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上传人:Lesl****ang 文档编号:188433740 上传时间:2021-07-3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语文试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常德市一中备课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网民通过微博、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关注政府决策、跟踪名人举动,显示了网络舆论的力量, 也使公权部门和名人感到无处不在的约束和监督。但是也要看到,网络也是谣言、谎言、辱骂等不 良话语和负面情绪蔓延的地方。 网民在讨论社会热点时,往往会过度解释、宣泄情绪,这无益于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理性平和心 境的构建。网络传播者动辄刻意追求集中火力的哄骂效应。一些社会现象在获得真相之前便迅即在 网络上引起一片讨伐之声,落井之石铺天盖地。在炮轰与起哄之后,还原话语真

2、相和语境真实的努 力已经变得脆弱无力。事情缘何发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进展的,矛盾是如何升级的;这话是谁说的,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么说的,是怎样传播和扭曲的,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实质上关系到批 判的意义和价值。媒体和网络的兴师问罪,放大了负面效应,激化了矛盾冲突。 网络媒体对各种怪现象、各种雷人事件有一种潜在的需求。苍蝇总是要叮有缝的蛋。即使稀松 平常的事件,媒体也会想办法用哗众取宠的雷人标题吸引眼球。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些急 于出名(包括出恶名)的人瞅准了这一点,故意制造雷人话语,以此来吸引公众注意力。对惊人之 语的过度消费是当下媒体和网络之病,也是舆论让乌合之众为之疯狂的圈套和陷阱

3、。事实上,一些 雷人话语确实出自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之口,但也确实有一些雷人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绪背景, 也有一些雷人话语则是网络推手空穴来风凭空炮制的。我们如果整日周旋在这些雷人话语之中,势 必会影响思想的深刻和社会的宽容,也会白白消耗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资源和情感资源。 有人认为,虽然一些网络事件是人为推动的,但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却是真实的,譬如对腐败愤 怒、对教育现状不满、对贫富差距拉大担忧等等。问题是,真实的社会问题要想得到真正解决,必 须建立在全面的调查、确凿的数字、具体的解决方案之中,决不会在商业目的的掺杂下亦真亦假的 话语事件中得到解决。由若干无名的网民所表达的“民愤”,其建设性毕竟是

4、有限的。我们无法要求 跟贴者也像鲁迅先生那样有戳破“瞒和骗”的勇气和担当,但是,我们有必要从趋之若骛的话语游 戏中脱身。 网络上的围观与起哄,并不必然代表社会正义。网络占领了当下的生活,也解放了人们的欲望 和才华,使各种怀才不遇的人们都有了发泄排遣的渠道。但是,网络有时也淹没了经典、稀释了真 诚、放大了谣言、降低了智力、瓦解了记忆、消解了原创。网络不仅令人在阅读上浅尝辄止,而且 也使得思考和表达变得飘忽不定。互联网不仅有黑客病毒侵袭的危险,而且也有遭受心灵病毒侵袭 的危险。人们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互联网上,叫骂、调情、偷窥、起哄 互联网时代的人心和风气不仅仅是虚拟空间的事情,也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秩序

5、与道德文化健康。 无论是政治与法治进步,还是教育与文化的发展都是靠一点点努力实现的。因此,对于每一点点改 变和进步,都要抱着“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正确看待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其不断发展完善的空 间。一些网络发言者拒绝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更不愿意耐心考察客观条件和语境。他们悬置 了一个翘起脚也够不着的价值标准,以此来衍生出一系列的时评和议论。他们的话语姿态是高高在 2 上的,不合现实,也不接地气。 (节选自丁国强网络时代的理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常常淹没了经典,消解了原创,而导致人们在阅读上浅尝辄止。 B.网民未必能戳破网络媒体的“瞒与骗”

6、,但都必须有冲破谎言的勇气和担当。 C.真实的问题解决必须依靠正当的解决途径,而不能依靠网络舆论的监督。 D.跟帖者应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不要以先见的弊端判断来扭曲现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论证充满理性,注重辩证说理,既肯定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又指出网络舆论非理性的 一面。 B.文章第二、三段论述了形成网络围观与起哄的两大因素:网民情绪宣泄需求和网络媒体潜在 需求。 C.文章指出网络事件所体现的社会心理是真实的,目的在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网络事件,使论 证更全面。 D.文章论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倡导深入分析现实问题,考察客观条件和语境,理解每

7、一点 进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民的炮轰与起哄使一些关系到批判的意义和价值的细枝末节的问题被人忽视,从而激化了 矛盾冲突。 B.面对雷人话语,需要区分不同目的、不同语境来看待,以免被误导,以致影响思想的深刻和 社会的宽容。 C.网络的负面效应需引起警惕,不仅要关注网络带来的浅阅读、黑客袭击,也要关注遭受心灵 病毒侵袭。 D.网络围观与起哄影响到了虚拟空间人心和风气,而这人心和风气也将影响到社会秩序与道德 文化健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桃源一中郭福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 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

8、。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 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 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 上备受追捧,收获735 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 ,无数外国粉丝 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 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 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

9、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 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 3 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 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 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 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 与

10、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 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 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 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 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 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

11、”的视频下,很多外 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 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9 年 12 月 11 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 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 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

12、作品可 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 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 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 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 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 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

13、、 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 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 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 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 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 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14、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 年 12 月 10 日) 材料三: 4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 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 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 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 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 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

15、们,需要在这 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 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 面展示给了外国人, “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 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 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 年,享誉世界 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

16、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 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 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 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 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 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 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 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 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 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 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摘编自新媒网2019 年 12 月 07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