界元老,中国矿床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冯沅君早年与冰心等人齐名,在上世纪30年代与冰心、丁玲等同为散文界女作家,后来她由文学而学术,遂成知名学者冯氏三兄妹”的后人也极为出色,冯友兰夫妇育有二子二女:长女冯钟链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长子冯钟辽抗战期间投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后定居美国,是物理学家;次女宗璞(原名冯钟璞)是作家;次子冯钟越是我国飞机结构强度专家冯景兰夫妇育有三男三女,其中两个地质学家、一个水利专家、一个物理学家、一个金属专家和一个作家。
冯景兰之女冯钟芸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她的丈夫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冯沅君的夫君陆侃如也是学者,他们膝下无子,在山东大学设立了“陆侃如、冯沅君文学研究奖”兄妹三人同入北京大学冯氏家族是中原的百年望族,至今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还保存着冯家的故居冯家祖籍是山西高平,冯友兰晚年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听家里人传说,冯家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祁仪经商,后落户于此的冯家是一个书香之家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善诗文,父亲冯树侯为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伯父和叔父也都是秀才据冯沅君回忆,在她只有六七岁的时候,在母亲吴夫人的带领下,同她的两个哥哥冯友兰、冯景兰赴湖北崇阳与父亲团聚当时冯树侯被分配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此时,张之洞正在武昌办洋务,其中一项就是办新式教育冯树侯被委派为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当时方言学堂的监督(相当于校长)是武昌知府梁鼎芬兼任,因公务繁忙,梁氏无暇顾及校内事务,实际校务均由冯树侯负责由此可知,冯树侯对新式教育非常熟悉,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极为重视的他在家设了书房,请“教读师爷”给三个孩子上古文、算学、写字、作文课冯家三兄妹的母亲吴清芝是一位通晓诗书、思想开朗的知识女性,曾担任过当地女子学校校长。
吴夫人教子有方,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吴夫人除了对子女亲授诗书经传外,还特聘一位名师严加训练,对年龄最小的冯沅君,也从不因爱而废严冯友兰曾经这样解释:“家也是小社会,一家有一家的风尚,即所谓家风是也一个人可谓其家风所化家风具有稳定性、定向性、调节性,是家庭生活各个层面氤氲出的“小气候”,自有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功效这个“化”就在于平时的耳濡目染,就是平常的潜移默化,就在常态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冯家,无论男女,小孩儿七岁一律上学,接受私塾教育而允许女孩上私塾,这在当地开了风气之先,因此冯家几代都出才女冯友兰的姑姑冯士钧,是一位天才女诗人,不幸十八岁时病逝,冯家将她生前的诗歌,作辑为《梅花窗诗草》冯氏三兄妹都要读“四书五经”,顺序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然后是《诗》《书》《礼》《乐》《春秋》一本书必须从头诵到尾,才算读完,这叫“包本”另外,冯氏三兄妹的祖父冯玉文还给孩子们买了新书,叫做《地球韵言》,一本地理普及读物,当时算是“新学”在新旧兼备教育的同时,爷爷还特别注意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聘请老师教他们绘画冯景兰学画悟性最高,后来他的地质绘图备受称赞,就是幼年打下的基础19___年,冯友兰考人北京大学。
191_年,冯景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北大的校风较为自由,冯友兰喜欢听著名教授黄侃的课,并作一些古诗送给黄先生,黄先生也加圈加点,还写了赞赏的批语冯友兰回忆:“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倒是在我家里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我把我的一知半解传授给我的妹妹沅君,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1923年夏,冯沅君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兄妹三人皆人北京大学,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而兄妹三人都走出国门,更是少见19___年夏天,冯景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19年9月,冯友兰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3年冯景兰获硕士学辩随后,兄弟二人和其他同学一起经过加拿大回国冯友兰从此走上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道路,成为一代宗师,冯景兰则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冯沅君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30年与著名学者陆侃如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到1935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因为兄妹三人各学的是哲学、地质学、文学,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合作的机会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冯友兰和冯沅君有过一次合作,他们共同校点了长篇小说《歧路灯》的前26回,1927年由北京朴印社排印出版。
学成回国之后,冯友兰和冯景兰虽专业不同,却总在同城共事他们最初都曾在河南省立大学中州大学任教,冯友兰任文科主任,冯景兰任矿物地质学系主任后来又到北京,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冯景兰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5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小妹冯沅君和陆侃如南下广东、四川,先后在中山大学和南迁的东北大学任职1945年7月,他们随东北大学回迁沈阳,继续在中文系任教1947年秋,应山东大学校长邀请,冯沅君和陆侃如到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冯友兰:人生有四个境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一年的冯友兰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了刊物《心声》他在发刊词中提出:“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同年底,冯友兰赴美考察,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师从实用大师杜威,开始了自己的哲学研究之路从1939年到194_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他正是通过“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他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他第一个写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把中国哲学史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他写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著作,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是冯友兰对自己一生学术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表达了他毕生的学术追求冯友兰的诗赋亦佳抗战时期随北京大学南迁,在赴西南联大的途中,他写的三首诗广为流传,其中一首为:兵败城破日已昏,抛妻舍子别家门孟光不向门前送,恐使征人见泪痕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也是冯友兰所作,歌词调寄《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去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帧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茄吹,弦颂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血,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个歌词,按冯友兰的说法,表示了“贞下起元”的意思在《冯友兰为学自述》中,冯友兰解释说:“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时期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历史上有过晋、宋两朝的南渡,南渡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可是这次抗日战争,中国一定要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
这次‘南渡’的人一定要活着回来,这就叫‘贞下起元’这个时期就叫‘贞元之际’日本投降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时,在西南联大立了一个纪念碑,碑文也是冯友兰所作碑文中的铭辞概括联大校歌的意思“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神京复,还燕碣”冯友兰亦擅书法在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常有人请他写字,他喜欢手录陆游的《书事》诗送给朋友复旦大学曾出版《百年文人墨迹》一书,收录了冯先生两件书法作品,正是冯先生手录陆放翁《书事》诗:鸭绿桑乾尽汉天,传峰自合过祁连功名在于你殊我,但恨无人快著鞭马景兰:首次发现“丹霞地貌”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在两广地质、川康滇铜矿地质、豫西矿沙地质、黄河及黑龙江流域新构造运动、工程地质学方面进行过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而对矿床共生、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等研究上贡献尤大,提出了“封闭成矿学说”,他参与主编的《矿床学原理》是矿床学的系统专著和教科书我国有不少以“丹霞地貌”出名的旅游景点,但少有人知的是,“丹霞地貌”正是地质学家冯景兰首次发现的1927年,冯景兰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至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
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至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而“丹霞”一词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意指天上的彩霞2021年,以“丹霞地貌”为内容的“中国丹霞”人选“世界自然遗产”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担负繁忙的教学任务,冯景兰还承担了在云、康(西康)、川、黔寻找矿藏的任务,对西南地区的铁、钴、铝、煤、铅、石油、水利等资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冯沅君:从作家到学者冯沅君出生于1900年9月4日,她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一二岁时就能吟诗填词,有才女之誉1923年,她开始从事文艺创作,与中国文坛上的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是一位富有才华、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多以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与抗争为题材,文笔清秀,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她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是我国当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拓者她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有多种,代表性著作有《宋词概论》《古剧说汇》等冯沅君的母亲吴夫人1944年秋以八十岁的高龄在唐河老家辞世。
当时,悲痛欲绝的冯友兰代表弟弟景兰和沅君,作了一篇行状、一篇祭文冯友兰后来回忆说:“母亲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也是给我影响最大的人祭文如果有‘溢美’之处,那就是她是封建社会的完人,而我没有说出这个限制还可以补述的,是她教育子女的方法,她向来不在小孩的面前夸奖他……”因当时时局混乱,交通不便,远在四川的女儿冯沅君未能回家为母亲送行冯沅君曾回忆她的母亲吴夫人训导她说:“不能徒侍聪明,读书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像你大哥一样你大哥虽不如你二哥聪明,但他在不停止地往前走,从不间断……”冯沅君后来每念及母亲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或做文章提及母亲时,总是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母亲对自己的教诲1947年元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古剧说汇》出版,她把稿费捐给了家乡的河南大学文学院,设置了“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在给校方的信中,她说:“从吾先生勋鉴:先母平生特重女子教育,兹承其遗志,以鬻文所得贰百万元,在贵校文学院设置‘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藉资纪念该款每年所得利息,由院中成绩最佳之豫籍女生贰人分领,详细办法,悉由贵校负责决定敬希惠允为荷……”冯氏三兄妹中,冯沅君去世最早,1974年,她因患癌症在济南逝世两年后,冯景兰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辞世。
冯友兰1990年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