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上传人:.*** 文档编号:190126696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探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探讨【摘要】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结合现阶段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激发爱国情怀、学习适应损伤、追踪科技新知、寻找科学真相、启发思辨意识,渗透创新思维、浸润科学态度和洞悉国情民生等八项举措,将思想政治元素与理论知识完美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课程思政融入病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职业道德;教书育人高等教育以培养

2、人才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1。病理学是所有中西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进入临床工作中的桥梁课,受众面广,课程量大,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载体。立足病理学课程特色,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多样化、广覆盖、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做人做事的原则道理融入专业教学设计。本文旨在探索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课程与思政交互融合的教学改革,将病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2-4。1激发爱国情怀,重塑民族自信,开展爱国主义教

3、育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病理学的发展几乎与整个医学发展史平行,在周、秦时期就有“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论述。隋唐时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更详述了许多疾病的病因和证候,成为我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南宋时期著名医学家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详细记述了尸体剖检、伤痕病变和中毒鉴定,对病理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清代王清任对尸体进行剖检,在观察内脏的基础上,著有医林改错一书,虽然资料不够精确,但却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对解剖学和病理学都做出了一定贡献5。在讲解病理学发展史这部分内容时,会提到胡正详等老一辈病理学家,他们爱国、心怀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我国病理学科在教

4、学、人才培养、科研、学会建设等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富6。将这些案例运用于病理学的教学环节,渲染爱国情愫,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情怀。2学习适应损伤,提高学生适应环境、抗挫折能力在讲到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下组织和细胞的适应和损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当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改变时,要积极的适应环境,并作出相应的改变,一时的困难或适当的挫折感能够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的决心,让学生总结经验,内心变得更加坚强,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反过来如不能很好的处理周围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和挫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大量消极负面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像我们的细胞和组织一样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损

5、伤。总之,在课程讲解和教学设计中不断更新观念,通过讲解、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树立正确健康的挫折观7。3播撒科技新知,拓宽科技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科技的迅速发展,冲击着传统医疗模式和健康理念,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如火如荼的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病理学研究8,使病理学诊断已经不再局限于形态学诊断。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一部分就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使用该技术成功对肺癌进行诊断。随着病理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能对病理图片相关数据进行积累和深度学习,具备了处理浩大的医学信息的能力,对图片再现性等能力,加快了人工智能在病理学中的进一步应用。

6、目前,在细胞学、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等领域都有报道9。诊断技术的更新和诊断速度的加快,方便了诊断,改善了医疗。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既开拓学生视野,又启迪同学们的思维,开启学生探索之路,迎接新的机遇。4寻找科学真相,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在讲血栓形成时,可引入魏尔啸的故事。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魏尔啸是德国著名的医学家、病理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家。魏尔啸通过对静脉性血栓形成的系统性研究发现,肺动脉中的血凝块大多首先来自于深静脉,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深入的尸检研究,证实血栓常常形成在薄壁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内。这些工作纠正了长久以来由法国病理学家JeanCruveilhier提出的“

7、静脉石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液凝固是静脉炎症的结局”这一错误观点10。魏尔啸通过大量可靠的实验证据,系统阐明了栓塞的发生机制,将“栓塞”与“血栓形成”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和区分。魏尔啸还率先提出“一切疾病的起因皆源于细胞的变化”,被尊为“现代病理学之父”。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要有敢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5启发思辨意识,培养科学思维炎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反应。通常具有局限致炎因子、清除病原微生物和修复损伤组织的积极作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变质即细胞的变性坏死,属于损伤性反应,渗出和增生属于抗损伤性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性质可以相互

8、转化;并且在一定情况下,炎症反应引起的细胞变性坏死和渗出物对机体重要器官功能造成潜在的危害,甚至威胁生命。这是疾病过程中损伤因子与机体抗损伤相互斗争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还包括整个机体与炎症局部相互影响,机体内因和疾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学习中,启发学生疾病不断发展变化、病理变化中对立统一观点等辩证思维11。提醒学生在日后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利用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分析病情的演变,明确疾病的转归,对临床工作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提出解决办法。6渗透创新思维,培养科创能力创新思维的渗透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

9、要环节12。利用病理学相关内容的科学研究和重大发现启迪创新思想,例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自噬的发现;运用与病理相关的医学大事件或者诺贝尔奖得主获奖事迹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例如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Marshall证明该细菌引发胃部疾病的过程等经典故事。通过这些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案例的融入,催生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开展大学生病理学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我们还一起参与学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围绕同学们对病理学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成立科研小组,查阅文献、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自主探究

10、,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7浸润科学精神,提升职业道德任何一种疾病的病理变化,都是以正常细胞和组织结构作为对照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决定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影像学结果。在教学的初始及课程学习中,强调学生进行病理大体标本与镜下切片、病理与临床、形态与机能等多方面的联系,教学中渗透科学性,在观察、对比中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在讲肿瘤时,可以结合临床事例对学生开展科学严谨态度教育。在讲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时,提到如果误将良性肿瘤诊断为恶性肿瘤,会导致患者身心受创;如果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会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通过这些事

11、例教育学生学医是严谨的,医疗事故要杜绝。同时在教学中引入行业职业规范,内化职业道德。强化完整规范、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和细致入微的敏锐观察力,渗透和强化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13。使学生从医学理论知识学习伊始就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8洞悉国情民生,培养医学生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承担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医风。目前国内医疗环境恶化、医生工作强度大,伤医事件又频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感的培养,提高与患者交流的意识,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

12、要意义14。因此,在病理教学中,培养职业责任感,内化职业道德。例如,在病理实验课中,对每台电脑和显微镜进行编号,同学的学号和编号固定,让学生负责所用电脑和显微镜的保养等任务。实验课后,要求学生将大体标本整理好,电子切片所用电脑进行维护;通过这些措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事的责任心,从而为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医生的职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要求医学生求学之路上,不仅要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又要提升职业素养;课程思政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融入,加强了病理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很好的从深度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自身素质修养得到提高,优化了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高尚的医德情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课程思政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不断探索,没有固定的模式,各位教师应结合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不断挖掘、实践和创新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作者:史长华 李霞 吴丹 王谦 张宇忠 杜庆红 李姝玉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