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

上传人:学无****5 文档编号:190128254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国学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学习重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曾不能( ) 魁父( ) 荷担者( ) 亡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方: 惩山北之塞 惩: 毕力平险 毕: 杂然相许 许: 寒暑易节 易: 何苦不平 苦: (2) 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 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

3、疑曰: 感其诚:他。 其如土石何: 而: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4) 古今异义 阳 古: 今: 阴 古: 今: 指 古: 今: 曾 古: 今: 诸 古: 今: 荷 古: 今: 毛 古: 今: 息 古: 今: 虽 古: 今: 已 古: 今: (5)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面: 帝感其诚 感: 毕力平险 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3.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体裁是_,作者_,名_,郑国人,战国前期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目标是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大家拥护的文字是_。 4

4、.翻译下列句子。 (1) 甚矣,汝之不惠! (2)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 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答案: 1.1.rn b bn shung ku chn cng ku h w (1)方:面积。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毕:全。杂然相许 许:赞同。 易:交换。 苦:愁。 “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厝”通“措”,放置。 “指”通“直”,一直。“陇”通“垄”,高地。 且:将近/况且。 焉:哪里 /语气词。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指示代词,“这” /

5、这件事 /人称代词,他们 /他。 其:代词,他的 /他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表顺承/表转折。 于: /介词,到 /向。 阳 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阴 古:山之北,水之南。今:阴天。 指 古:直,一直。今:手指。曾 古:乃,并。今:曾经。 诸 古:之于。今;各个、许多。荷 古:负荷。今:荷花。 毛 古:草木。今:毛发。息 古:叹气。今:休息。 虽 古:即使。今:虽然。已 古:止。今:已经。 (5)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1)列子.汤问 寓言 列子

6、寇 道 (2)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然相许4. (1)你太不聪明了! (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合作探究 5.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6.移山的结果怎样? 7.文章第一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8.阅读二三自然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说说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答案: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6.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7.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8.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拓展延伸9.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案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

8、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当堂测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9、,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11. 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0、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1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答案:10.C

11、11.(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2)你太不聪明了!12.C 13.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自主突破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ng)山之之塞(s) 遂率子孙荷(h)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ng)妻 始龀(ch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n) 曾

12、(ch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u) 一厝(cu)朔东2.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