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的地方升起来 _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轻纱似的微 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 朝着岸边涌过来 (1)按原文填空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_ _ _ (4)第 描写了音乐节奏_,第 句表现了乐声_,第 句描写表 现了乐声 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答案】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 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 风,卷起来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海面波涛汹涌 (4)B;A;C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 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 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 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判断 故答案为:( 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联想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 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 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 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海面波涛汹涌 (4)B 、A 、 C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 空 (2)此题主要考查对实实在在的事物、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课外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 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 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 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 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 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 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1)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_ 、_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_ 、 _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_ 和_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 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一句运用了 _的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 _ “ 这里 “ 指_ (4)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碧绿;紫红;肥胖;轻捷;颜色;形态 (2) 不能。
“ 伏” 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停” 字就无法表现这 种情态 “ 窜” 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 飞” 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拟人;声响;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5)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课 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 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 拟人 ” ,就是把 “ 物” 当作人来写, 使“ 物” 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过渡句过渡句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承上句 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 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 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 1)碧绿、紫红、肥胖、轻捷、颜色、形态 (2) 不能。
“ 伏” 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停 ” 字就无法表现 这种情态 “ 窜 ” 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 飞” 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拟人、声响、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5)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 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能力 3课内阅读 我正要 n ng sh他们时, zh u r n 一惊,睁开眼,云j n也已皱蹙 _( z c ),凌乱,仿佛有谁zh 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d u r n起立,将整篇的影 _(y ng y ng )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_(j j )乎坠地的初 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_(m n )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_ (popu)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_(尝常)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 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根据拼音把词语写在横线上 (2)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3)“ 昏沉的夜 ” 指的是什么? (4)写写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凝视;骤然;锦;掷;陡然 (2)c ;yng;j ;n ;po;尝 (3)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在当前一片黑暗社会的描述 (4)理解:作者珍爱自己的人生,努力地在一片黑暗社会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 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 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2)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 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 考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 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义 故答案为:( 1)凝视;骤然;锦;掷;陡然 (2)c ;y ng;j ;n ;po;尝 (3)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在当前一片黑暗社会的描述。
(4)理解:作者珍爱自己的人生,努力地在一片黑暗社会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 别同音字、形近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识记能力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 近字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 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阅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 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 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我们 “ 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 是为了 _ (2)“ 破绽 ” 在这段话中指的_,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_ (3)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_ 【答案】 (1)玩竹节人不让老师看见 (2)我们把书竖起来当屏风;后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往我们桌上看 (3)玩竹节人很有趣,很吸引人。
【解析】 【分析】( 1)、(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玩竹节人不让老师看见 (2)我们把书竖起来当屏风;后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往我们桌上看 (3)玩竹节人很有趣,很吸引人 【点评】( 1)、(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5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_其二 _其三 _ 山, _山, _山, _ 快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_奔腾急, _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_万马战犹酣 _赖以拄其间 (1)给加横线字注音 下鞍 _ 巨澜 _ 酣_ 锷_ 堕_ 拄_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 “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 三尺三寸了 B.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 波浪。
C. “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 “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答案】 (1)n ;l n ;hn ; ;du ;zh (2)C 【解析】 【分析】 “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 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点评】(1)是对拼音的掌握,(2)是对诗句的掌握与考查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 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 (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 (填序号) 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_ 事物引起的联想_ (3)第二自然段中,第描写了音乐节奏_,第 句表现了乐声_,第 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 高昂激越 【答案】 (1)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2) ; (3)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