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_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189942951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事近_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好事近_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好事近_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事近_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首词作于杨万里辞官归乡以后,词前小序点明词创作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作者书房旁的万川谷,全词的中心是 望词鉴赏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 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 万花谷。作者用 未到 和 先到 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 诚斋 与 万花川谷 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 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 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 原来,在他的 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 隔 字

2、与 修 字 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 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 隔 断?寥寥十一字,既 解开了月未到诚斋 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 僻静。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 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 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 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 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 名为 诚斋 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 未到 和 先到 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 朦胧暗影之中,而 万花川谷 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 万 花川谷 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

3、如玉。 两句中只有 如玉 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 玉洁的月夜景色。 才 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 十三 的 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 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 十三夜 毕竟不能算 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 的十五、十六日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 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未是 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 秋光 奇绝 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 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 说明作者对 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 中兴四大 之一,杨诚斋体 在 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 明他的词一如他的诗风。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