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89120383 上传时间:2021-08-0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多种定义总和式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例如,沃伦(H.C.Warren)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个方面,如气质、德行、智慧、技能等;普林斯(M.H.Prince)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与生俱来的属性以及由经验获得的属性和倾向。这种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对后来的人格特质理论有一定启发作用。但是,这种定义是肤浅的和常识性的,因为人格并不是许多特质简单的总和,而是各种特质有机的整合;它主次不分,只是罗列各种特质,有可能扩大人格概念的外延。整合式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

2、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例如,卡迈克尔(L.Carmichael)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柯迪(J.T.MacCurdy)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这种定义比总和式定义前进了一大步。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特征)看作是有组织的,并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1892)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是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是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

3、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之间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纯我),即对自我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的提出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例如,肯普夫(E.J.Kempf)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这种定义着眼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格的适应功能,是有意义的。但是,它把人格局限于适应(甚至局限于社会适应)是不全面的。人不仅能适应环境,并且能改造环境。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例如,舍恩(M.Schoen)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

4、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而这些习惯、倾向和情操是区别一群人中任何一个成员不同于其他成员的特征。人格具有独特性,但不等同于个体差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较为综合的界说可称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定义:人格(个性)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心理学研究人格(个性)的心理特性(能力、性格等)的实质和规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

5、义:“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即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性)的有机结合心理学百科全书(艾森克等人主编)中的定义:在定义方面,仍然很少有一致的看法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郑雪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合。后来人格研究中引进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论的观点,开始

6、把人格看成完整的构成物。人格具有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但是,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具有可塑性。人格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改变起重要作用。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3)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由于人格结构多样,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强调要研究人格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等许多因素的影

7、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人格具有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共同之处。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方面(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方面(差异性);既包含人类、民族、阶级和阶层共同的人格特征,也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4)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墨子则重视环境的作用,用染丝作为例子来说明人性因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研究表明,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给人格发展提供可能

8、性,社会因素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上述意义上的人格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也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而个性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包括智力:人格与个性同义时,只包括个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一个整体,人格结构中包含智力,如果去掉智力,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人格。(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一些书籍中把“智力”和“人格”分列为两章。在量表的分类上,人格量表主要测量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特质。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一般认为,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

9、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一、 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人性论性善论。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端即起点)与本能相似,是与生俱来的。性恶论。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

10、,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这与告子等人的观点相近,倾向于把人性看成中性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善恶混论。扬雄等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人格类型春秋战国时,孔子把人的性格分为“中行”、“狂者”和“狷者”三种。“狂者”进取,敢作敢为;“狷者”拘谨,什么事都不大肯干;“中行”介于二者之间,是“依中庸而行”的人,相当于中间型。孔子认为中行性格最好,既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他还把人的智力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这与我们把儿童分为“超常”、“中常”和“低常”相似。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间

11、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科学百科全书,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黄帝内经认为,气质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其中的灵枢通天篇通篇都是气质理论(卢长桂,1981)。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按木、火、土、金、水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再根据五行各属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将每种类型划分为一个主型和四个亚型,共25种。尚书中提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谦、刚而塞、强而义”。理想人格(1)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2)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3)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4)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

12、;(5)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6)诚信不欺的正直精神;(7)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8)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9)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10)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11)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12)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13)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14)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15)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态度;(16)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17)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18)特立独行的完善人格。人格评估三国时的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八观”:(1)观其夺救,以明间杂;(2)观其感变,以审常度;(3)观其志质,以知其名;(4)观其所由,以辨依似;(5)观其爱敬,以知通塞;(6)

13、观其情机,以辨恕惑;(7)观其所短,知其所长;(8)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实际上是观察一个人在某种条件下的行为表现,以评估其人格。刘劭指出:“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三国时的诸葛亮提出了知人的七种方法(将苑知人性):(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四种人格学说(1)“阴阳五行”气质类型个性说。内经中将人的气质划分并推演为25种。(2)“习与性成”个性说。这种学说认为个性

14、是在环境习染中逐渐形成的,例如孔子的“性近习远”说和荀子的“化性起伪”说。(3)性品德个性说。古人将人格品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4)“物情不齐”个性说。明代李贽指出:“夫天下至大也,万民至众也,物之不齐,又物之情也。”现代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P14)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人性论苏格拉底(Socrates)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他认为人的心灵先天就有,从本性上讲是善的,但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的,要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才能变成现实的善。柏拉图(Platon)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它是神创造的,不死的,并且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

15、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其中,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灵魂中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理性即智慧、理智,非理性即情感和欲望。理性应该控制非理性,这样人才具有德性。他将灵魂比作“蜡板”,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只是由于后天在蜡板上的刻印不同,才有了善、恶之分。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S.Freud)的人格结构模型 早期提出潜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两部人格结构模型,后来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结构模型。勒温(K.Lewin)强调动机作用,把物理学中的

16、场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心理学,倾向于在整个物理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类的行为。他用形式几何学的概念来解释人格组织,把人格结构描绘成一个直观的空间体系。见图(P16)人格的分层理论,霍夫曼(H.F.Hoffman)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1)欲求层,人格结构的最深层次,它起满足生命最一般、最原始、最简单需要的作用。(2)心灵层,具有明显的人格,能选择特定对象,在一定层度上控制欲望和冲动,只是情感的工具,也叫情感层。(3)精神层,是意识、意志、理性思维、自我控制的层次,起补偿低层缺陷的作用。罗特哈克(E.Rothacker)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人层和深部人格三个层次。(1)深部人格,位于人格底层,包含各种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