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6上数学书_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的答案 ❶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41页 设正方行的边长是A正方行的面积是A*A=10圆的半径是A圆的面积是3.14*A*A那么圆的面积=3.14*10=31.4 ❷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36页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则可提前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0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30%,恰巧也可以提前同样的的时间到达.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车速提高20%,那么提速前后的速度比=1:(1+20%)=1:1.2=5:6 时间比为6:5 也就是说原来的时间是1,提速后用的时间为5/6 提前1-5/6=1/6的原定时间 车速度提高30%,那么提速前后的时间比=1:(1+30%)=10:13 时间比=13:10 根据题意,两次提前的时间都是1/6原定的时间 所以第二次提速行驶100千米后原定用的时间=(1/6)/(1-10/13)=13/18 那么行驶100千米用的时间=1-13/18=5/18 所以甲乙距离=1001/(5/18)=360千米 如果以原速行驶100千米也提速30%, 那么就会比100千米多行:100x30%=30(千米) (1+20%):(1+30%)=12:13 全程:12x30=360(千米) 、货车从甲到乙需8时,客车从乙到甲需6时,货车先出发2时后客车出发在距中点30km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距离? 将全部路程看作单位1 货车速度=1/8 客车速度=1/6 那么货车2小时行驶1/82=1/4 两车相遇时一共行走1-1/4=3/4 货车和客车的速度比=时间的反比=6:8=3:4 相遇时货车行了全程3/4的3/43/(3+4)=9/28 货车一共行了1/4+9/28=4/7(已经超过中点) 所以甲乙距离=30/(4/7-1/2)=30/(1/14)=420千米 ❸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40页答案 解法1 解:设:宇宙飞船的速度是x千米/秒。
40/57x=8 40/57x40/57=840/57 x=57/5 解法2 840/57=57/5(千米/秒)4. 解:设这水桶重x千克 x-1/10x=9 (1-1/10)x=9 x=99/10 x=10 或 9(1-1/10)=10(kg)5. 15/163=15/161/5=3/16 12/258=12/251/8=3/50 84/5=84/5=10 21/407/8=21/408/7=3/5 162/17=1617/2=136 7/246/49=7/2417/2=343/144 18/350.62/3 4/915/165/6 =35/18 10/62/3 =5/126/5 =6/7 2/3 =1/2 =12/21=4/7 ( 2-0.6)7/15 35/64(1/8+3/4) =1.415/7 =35/647/8=3 =35/648/7 =5/8 ❹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❺ 人教版6年级上册数学书48答案 人教版6年级上册数学书48答案: 4.(1): 98:100 (2): 12:100 (3): 110:100 5. 是茄子. 6. 3:2 7: 这个两位数是版46 方框中答案是:权面积比是3:2 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书92页第5.6题 第五题(4350-2700)4350≈0.379=37.9% 第六题(1.25-1.2)1.2≈0.042=4.2% ❼ 新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的所有答案 练习十七 1.3.1440=125.6(cm)2. 1263.142 =126(3.142) =1266.28 ≈20(厘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1.573.142 3.140.25≈0.20(平方米) =0.52 答:____________ =0.25(米) 4.(1) 3.14(10-4) (2)162=8(dm) =3.14(100-16) 1682 =3.1484 =1282 =263.76(cm) =64(dm) 3.1482 =3.14642 =200.96(dm) 64+200.96=264.96(dm) 5.答: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圆的周长最短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❽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116~117页的答案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12—115页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对“假设法”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师:我们伟大祖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问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对中国古文明史的传播起很大的作用2、出示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探究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2、理解题意,学生先读题,再分析题意,并从题中找出两个数量关系式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1)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2)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3、尝试猜想法师:刚才大家说鸡和兔的头共有8个,咱们就来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几只,好吗?(学生猜)师: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师生算出脚的只数)4、尝试列表法(1)、师:其实大家刚才的猜想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猜的出示:列表法:鸡的只数876543210兔的只数012345678共有腿数161820222426283032师: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师:“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5、假设法(1)、观察第一列,问:8和0是什么意思?(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这样共有几只脚?(用箭头指向第六列)这样少算了多少只脚?把谁的脚少算了?每只兔少算了几只脚?有几只兔呢?也就是说少算了的脚的只数除以每只兔少算的2只就得到兔的只数,对吧?那又有几只鸡呢?师:你能把我们刚才说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列式,指名板演)引导学生检验。
板书: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8-5=3(只)……鸡 兔(26-82)(4-2)=5(只)鸡8-5=3(只)课件演示,加深理解2)、观察第九列,问:0和8又是什么意思呢?(假设笼子里全是兔)这样共有几只脚呢?这样多算了几只脚?把谁的脚多算了?每只鸡多算了几只脚?有几只鸡呢?是怎么求出来的呢?那又有几只兔呢?你能根据这种假设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指名板演)引导学生说出假设都是兔,84=32(条) 32-26=6(条)6(4-2)=3鸡8-3=5(只)兔 综合算式 鸡(84-26)(4-2)=3(只)兔:8-3=5(只)课件演示,加深理解3)师:你能给这两种方法取个名字吗?(假设法)6、尝试代数法师:你还可以用别的方法吗?(方程解法)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检验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2X+(8-X)*4=26师:谁来解释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意思?他用的是什么数量关系式生:鸡脚的只数+兔脚的只数=脚的总只数师:解释的真清楚听懂的同学再来解释一下师:明白了的同学请举手感谢这位同学带给我们一种思路简单,一听都能明白的方法师:刚才是设鸡为X只,现在设兔为X只,请大家列出方程不计算。
师:谁来说?生:4X+(8-X)*2=26师:有谁知道他的方程用的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师:解题思路的确简单这就是“列方程”法板书6、小结交流,归纳方法师:今天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一般都能适用?师小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很多,用猜测、列表法可以解决问题,但当数据较大时,过程就很繁琐了假设法和方程法就具有一般性,不管是数据较大时或数据较小时都可用到这两种方法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1、师:你能用假设法或者是方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