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1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9945989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持人王飞单位名称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二一四年九月 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巧寓数学美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展现数学美,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

2、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本质的美。“关键词”巧寓数学美课堂教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政策依据1.课题研究背景第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进而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近现代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对数学中的美更是赞叹不已。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认为:“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找不到永久容身之地的。”近年来国内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著名数学家徐教授指出:“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这

3、片花果园正是按照美的追求开拓出来的。”吴振奎、吴昊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数学中的美,张维昇、王秋海数学美的结构层次分析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数学美与数学教学的探寻。2理论、政策依据真中见美,是数学内在美的重要特征之一。真与美总是紧密相连的,而数学堪称真的楷模。正确性是数学中绝对的准则。但这种真,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从实践中得到的点、线、面就是高于生活的完美的、理想化的图形 理想直线只具有长度,两条理想的、完美的,准直的理想直线,相交于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点,而这个点除了位置以外竟压根儿就没有大小;数学中所定义的圆,比任何画家和文学家所能描绘的都更加完美无缺。正是这种真实与正确,使数学显示出

4、它特有的美的魅力,使它能延续几千年乃至永久。 简洁性、和谐性与普遍性三者的统一,是数学内在美的另一重要特征。简洁是数学中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通行世界的符号可算是最简洁的文字,精炼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述,可算是最简洁的语言。数学以其简洁的形式,从一组简洁明了的公理、概念出发而推证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定理和公式,使人们洞察到其内在的和谐性和秩序性,从中产生一种崇高、博大,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正如绘图时用三种原色绘制出各种色彩缤纷的图画或简谱中凭借七个音符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所带给人们的艺术美的享受一样。从这一组定义、公理出发,演绎出一套逻辑体系,从而建成一座巍峨的数学大厦,这是众多数学家乐意玩

5、的游戏。而欧几里德正是玩弄这种游戏的第一位大家。当他把欧氏几何的逻辑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世人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了、迷住了。爱因斯坦感叹道:这是人类一个可赞叹性的胜利。更有人断言:能觊觎美神真面目的,唯欧几里得一人而已。二、课题核心概念及课题的界定巧寓:是指教师灵巧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与融合数学美。数学美:数学理论所具有的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其所包含的内容而标志的客观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数学美于课堂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展现数学美,帮助学生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能力。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中的美学

6、价值灵巧的寓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数学美、生成数学美,让课堂充满灵动性,形成有效课堂。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研究目标 (1)以“美育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探求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学美的数学、发展美的数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2)在遵循、贯彻美育原则下,教师要积极挖掘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巧寓”与“数学美”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变数学的教学过程为数学的审美过程。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愉悦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

7、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此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促进实验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2研究内容(1)对现在小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和分析。(2)研究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3)研究“巧寓”与“数学美”的关联性。(4)研究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5)研究构建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3解决的主要问题(1)如何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2)如何构建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与每位数学教师的常态教学工作联系非常紧密,这为本课题

8、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与广泛参与性带来保障。为此课题运作的大体都能严格按照预期的规划得以顺利推进,达取预期的研究目标。(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课题论证和申报立项阶段,主要是申报课题并进行理论准备、素材搜集。1有效管理,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中心小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意见咨询反馈活动及。如:看一些优秀教学视频,给每位研究成员推荐了一批必读书目与文章。张奠宙与木振武先生的数学美与课堂教学、吴军博士的数学 之美、走进数学美感受数学美青海教育2012年第21期等。从理论到实践,从面到点,从泛到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老师们对新课程的

9、理念、有效教学的要求,科研的基本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逐步树立效能观,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步调查,了解教与学状况,确定研究问题,为课题研究明确方向有效教与学的研究范围很大,从何处下手开始研究?初始调查就是明晰问题的重要环节。我们做了大量的初始调查工作,逐步确定研究的方向,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开展课例调查,了解教与学状况在接触课题的初期,我们就学校的教学现状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听课摸查,从中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通过大量的课例观摩和研讨,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课题的初期主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教学行为,促进

10、学生有效学习。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学生学习情况2011年下半年,我们向教师发出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师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适应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实效性。在对20名数学教师问卷调查活动中,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数学教师知道数学美的概念,20%的教师对数学美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但95%的数学教师能感悟到数学美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展现,不容易让学生感知,是数学美与其他学科美的基本区别。只有60%的教师正确答出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和75%的教师明确数学的简洁于抽象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二)实施阶段:2012

11、年1月2013年2月为保障课题的有效实施,我们把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以有效课题研究为中心,以巧寓数学美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整体规划教学和科研工作,让课题研究牢牢根植在教研这块沃土上,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1.针对学生调查问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在对四年级200人的调查统计中,其中男生占58%,女生占42%。统计结果表明:66%的同学对数学很感兴趣,36%的同学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有趣味。因老师教得好而产生兴趣的人数占58%。这足于说明:数学本身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学科以外之因产生的兴趣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而对数学兴趣的主要表现是:42%的同学选择了“喜欢上数

12、学课”;42%的人选择了“喜欢做数学题”;15%的同学“能有计划地练习、复习”。可惜的是只有1%学生是因为“喜欢看数学课外书”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的,这表明各书店经销的数学课外书籍甚少,而习题集却泛烂成灾,大小书店内随外可见,垂手可得。从深层讲这不是书店的问题而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负责教育的老师出了问题。难道只依赖课本就能教好数学吗?我们数学老师的教学视野要拓宽。要想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就必须将数学本身的美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真、善、美,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1.数学美的内容及形式进行探讨。伟大的数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而且拥有非凡的美一种像雕塑那样冷峻而严肃的美,

13、一种不具有绘画和音乐那样富丽堂皇的装饰美,然而又是极具纯净的美,唯有伟大的艺术才是具有这样严格的完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数学美的内容及形式主要体现在对称、统一、奇巧、新颖、意外、平凡中的不平凡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学会欣赏,进而对数学学习感兴趣。2.课堂教学中数学美的有机渗透进行探讨。(1)教学环节设计体现数学美。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有效知识。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我们先要吃透教材,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再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教师着重挖掘数学自身规律,用于

14、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教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亲历发现数学美、感知数学美的过程。利用学生间真实的差异,挖掘层次美。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他 们的身上同样散发着不同的美。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表现出个性的差异。教师必须认清差异,学会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掘学生的才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丰富数学美寻找合适的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15、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是在强调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启发。把握感知的数学美的度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时时刻刻体验数学的美感?关键是要向学生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感知数学美。首先,唤醒学生感知数学美的能力德国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学重在激趣、激情、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其次,留给学生感知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至少要等待3 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使更多的学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等。要给知识留下生长点,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学活动才会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