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8543330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陶亦亦 顾苏怡 陆春元(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04)摘要:高职院校应在借鉴建构主义、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类型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下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提出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建构以“双主导,三一体,四互通”为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G718 :A :1672-5727(2013)09-0024-03当今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机械工业是支撑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工业的基石。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

2、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推动着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现代机械设备的使用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都是机、电、光一体化技术的综合应用。因此,在机械工业生产第一线需要一大批适应不同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专业人才,加快培养现代制造业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对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专业方案、课程模式、教师队伍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表明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借鉴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建构主义、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类型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育观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亦有很多启发。情

4、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活动的情境化,中心问题是创建“实习场”,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真实应用的情境中,有助于学习者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整体结构上,纵横板块的结构类型是以下位板块为横向集成、以上位板块为纵向集成的形式,技能(下位板块)与技术(上位板块)相结合,上位板块是下位板块技能、知识、能力的深化,对形成课程体系框架具有指导意义。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再实践,其内涵正在不断丰富,把工学结合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思想的重要发展,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创新

5、的重要内容。高职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树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要转变基础论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解决技术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观念;二是要转变以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树立融知识与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培养观念;三是要转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树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观念。并应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素,建立一种与现代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建设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二)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特征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江苏省以科技支撑和引

6、领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极大地推动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新兴产业规模达2万亿元。20002010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 797.63亿元增长到近3万亿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近年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连续5年平均增幅在30%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知识应用成为经济不断增长的主动力,劳动者的智力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其人才特征是在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拥有运用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性技能。但目前

7、各高校培养的机电高技能人才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不具备较高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三)确定机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机电高技能人才是在制造领域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熟练掌握机械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等难题并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人才。我们在对制造行业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敬业精神,要求能安心本职工作,并能尽快适应业务岗位,能主动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具有知识和能力,随着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需要操作者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三

8、是具有操作技能,要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四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能处理生产一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除此以外,还要具备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管理能力,这些对其岗位迁移和职位提升都有较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制造业需要的机电高技能人才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其现代设备的操作技能水平应该很高,尤其是应该具有机械专业领域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对现代设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能力,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向复合化方向发展,具备较快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四)改革高技能人才机电专业建设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时,要对区

9、域产业、行业技术和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同时对本区域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经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人员与学校教学专家、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从而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培养目标,进而形成改革方案。我们确定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现代制造业加工设备操作、运用、调试、故障诊断和维护技能,能够对制造设备实现一定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如图1所示)。(五)重构校企“双主导”的课程结构体系我

10、们根据对高技能人才能力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按照建构主义、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类型思想以及当前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以“双主导”的概念构建课程体系结构。“双主导”是指校企双方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以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参与主体,确定合作式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实施课程评价的持续、动态的课程改进,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对机电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在剖析现代制造业加工设备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按制造业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四段一综合”的课程体系重构,以工作领域确定课程结构,按学习规律排序,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机械机构

11、与传动、机械机构驱动、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设备自动控制与调试四个关键技术能力的纵横板块,并以每个学期为一个关键技术能力学习训练阶段,最后进行设备综合运用的联机训练。在每个关键技术能力学习训练阶段中,要确定一门主线核心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要打破学科界限,主线核心课程有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找到具有工作情境的多个训练项目,并对每个项目明确各项任务的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分的知识按逻辑关系进行重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项目的显性序化与知识的隐性序化相融合,将知识点贯穿于整个项目任务的教学之中。主线核心课程的若干个训练项目是对照实物进行现场教学。学习训练阶段中

12、的其他课程作为支撑课程,按照主线核心课程所承担的功能和应培养的知识及能力点需要进行设置。每一课程的内容组成、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与主线核心课程相配套,对各个单元阶段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重构的“四段一综合”课程体系的主线核心课程分别是机械机构分析、机械设备驱动与应用、设备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制造设备控制系统分析与调试。(六)创设“三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三一体”是指营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学习与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训练体系,并以“教师工程师”的校企导学制形式实施

13、教学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强化素质、加强应用、尊重个性、注重职业实践与工作过程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组织形式上,依据项目任务量组成学生学习团队,每个团队69人,由校企双方的导学教师负责对每个学生学习团队项目任务的实施进行指导;在教学安排上,每一个学习周安排4天的课程教学和1天的团队项目任务实施,课程教学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互动式项目教学形式,就是教师以问、引、点、导的形式教,相对应的则是学生的疑、思、知、练,教与学的过程就是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

14、观察、理解、判断、感知、重构、再现”的认知过程,真实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考核强调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与自己竞争,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的昨天,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有所提高。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进步。过程性评价是依据课程能力目标,将整体课程的考核设计为专业知识能力考核、工作能力考核、纪律态度考核等评价体系,并制定出能力考核权重及配分、评分标准。“三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七)建设“四互通”的专业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配备上,重点进行专任教师的“四互通”建设,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互通任课、理论与实训教学互通任课

15、、校内教学与社会培训互通任课、校内专职与企业兼职互通任课,保证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教学团队成员必须熟悉所授课程在每个关键技术能力学习训练阶段中的位置,以便开展集体教学,向学生系统地阐明各门课程中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将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的能力要在“一专”方向的基础上突出“多能”。教学团队的组成应从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从教师的师德水准、学历层次、智能结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组建跨单位、跨部门、跨院系甚至跨区域的教学团队。对整个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而言,既要有专任教师,又要有兼职教师;既要有来自高校的,又要有来自企业的;既要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

16、,又要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表现为专兼结合的形式。通过学校专职和企业兼职的两支力量,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双向互动,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完成教学过程。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首先,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合适人才,实现了益在学生、利在企业、誉在学校的“三赢”局面,并促进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适应实际生产环境,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其次,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逼着动手到想要动手,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出的学生更具职业岗位适用性。再次,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超越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开展项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训练互动,促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