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XXXXXXXXX 12 C C 附录C (规范性) 检验方法要求 为保证与IEC 61249-4-11:2005引用的检验方法的一致性,粘结片检验项目应按照表C.1中规定的检 验方法执行,并优先执行附加条件的要求 表C.1 检验方法要求 本文件结构编号 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 附加条件 5.1.25.1.3 未浸润区域(鱼眼)、断纱 GB/T 33016-2016 第6章 (1)3 倍放大镜目测的方法检查; (2)仲裁使用10倍放大镜 5.1.4 纬斜 GB/T 33016-2016 第6章 (1)3倍放大镜目测的方法检查; (2)仲裁使用10倍放大镜; (3)在试样上描绘粘结片纬纱的标记,沿其 与粘结片一边交点放置一把垂直于经纱的直 尺,测量直尺与纬纱之间最大的垂直距离以 及纬纱最大偏离位置与经纱的垂直距离,以 两垂直距离的比值百分数来表示纬斜率 5.1.55.1.9 褶痕、夹杂物、针孔、条 纹、边缘情况 GB/T 33016-2016 第6章 (1)3 倍放大镜目测的方法检查; (2)仲裁使用10倍放大镜 5.2.2 树脂含量 GB/T 33016-2016 8.1 方法A (1)称重法:应取四个试样的平均值; (2)干燥器相对湿度要求25%RH。
5.2.3 上胶后重量 GB/T 33016-2016 8.1 方法A 粘结片上胶后重量计算公式:W=0.01WT W上胶后重量,单位为克每平方分米 (g/m2); WT粘结片试样的单位面积重量,单位为 克每平方分米(g/dm2) 5.2.4 树脂流动度 GB/T 33016-2016 8.2 (1)压机控制温度在(1703),施加 (1.50.15)MPa的压力; (2)钢板尺寸为150 mm150 mm大小,标 称厚度为(1.60.8)mm 5.2.8 挥发物含量 GB/T 33016-2016 8.4 干燥器湿度要求25%RH 5.2.9 凝胶化时间 GB/T 33016-2016 8.3 (1)50目的筛网; (2)试样量:0.3 g0.4 g; (3)热板的温度应稳定在(1700.5) 5.3.2 燃烧性 GB/T 33016-2016 9.2 10个试样A态处理时间为24小时,仲裁处理时 间为48小时 D D GB/T XXXXXXXXX 13 附录D (规范性) 比例流动度试验方法 D.1 目的 本方法规定了玻纤布增强环氧树脂粘结片的比例流动度参数的试验方法本方法适用于检验材料 的一致性,但不用于评定粘结片是否适用于特定印制电路板的加工或应用。
D.2 试样 试样尺寸应为(140 1)mm (180 1)mm的长方形,应取平行于机械运行方向的边为长边每个 试样的粘结片组成层数应符合表D.1规定 D.3 试验设备和材料 本试验所需仪器和材料如下: a) 层压机能够保持(21 1)N/cm2的均匀压力和维持(150 2)的温度,加热盘尺寸最小应 为 200 mm 200 mm加热盘应平整,且平行度在 0.25 mm 内 b) 压板压板应使用厚度在 3.0 mm6.5 mm 的钢板,尺寸应为(115 1)mm (150 1)mm 压板应平整,且平行度在 0.025 mm 内 c) 离型膜离型材料应为聚氟乙烯(PVF)或等效物质,尺寸至少为 220 mm 220 mm d) 耐温胶带耐温胶带应适于在层压阶段固定试样 e) 粘结片剪切设备刀具应满足 D.2 中列出的尺寸公差要求 f) 千分尺分辨率为 0.002 mm g) 干燥器装有适当干燥剂(氯化钙或等效物)的干燥器(干燥柜),能够在(21 2)下保持 湿度小于 10%RH D.4 程序 试样在切割成合适尺寸后在干燥器中放置24 h,从干燥器中取出后的15 min内进行层压在粘结片 生产后的15 min内进行测试,不需要干燥。
测试时应将粘结片叠放在一起,叠合层数见表D.1 闭合压机并使加热盘预热到(150 2) 表D.1 不同厚度的玻纤布叠合层数 玻纤布厚度 mm 叠合层数 0.065 10 0.065 5 在一块压板上先放置离型膜,再放叠合整齐的试样用胶带将试样固定在合适的位置胶带可贴在 对立角上, 这样就不会影响115 mm 150 mm的待测区域 在试样上方叠放离型膜形成三明治结构 (见图 D.1),然后盖上第二块压板 开启压机, 立即将叠合体放在底部热盘的正中位置, 用 (21 1) N/cm2的均匀压力保持至少10 min 试样放置到热盘后,应在15 s内加至全压 层压结束后,小心取出压好的叠合体,将它放在光滑平整的面上,待冷却5 min后进行测量 测量前,从压制好的试样上去除离型膜按照图D.2中的模板,标出要测量的点如有需要,为了 便于测量规定点,可沿着图D.2中所示的剪切线切开试样 GB/T XXXXXXXXX 14 用千分尺测量图D.2中指定的A、B、C三个测量点处的厚度,精确至0.002 mm记录层压后试样的 三个测量结果,并求平均值作为平均测量厚度 每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可用平均测量厚度除以层压试样的层数。
粘结片初始测量厚度和层压后的测 量厚度可以用来计算厚度的变化 标引序号说明: 1 待测区边缘; 2 脱模材料; 3 胶带; 4 试样中心(压板区域); 5 试样 图D.1 层压前比例流动度试样 标引序号说明: 1 剪切线; 2 测量点A、B、C 图D.2 比例流动度试样的测量点 D.5 报告 测试报告应包括: a) 试验方法及修订版; b) 测试日期; 5 4 1 2 3 2 115mm 150mm 75mm 1 A 50mm B C GB/T XXXXXXXXX 15 c) 每层粘结片的平均厚度,单位为毫米(mm); d) 试样的标号和类型; e) 用于层压试样的粘结片的层数和玻纤布类型; f) 任何偏离本试验方法的条件; g) 测试人员姓名 D.6 附加信息 三个测量点间两两的厚度差如果在0.06 mm或以上,是典型的粘结片叠放时移位导致的为保证结 果的准确性,试样必须重做 GB/T XXXXXXXXX 16 E E 附录E (规范性) 熔融黏度试验方法 E.1 目的 本方法规定了采用锥板式旋转黏度仪测定高温下粘结片的等温熔融黏度 E.2 试样 裁切试样的位置应距离粘结片的边缘应至少25 mm。
试样应由待测粘结片制成, 裁切为约200 mm 300 mm的方形, 通过将粘结片弯折、 揉搓使树脂从玻 纤布上分离,收集到塑料袋中 用孔径为0.5 mm的钢丝筛网,将树脂粉过筛,除去所有玻璃纤维 用量勺取(200 20)mg树脂粉,1个样即可 E.3 试验设备和材料 本试验所需仪器和材料如下: a) 带可加热板、转数可调的锥板式旋转黏度: 锥体材质:不锈钢X12CrNiS18; 锥体直径:(20 0.5)mm; 锥高:2 mm; 锥角:2 ; 锥面:粗糙度R =(6.3 0.1)m; 锥板间距离: 如间距受弹簧控制, 锥体应接触板的表面; 弹簧力能将锥体拉起 (2 1) mm; 如果间距是固定的,锥体不应接触板面;在测量过程中,锥体和板间的距离是固定的,这 个间距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b) 随黏度仪调节的 X/Y 图表记录仪 图表记录仪的零点应与黏度仪的零点重合 应调整锥体不接触板面 锥体的转速应选择与表格 宽度相适应的转速如果总宽度为 250 mm,测量的表盘宽度应在 50 mm 至 100 mm 之间对 于选定的锥体,表盘上 1 mm 宽度对应于的不同的转速下的黏度值见表 E.1 表E.1 不同的旋转速度以下的黏度值 转速 r/min 黏度 Pa s 6 2.048 12 1.024 24 0.512 48 0.256 c) 量勺,其体积大约代表 200 mg 的树脂粉末。
d) 钢丝筛网,网格宽度 0.5 mm e) 计时器 f) 毫米刻度尺(总长 30 cm) g) 能装下树脂粉的塑料袋 GB/T XXXXXXXXX 17 E.4 程序 调整黏度仪热盘温度并预热至(140 0.3)黏度仪热盘预热至少30 min降下没有被加热的椎体 至热盘上,并与热盘接触120 s 10 s提起锥体,树脂粉末试样应在5 s内放到锥体下方的热盘中心 调整所需转速,当试样量一被放到热盘上时,黏度仪开始旋转并同时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记录头 放于记录纸上,纸张以20 mm/min的速度传输 树脂粉放在热盘上(30 3)s后,应将旋转锥体降到熔融树脂上黏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被自动记 录下来曲线稳定后,当观察到曲线的最大拐点时(见图E.1),结束测试将锥体从热板上抬起,停止 旋转 应从仪器上取下图表记录纸进行分析, 用尺子测量时间基线与曲线极小值之间的距离, 并将此值与 所选转速对应的黏度相乘(见表E.1),最终得到熔融黏度(Pas) 图E.1 熔融黏度曲线图示例 E.5 报告 报告应包括: a) 测试方法及修订版; b) 待测样粘结片的标号; c) 测试日期; d) 试样的标号和类型; e) 如果锥与板固定,需要提供二者之间的距离; f) 锥体的转速; g) 熔融黏度; h) 任何偏离规定的参数(例如热板温度或锥体类型)。
75mm 转速 6r/min 下 75mm2.048(Pas)/mm=153.6 Pas 测量距离 GB/T XXXXXXXXX 18 F F 附录F (规范性)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玻璃化转变温度 F.1 目的 本试验方法规定了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 F.2 试样 试样的取样位置应距离粘结片边缘至少25 mm 试样的大小和形状应适合测量系统的夹具,重量为0.010 g0.030 g试样可以通过剪切或冲孔制 备 对于仲裁试验,至少要测试3个样 F.3 试验设备和材料 本试验所需仪器和材料如下: a) 能够加热(冷却)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或差示热分析仪,温度变化速率至少为(20 1)/min, 并可自动记录差热流或试样与参考样间的温差,达到要求的灵敏度和精度 b) 铝制样品皿或其它高导热金属皿 c) 一个空的样品皿 d) 温度记录仪上的图表, 差热流或差温度作为温度函数的记录具有适合的分度值 具有数字数据 处理的仪器,需要适当的绘图仪或打印机绘图仪 e) 供给纯度为 99%的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以阻止试样氧化 如果不存在氧化反应,则不需要供 给惰性气体选择的气体的露点应低于最低操作温度。
F.4 程序 样品质量在0.010 g到0.030 g之间参比材料的热容量应和试样非常接近,或可用一个空皿 试样应该放在平底皿里,通过挤压(压紧)底部和顶部将皿闭合,顶部应打一个小孔,以使蒸汽溢 出然后把试样皿放入仪器的试验箱中遵循同样的程序以供参考 如有需要,开启吹扫气体 以 (20 2) /min的速率从30 升至预期Tg以上15 的温度进行初始热循环, 消除之前的热历史, 保持温度直到达到稳定状态(通常5 min到10 min) 尽快冷却至(30 2),保持温度直到达到稳定状态(通常5 min到10 min) 除非另有规定, 质量一致性检验时, 以 (20 2) /min的速率加热至温度达到比观察到的Tg高25 , 并记录加热曲线仲裁时,可使用(10 2)/min的速率 根据图F.1加热曲线,确定中点温度Tm,并报告为Tg GB/T XXXXXXXXX 19 标引序号说明: To 起始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f 外推起始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m 中点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e 拐点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i 外推终止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r 终止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图F.1 差示扫描量热法(与玻璃化转变相关的特征转变点) F.5 报告 报告应包括: a) 试验方法及修订版; b) 待测材料的标号; c) 试样的数量、状态和重量; d) 测试日期; e) 参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