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31814

上传人:汇****星 文档编号:190108407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3181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3181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3181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318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318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文化差异论文语言差异论文语境翻译论文文化差异与翻译一 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说:“语言永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所属文化相关联。归根结底离开了相关文化,词汇就失去了意义。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语言代表文化,因为语言表达的是某一社会的信念行为即是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语言差异反映文化差异。具体以英汉文化为例,在英汉文化差异中语言差异体现在词汇、语言形式、语汇缺失等方面。1词汇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同。比如,在中国有人把

2、猫头鹰视为不祥之鸟,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警觉、智慧的象征。又如,龙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高贵、权势的象征,中国人历来以龙的传人为骄傲,龙的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英语中的龙则用以指代混乱或邪恶。与此相反,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意思的现象。在汉语里,人们常说“胆小如鼠”,英语中却用as imi as a he来形容人的胆小怯懦。类似的例子还有a li in the a(拦路虎)、like a fish out of ate(像热锅上的蚂蚁)、ork ike a hore(像老黄牛一样勤恳工作)等。2语言形式除了语言内容不同,英汉语言规则不同导致语言形式不同。比如:idot hnk

3、 will go bak o hab oro.(我想他明天不回哈尔滨);i come from taiyan,shani,cia.(我来自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英汉语言形式的不同还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诸如英语和汉语中句号、省略号形式的不同;英语中没有书名号,因此在进行书报杂志名称的英汉翻译时,要加书名号。3语汇缺失不同原因(如政治、历史等)导致的文化差异反映在语汇里会出现语汇空缺现象。比如,中国民间传说中有“灶王爷”“牛郎”“织女”之说,但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又如,由于经济体制不同,中国曾有“大锅饭”一说,在英美语汇中却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语言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语言反映宗教文化,同样

4、以我们熟悉的英语和汉语为例。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汉语有不少与佛教有关的用语,如“佛头着粪”(佛的塑像上着了鸟雀的粪便。比喻好东西添上不好的东西,把好东西给糟蹋了)。与此相比,圣经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英语中有不少源于圣经及希腊、罗马神话的用语,如to separat he sheep frmt oas(意为分清良莠,出自圣经马太),caeareanection(意为剖腹生产,传说罗马皇帝凯撒aesar以此方式出生)。再如,语言反映风俗习惯,还以英语汉语为例。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英国天气变化无常,多阴雨天,

5、人们出门常带雨具,在小说和电影中也不乏此类描写,因此天气便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久而久之,便成了人们之间的问候语,这也使得保守的英国人避开了谈论任何可能涉及隐私或引起争论的话题。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吃饱饭成了人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人们见面时互相要问“吃了吗”,实事上,这种问话早已没有了实质意义,只是熟人见面时的一种招呼语而已。如果在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人打招呼时用到这句话,就会令他误解,以为你想请他吃饭。文化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文化现象的形成有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因而,不能把单一的文化现象孤立起来。也就是说,研究文化时必须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追根溯源

6、,搞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异族文化。同样,在翻译时也应本着文化的整体性原则,不能把翻译作为单纯的语际转换。二 翻译翻译作为语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语义小受词语搭配、上下文、句段、文本(即“微观语境”)的影响,语义大受文化历史背景(即“宏观语境”)制约。文化语境通常是词义引申的最大限度,是间接影响语义的非语言因素。微观语境(语言因素)和宏观语境(非语言因素)统称语境,是语际转换的重要的基本作用机制。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语言时就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语义即不存在”。在翻译中,如果只从某一具体的词、句的表层意义

7、去考虑,而不把它放入宏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虑,译者就无法准确地传递原作的信息,翻译出来的文章就会词不达意、形合意离、逻辑混乱。如:orgt cnfeor rieguest at chic austrain weddig aecasting livbtrfles at the ewled.(忘了五彩纸屑和大米吧在别具一格的澳洲婚礼上,宾客们为新人放飞的是活生生的蝴蝶。)不少学生把句中的ric误译为“米饭”,殊不知,抛撒纸屑和大米是西方婚礼中的传统仪式。又如:the55-arold aid sought the name chnge as a wayo gain rlase from feeling

8、 o anxie adr ththv plagu him sincehe edi vietam. “i as faalyounded in the mind and thspirit,”he said. “i id uffr an bodly injury. its jut wat iaw, wht di. i kilemlf.”(这位5岁的人说他希望名字的改变能使他摆脱焦虑和愤怒的感觉,他从参加越战开始就一直被这样的感觉所困扰。“我的心智和精神遭到了致命的伤害”,他说。“我的身体毫发无损,是我看到和所做的一切伤害了我。我杀死了我自己。”)翻译时将se一词误译为“服务”“工作”的不在少数。这些

9、错误的产生皆因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因此,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王佐良先生也强调了翻译研究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此外,文化比较在翻译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不进行文化比较而导致的误译也不在少数。如在翻译练习中,被抽查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学生将y firstnae误译为“我的第一个名字”“我的姓”。要避免误译,需在了解双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在英美,am的排列与中国相反,成“名姓”顺序;而在中国,姓名的排列成“姓名”顺序。在文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就不会将myfirt ame(我的名)译为“我的姓”,也不会将它依字面意思直译为“我的第一个名

10、字”。就文化比较与翻译问题,王佐良先生也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由此可见,翻译者除了具备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外,还必须精通交际双方国家广博的文化信息。因此,培养翻译者的双文化意识是避免误译、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正如奈达在lnguage, cultue a tanslaio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三结束语语言差异的本质是文化差异。进行语际转换时,为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既要考虑语言因素,又要考虑文化因素,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相关文化。掌握语言,了解文化,究其实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则更有利于通晓语言。片面地追求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