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复合地基检测报告_1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0.88KB
约12页
文档ID:189892698
复合地基检测报告_1_第1页
1/12

复合地基检测报告 ※※市※※※住宅楼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报告委托单位:※※※※※※工程名称:※※※※※※报告编号: 2008TCOR002报告日期:※※ ※※检测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检测性质委托检验设计单位※※※※检测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建筑面积(m2)2864 设计桩径500mm 设计桩长(m) 7.5 桩顶标高0.00 工程桩总数52 检测点数 3施工日期2008-09-01 检测日期2008-10-01~2008-10-05典型置换率0.125 承压板尺寸(m2) 1.00 检测方法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载力设计值(kPa) 135 加载方式慢速维持荷载预定最大加载力(kPa) 270 满足要求的桩/不能满足要求的桩桩号10# 25# 35# / 承载力基本值(kPa)130.0 123.0 112.0 / 对应沉降(mm) 29.71 28.06 26.94 / 主要原因杂填土过薄淤泥层太厚杂填土过薄淤泥层太厚杂填土过薄淤泥层太厚/场区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121.0 极差(kPa)18.0检测结论:1、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共进行3组静载荷试验,均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各点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为121.0 KPa,为场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建议对场地地基进行相应的均匀性处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批准: 审核: 复核: 检验: 一、概况 (一)工程概况拟建的※※省※※市※※区※※住宅楼,位于※※区※※南路北侧,场地西临※※小区※※住宅楼为7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筏板基础建筑物地基采用水泥搅拌土进行地基处理水泥搅拌土桩桩径0.5m,有效桩长7.5m,桩间距1.0 m,呈正三角形布置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达到135kPa,本次检测3点复合地基承载力二)检测目的与任务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及设计要求,检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检测复合地基载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三)检测工作执行规程、规范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四)任务完成情况我单位于※※年※※月※※日~※※月※※日进行了静载荷试验3组.※※月※※日完成全部资料的分析整理,提交该成果报告二、工程地质条件拟建的※※省※※市※※区※※住宅楼,按照不同的岩土类型并结合现场原位测试结果(标准贯入、静探测试)将场地土划分为11层:1、杂填土:干-稍湿,松散,层厚0.30~2.10m;1-1、人工填砂:干-稍湿,松散,局部饱和,层厚0.50~1.20m2、粘土:湿,可塑、软塑,粘性较强,层厚0.30~2.00m;3、淤泥:软塑,饱和,层厚1.40~9.40m;4、粉质粘土:湿,可塑,软可塑为主,层厚0.90~11.00m;5、含泥中砂:饱和,稍密~中密,层厚0.40~17.50m;5-1、淤泥夹砂:饱和,流塑,层厚0.40~9.10m;6、淤泥质粘土:软塑,饱和,层厚0.40~14.70m;6-1、淤泥夹砂:湿,软塑、软可塑为主,饱和,层厚1.30~4.00m;6-2、粉质粘土:湿,可塑、软可塑为主,层厚1.60~9.00m;7、粉质粘土:湿,可塑、软可塑为主,层厚0.60~13.10m;7-1、含泥中砂:饱和,稍密~中密,层厚1.50~18.00m; 8、残积砂质粘性土:湿,可塑,层厚0.40~2.00m; 9、全风化片麻岩:湿,可塑,层厚0.40~7.20m;10、强风化细粒黑云母片麻岩:湿,硬,层厚0.00~10.80m;11、中风化细粒黑云母片麻岩:湿,较硬,该层最大揭示厚度4.50m。

详见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三、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一)试验设备主要设备为YQ-50BT自动油压千斤顶一台,压力传感器一个,位移传感器四个,60002200360mm承台,基准梁两根及其它辅助设备,水泥块配重60吨1.00m2的承压板各一块现场载荷试验图1-载荷板 2-千斤顶 3-百分表 4-平台 5-枕木 6-堆重(二)试验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堆载做反力,油压千斤顶加荷,沉降由位移传感器进行测定试验前将桩顶及桩间土开挖至设计基础面标高,承压板底面铺设50mm厚中粗砂垫层,将承压板中心对准桩心油压千斤顶平放在承压板上(垫传力厚钢板),在承压板上按正交直径方向分别安置四个100mm高精度位移传感器,以测定沉降值反力装置采用60002200360mm承重平台及配重,用千斤顶控制逐级加荷具体操作如下:①、加荷分级:最大加荷量为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两倍,每级加载为最大加荷的1/10②、沉降观测时间:每加一级荷载P,在加载前后各读记承压板沉降值S一次,以后 每半小时读记一次当一小时内沉降增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③、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a、沉降急聚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b、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的6%;c、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④、卸荷分为5级等量进行, 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记录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三)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原则①、当P-S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的一半;②、当P-S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可取s/b=0.006所对应的荷载四)试验结果分析S10#点: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P-s曲线为缓降型,加荷至270KPa时,累计沉降量为29.71mm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确定该点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不满足设计要求S25#点: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P-s曲线为缓降型,加荷至270KPa时,累计沉降量为28.06mm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确定该点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3.0KPa,不符合设计要求S35#点: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P-s曲线为缓降型,加荷至270KPa时,累计沉降量为26.94mm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确定该点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12.0KPa,不满足设计要求。

综合分析该场地3组载荷试验结果,各点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为121.0 KPa,极差为14.9%平均值121.0KPa为场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四、结论与建议1、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共进行3组静载荷试验,均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各点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为121.0 KPa,为场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建议对场地地基进行相应的均匀性处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五、附检测桩号图、桩周土柱状图和检测数据及表N试桩位置示意图 桩周土柱状图 桩周土柱状图层底埋深(m) 桩土层名称1.05 杂填土2.18 粘土3.79 淤泥土5.04 粉质粘土7.05 含泥中砂含泥中砂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汇总表工地名称:※※试验桩号:10 测试时间:2008-10-01 桩长(m):7.5 桩径(mm):500序号荷载(kPa)历时(min).沉降(mm)本级累计本级累计0 0 0 0 0.00 0.001 27 150 150 1.39 1.392 54 150 300 1.11 2.503 81 120 420 1.39 3.894 108 120 540 1.30 5.195 135 120 660 2.22 7.416 162 120 780 3.15 10.567 189 150 930 3.23 13.798 216 150 1080 3.25 17.049 243 120 1200 3.98 21.0210 270 180 1380 8.69 29.7111 216 60 1440 -1.65 28.0612 162 60 1500 -3.70 24.3513 108 60 1560 -5.56 18.8014 54 60 1620 -6.48 12.3115 0 180 1800 -10.28 2.04 最大沉降量: 29.71mm 最大回弹量: 27.67mm 回弹率:93.14% 测试时间:2008-10-01 试验桩号:10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汇总表工地名称:※※试验桩号:25 测试时间:2008-10-02 桩长(m):7.5 桩径(mm):500序号荷载(kPa)历时(min).沉降(mm)本级累计本级累计0 0 0 0 0.00 0.001 27 150 150 1.39 1.392 54 150 300 1.02 2.413 81 120 420 1.20 3.614 108 120 540 1.57 5.195 135 120 660 1.94 7.136 162 120 780 3.06 10.197 189 150 930 3.24 13.438 216 150 1080 2.96 16.399 243 120 1200 4.26 20.6510 270 180 1380 9.06 29.7111 216 60 1440 -1.65 28.0612 162 60 1500 -3.70 24.3513 108 60 1560 -5.56 18.8014 54 60 1620 -6.48 12.3115 0 180 1800 -10.28 2.04 最大沉降量: 29.71mm 最大回弹量: 27.67mm 回弹率:93.14% 测试时间:2008-10-02 试验桩号:25 -全文完-1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