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0117433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医学类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血液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24问题:1. 何谓血栓栓塞?答案: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淤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以上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为血栓性疾病。 问题:2.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本类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主要与下列六种因素密切相关: (1)血管内皮损伤:当血管

2、内皮细胞因机械(如动脉粥样硬化)、化学(如药物)、生物(如内毒素)、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受损伤时,可促使血栓形成。 (2)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各种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的因素,均有诱发、促进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可能,如血小板增多症、机械、化学、免疫反应等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加速等。目前认为,血小板因素在动脉血栓形成(如心肌梗死)的发病中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3)血液凝固性增高:在多种生理及病理状态下,人体凝血活性可显著增强,如妊娠、高龄及创伤、感染等所致的应激反应、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 (4)抗凝活性减低: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其常见原因有:抗凝血酶(AT)减少或缺

3、乏;蛋白C(PC)及蛋白S(PS)缺乏症;由FV等结构异常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 (5)纤溶活力降低:临床常见有: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的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增大。 (6)血液流变学异常: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黏滞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均可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 近年来发现,多种药物使用亦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如口服避孕药、rFa、TPo及肝素等。 问题:3. 血栓性疾病有哪些临

4、床表现?答案:因血栓形成及栓塞的血管类型、部位、血栓形成速度、血管堵塞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而异。 (1)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多见。常见于深静脉如胭静脉、股静脉、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等。多为红细胞血栓或纤维蛋白血栓。主要表现有:血栓形成的局部肿胀、疼痛;血栓远端血液回流障碍:如远端水肿、胀痛、皮肤颜色改变、腹水等;血栓脱落后栓塞血管引起相关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梗死等。 (2)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肠系膜动脉及肢体动脉等,血栓类型早期多为血小板血栓,随后为纤维蛋白血栓。临床表现有:发病多较突然,可有局部剧烈疼痛,如心绞痛、腹痛、肢体剧烈疼痛等;相关供血部位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器官、组织

5、结构及功能异常,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意识障碍及偏瘫等;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肾栓塞、脾栓塞等相关症状及体征;供血组织缺血性坏死引发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等。 (3)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常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LJS)等。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主要为皮肤黏膜栓塞性坏死、微循环衰竭及器官功能障碍。 问题:4.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答案:(1)存在高凝或血栓前状态的基础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妊娠、易栓症、近期手术及创伤、长期使用避孕药等。 (2)各种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症状、体征。 (3)影像学检查:如血管造影、多普勒血

6、管超声、CT、MRI、交流激励电容层析层像(ECT)及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 (4)血液学检查:可根据上述血栓形成的6个主要因素,结合患者病情择项进行检查。 问题:5. 血栓性疾病的抗凝治疗包括哪些药物?答案:(1)肝素:主要用于近期发生的血栓性疾病。肝素钠的一般初始剂量为1000020000U/d,每68小时1次,静脉滴注,以APTT作为监测指标调整剂量,以使APTT延长12倍为宜。总疗程一般不应超过10日。近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具有对AT依赖性较小、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及出血、药物半衰期较长、无需严格血液学监护、疗效优于普通肝素等优点,已被推荐代替普通肝素用于深

7、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患者。 (2)抗凝血酶:主要用于AT缺乏症患者,可增强肝素的抗凝效果,减少肝素所致的出血并发症。 (3)香豆素类:通过与维生素K竞争,阻断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预防、肝素抗凝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常用者为华法林,5mg/d,分次日服,一般45日后,以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值(INR)作为监测指标,国人维持INR值在1.82.8为最佳治疗剂量。但不同种类的血栓有不同的INR要求。 (4)水蛭素:为基因重组水蛭素,系特异性抗凝血酶制剂,不良反应少、毒性低为其优点,临床已用于冠脉综合征、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并血栓形成(HITT)患

8、者。用法为0.251.00mg/(kgh),持续静脉滴注,48日为1个疗程。 (5)重组人活化蛋白C(APC):可抑制败血症诱导的凝血酶生成,目前已经成功用于治疗败血症引起的DIC,降低病死率。用法为24pg/(kgh),静脉输注96小时,严重血小板减少(30109/L)患者慎用。 问题:6. 血栓性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哪些?答案:(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TXA。生成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血栓病的预防及肝素应用后的维持治疗。常用剂量范围为75300mg/d,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具体剂量。 (2)双嘧达莫: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或增加腺苷环化酶活性,提高血小

9、板内cAMP水平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还有增加血管前列环素(PGI)生成及抑制血小板TXAa生成的作用。 (3)氯吡格雷:商品名为波立维。本药为特异性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为:作为ADP受体拮抗药,特异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胶原、花生四烯酸及肾上腺素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亦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程度低于对ADP的作用;抗血小板作用仅能在体内显现,此与其在体内的代谢活性产物CS-747密切相关。常用剂量每日75mg,口服。特殊情况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建议起始负荷剂量300mg,随后75mg/d维持。总体耐受性良好,主要有胃肠道不良反应。 (4)噻氯匹定:作用机制与氯吡格雷相同。常用剂

10、量为150250mg/d,顿服或分次口服。由于血液学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已渐被氯吡格雷等取代。 问题:7. 溶栓疗法的药物有哪些?答案:溶栓疗法主要用于新近的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应选择性应用于有肢体坏疽风险的DVT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肺栓塞及冠状动脉栓塞患者等。动脉血栓最好在发病3小时之内进行,最晚不超过6小时;静脉血栓应在发病72小时内实施,最晚不超过6日。 (1)尿激酶(UK):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而发挥溶栓作用。由于激活纤溶酶原的同时可降解纤维蛋白原,故临床应用受限。剂量及用法:首剂4000U/kg,静脉注射,随之以4000U/h持续静脉滴注,13日为1个疗程。 (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11、活剂(t-PA):可选择性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发挥溶栓作用。剂量及用法:首剂100mg,静脉注射,随之以50mg/h持续滴注,共2小时,第23日可酌情减量。 (3)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对结合于纤维蛋白的纤溶酶原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故局部溶栓作用强于UK,又可减少血中纤维蛋白原的过度降解。常用剂量为80mg,6090分钟内静脉滴注,每日12次,每疗程35日。 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有两种:血纤维蛋白原,应维持在1.21.5g/L水平以上;血FDP检测,以使其在400600mg/L为宜。 问题:8. 介入疗法及手术治疗效果如何?答案:对重要器官(如心、脑)新近形成的血栓或血栓栓

12、塞(动脉血栓6小时,静脉血栓6日),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注入局部,以溶解血栓,恢复正常血供。对陈旧性血栓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即手术取出血栓或切除栓塞血管段并重新吻合或行血管搭桥术。问题:9. 我国输血的现状是什么?答案:我国输血现况: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用血安全难以完全保障;输血后丙肝发生率10%20%,HIV感染者超过60万;我国年用血量1.3106kg,成分输血仅占25%30%,而成分输血在发达国家占输血总量90%,因此成分输血有待普及推广。问题:10. 输血前应如何配型?答案:输血前需配红细胞的ABO和Rh两个血型系统。 第一步测定红细胞血型

13、,又称为正定型。用标准的抗A、抗B和抗D血清测定红细胞表面有无A、B或D抗原。 第二步测定血清中抗体的类型,又称为反定型。用A型、B型红细胞来测定。 第三步交叉配血,即将供者红细胞与受者血清反应,将受者红细胞与供者血清反应。 配血型时为排除非特异性冷凝集反应干扰结果的判断,须注意保持反应的环境温度。如怀疑抗D的IgG同种抗体存在,可用Rh阳性的O型红细胞来测定,凝集试验阴性者,可做Coombs试验进一步明确。除非紧急情况,不得将O型血输给非O型受血者。因为U型血中A、B抗体滴度较高或输血量较大时,会有溶血发生。同样,AB型受血者接受非AB型血时,如输血量较大或抗体滴度比较高也会引起溶血,所以非

14、紧急情况AB型受血者不应接受非AB型血液。 问题:11. 什么是成分输血?答案: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问题:12. 成分输血较传统的全血输注有什么优势?答案: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问题:13. 红细胞输注应用于哪些方面?答案:(1)补足血容量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如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异位妊娠等急性失血时,须使用平衡液、经乙基淀粉和血浆等,补液量为出血量的2.53倍,同时输红细胞。 (2)纠正贫血时的缺氧状态。因病情和红细胞内2,3-DPG含

15、量不一,个人对缺氧耐受不同,贫血时强调输血个体化。 通常无缺血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水平在6080g/L,无需预防性输注红细胞;手术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的阂值为80g/L;老人、儿童及有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和慢性肾病等,输血阈值为100110g/L。 问题:14. 全血输注在目前医疗条件下的主要应用是什么?答案:全血输注主要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70g/L或血细胞比容0.22,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方案。问题:15. 什么是粒细胞输注?答案:供受者须ABO相合,CMV阴性的患者只选用CMV阴性供者。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粒细胞前,供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G-CSF提高外周血粒细胞数量。输注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巨细胞病毒感染、同种抗体生成以及TA-GVHD等。临床很少使用。问题:16. 粒细胞输注的不良有反应有哪些?答案:输注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巨细胞病毒感染、同种抗体生成以及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