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89911264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各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7德州我国已知之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宁阜新署海遗址,属于兴隆洼 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器行有斧、匕、玦和小管等。经鉴定,这批 玉器的质地都是真玉,即透闪石软玉。有意思的是,除我国外,世J界上崇玉的古文化如美洲的玛雅文化、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开发利用的主要也是真玉,其他美石则居从属地位;可见人类在审美情可,趣方面存在着某些不约而同的一致之处。但查海所出玉器的功能为何? 一般多认为斧、匕等是工具,玦类是装饰品;实不尽然。璞玉本身虽有韧性,但也可能带裂纹,比如带胎缗的就不少见。用这样的玉料制出成品,再拿 来干粗活,则兀兀穷年、苦心磨出的宝物势必毁于一旦

2、。在古代,玉器十分珍贵。秦昭王 曾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虽然他并不打算真的兑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但郑伯用一块璧换取许国的一片土地却是事实(左传桓公元年)。故越 绝书所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之说,良不足信。今人或据 此进而主张曾经历过一个“玉器时代”,更于理不合。因为这么做有点像淮南子说 山中说的“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未免得不偿失,也太不考虑投入 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了。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它们 应是在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 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神

3、”气十足的器行而已。(节选自孙机古代物质文化)16 .查海出土的玉器“功能为何”? (3分)17 .具体分析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3分)16. (3分)查海玉器不是工具,也不是饰品,应是不寻常场合使用的不寻常的神” 器。17. (3分)作比较,拿我国和外国的崇玉情况比较,说明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一一 都喜欢直玉;举例子,通过和氏璧和郑伯的例子证明了玉器的珍贵;引资料,通过越绝 书来说明玉为实用的工具是不足信的。东营植物会说话丹尼尔查莫维茨五角范丝子作为一种超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 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

4、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 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英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 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 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 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 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一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 英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英丝子讨厌的气 体,英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198

5、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 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 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 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 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 ”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 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 10多年里,大量植物

6、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 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 (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 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 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一一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 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哨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 2 张叶片一一第1张被甲虫哨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 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嗜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

7、鉴定,第1、2、 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 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哨啮 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 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 却与对照叶片相似一一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 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 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

8、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 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哨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 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 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 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 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 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

9、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英丝子、利马豆一样 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 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15 .“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4分)16 .简要说明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17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18 .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而的启示? (3分)15 .答案: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

10、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 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 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临 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 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 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6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 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 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

11、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 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 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评分:答对一点得3分,概括作用占1分,说明占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17 .答案示例: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 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 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列数字。如第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 使用了,1” “2” “3” “4” “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 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

12、受攻击的结论。(3)打比方。如第 段“就像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一句,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 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评分:答对一种得3分,方法、举例、作用各占1分,共3分。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 说明均可。只举例不得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18 .答案示例: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 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 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大胆假设, 谨慎求证。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

13、和马丁海尔都 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 路。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 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让实验说话, 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由表及里,求真务实。科学研究 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 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 亦可。聊城(-)跳出地球“看”地震2 0 1 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宸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发射

14、.“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 磁空间探测方而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 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 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 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 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

15、网并不 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 0 0万平方 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 0 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 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 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宸前兆跟踪.“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 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 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 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 于地球表而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 .为了达到这

16、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 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 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 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 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 3 3纳特.“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 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 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 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