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8540647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摘要:近30多年来,长江水资源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了水环境监测、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水环境科研等专业体系,经过长期的流域管理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一认真总结这些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于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促进长江水资源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水环境保护:经验总结;长江流域;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图法分类号:TV213文献标志码:A1 长江水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1.1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初

2、步形成了水资源保护意识,并开展了一些早期工作,为后来长江水资源保护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此期间,针对三峡工程开展的有关调研工作为后来的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粒;所开展的水化学测验工作,积累了一些基础资料和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水质监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1)有关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研究。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在编制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组织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对三峡工程涉及的自然、社会环境进行了考察,就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水库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小气候变化、库岸稳定、地震、泥沙、水生生物、水库淹

3、没与移民、人群健康等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要点报告。1958年,为了解三峡建坝对人群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对三峡地区自然疫源和疟疾流行病学等进行了调查研究。1959 - 1960年,实地调查了坝区蚊虫和鼠类分布;初步探索了三峡库区的小气候变异规律;较系统地调查了三峡库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的组成及生物量。(2)常规水化学分析。为了掌握长江水化学特征和变化规律,长办早在1956年就开展了天然水化学成分的测验工作,到1959年,长江干支流已有90个水文控制站开展了水化学测验。同年,水利电力部指定长办编制了水化学分析规范(草案),并颁发试行,以利于

4、统一水化学分析方法与技术,加强可比性,1960年经修改后定名水化学成分测验。是年,长江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发展到179个(其中流域机构所属60个)。1.2蓬勃兴起与快速发展期1.2.1 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1976年1月,长办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水利电力部批文成立长江水源保护局。1978年8月,长江水源保护科研所(以下简称“科研所”)和长江水质监测中心站成立,9月,长江水源保护局上海监测站(现上海局)成立。1980年,长江水源保护局、长江水源保护科研所、长江水质监测中心站“三位一体”(即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组织机构体制形成。长江水资源保护专门机构的建立,标志着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正式开展。

5、这一时期,长江水环境监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为保护长江水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1.2.2 水环境监测实现跨越式发展1973年,长办根据水利电力部防止水源污染的指示,开始在部分测站增测酚、氰、汞、砷、铬等水质监测项目。1977年,流域水环境监测网开始筹建。到1992年,全流域监测站已从初期的156个增加到551个,监测断面近700个。监测站的水质监测与水文监测同步,常规水质监测项目达30多项,并建立了水质数据库。形成了以流域机构和地方有关部门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流域水质监测网,为掌握和了解长江水质状况,分析水质变化趋势积累了宝贵的资料。1992年起,流域监测中心根据三峡工程水质保护的需要,

6、开展了专项水质监测工作,并承担了三峡工程水质监测子系统的有关监测任务;三峡工程开工后,又对施工区的水、空气和噪声环境进行了监测。系统的水环境监测成果为三峡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1998年起,组织开展了35个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并定期发布省界水体水质状况简报。1999年,水保局编制完成水利部重点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旬报技术规定。流域内8个重点城市相继开展了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分别发布了旬报。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江水质监测已从单一的地表水水质监测,发展到土壤、底质、水生生物等方面的相关生态环境项目的监测。监测项目也从早期的5项毒性参数,发展到六大类99项参数。为配合水资源保护科

7、研,还开展了研究性监测,以及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工作。1.2.3 水资源保护规划稳步推进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有关水资源保护规划研究,并提出了长江武汉江段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报告。1985年起,为编制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水保局组织开展了长江干流基本情况调查,并在沿江有关省市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进行了重点专题的研究,完成了长江干流污染负荷调查报告、长江干流水质现状及评价等专题报告。1986年,完成了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其内容纳入经国务院审查通过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中。1.2.4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开拓进取国际上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始于20世

8、纪60年代末。我国水工程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评价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迅速。1978年3月水保局受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委托,召开了长江水源保护科研规划会议,将“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研究”列为重点课题之一,并组织专门力量,与国内4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了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评价工作。1980年,水保局在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峡建坝的生态问题(正常蓄水位200 m方案)。随后,在继续进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研究与评价的同时,还进行了乌江彭水水利枢纽的环境影响初步评价。这些工作为推进我国的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科研所是国

9、内最早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也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14个单位之一。在这一时期,科研所先后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乌江彭水和构皮滩工程、嘉陵江亭子口工程、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等20多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全部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开展了长江、乌江、嘉陵江、清江等流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部分在建和拟建工程进行了施工区、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规划和设计等,此外,还负责主持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太湖流域防洪项目、湖南、湖北两省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1.2.5 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

10、工作的快速开展得益于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发展。科研所根据长江的特点,进行了水中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水、底栖水生生物与底质污染关系的研究;污染物吸附与解吸规律研究以及大江大河中水质采样技术的研究等;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库区移民、水库下泄水温预测、水库水质预测以及人群健康研究等,完成了环境水利学、环境用水、水污染预测与对策、生态环境影响、水环境容量、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监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00多项。科研工作为长江水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在长江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中得到了发展。2 步人法制化轨道新时期新水法的颁行为水资源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

11、律保障。2003年机构改革之后,水保局结合已经明确的职责,在流域水行政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近10 a来水环境监测、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保护科研也得到了新的发展。2.1 水行政管理能力逐步增强(1) 2002年新水法颁行之后,水保局依法行政,在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应对突发重大水污染事件、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组织完成了流域内入河排污口登记工作,建立了入河排污口管理信息库;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办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事项近20个;加强了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完成了三峡水库纳污能力核算工作,提出了排污总量限制意见;对流域内20

12、0多个重点水域的水功能区水质进行了监控;启动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整治工作;对管辖范围内的企业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了查处;对四川沱江污染事故、汉江“水华”和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水华”等进行了及时监控和调查,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2)这一时期,水保局还将组织完成的长江片水功能区划主要内容纳入了中国水功能区划报告,由水利部颁布试行;流域内19个省(市、区)水功能区划经当地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2002年6月,水保局又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近期水资源保护的若干意见,经水利部审查后上报国务院。(3)组织开展了流域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旬报工作和三峡、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重点区的监督性监测和专项调查工作,以及

13、长江干流主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水质状况的调查监测与研究。(4) 2002年1月起,按月发布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定期发布省界水体水质简报、长江流域水资源质量年报等水资源保护信息,为流域内政府部门、公众了解长江水资源保护状况,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提供了条件。2.2水环境监测日臻完善20多年来,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范围不断拓宽,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已发展成为由流域机构与长江流域(含西南诸河)19个省(市、区)近3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监测站网,监测站点已发展到1300多个(含西南诸河),基本覆盖了全流域地表水体。累计水质监测数据已超过1700万个

14、。目前,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重点已向省界水体、水功能区、供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监督性巡测等方面的水质监测发展。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监测项目从20世纪90年,弋末的99项增加到175项。省界监测断面也由最初的35个增加到78个。同时,监测网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增强了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2003年以来,流域监测中心进一步加强了重点水域的水环境监测工作,先后开展了三峡水库135、156、175 m蓄水期水环境监测工作,掌握了蓄水前后水质、底质、水生生物及库区支流的富营养化基本状况。针对蓄水后三峡库区部分支流水华频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开展了库区水华应急监测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

15、了重要的依据。在丹江口库区也开展了系统的水环境监测工作,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2.3水资源保护规划、科研取得丰硕的成果2004年提出了怒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步意见,成果经水利部部长专题办公会议审查通过。2007年,编制完成了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提出“保护要纳入综合规划目标;环境影响评价要考虑战略问题;规划内容要向生态保护拓展”的新思路。近几年来,先后完成了长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长江流域(片)水质监测工作“十一五”规划等近20项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规划工作。特别是

16、长江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已按要求完成主要规划工作,并首次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需水专题研究规划报告。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等有关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也已取得重要进展。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偶合机理研究、河流“水华”综合控制技术引进及在汉江中下游的开发应用研究、城市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受污染城市水体生态修复与工程示范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863”、“973”、“948”项目。还承担完成了水环境安全保障重点对策研究等多项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水利部发展规划项目以及流域“十五”、“十一五”规划等国家各类科技创新任务和课题。引进美国的BST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