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88011549 上传时间:2021-07-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感受蜡染中的美学 贵阳市第十五中学周霁 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处都表现出人类追求美的天性,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比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染织工艺就是一个例子。 我国的染织工艺历史悠久,从两万年前山顶洞人懂得缝制衣服起,先民们就一直在探索着扮靓生活。七千年前的仰韶人已经开始纺织麻布并且懂得染色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不但会织会染,还能绘出图案来。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还出现了以染织为生的人群,比如“缋工”和“筐人”就是专门为服装或旗帜绘画或染色的人。专业人群的出现促使民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印染方式。蜡染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初始

2、于秦、成熟于东汉、发展于西晋、兴盛于唐,两千多年来一直与夹缬、绞缬、碱印、拓印等民间印染方式并存着,以其粗犷、自然、古拙、质朴的风格在印染 产品中一支独秀,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蜡染在我国分布很广,贵州属于蜡染工艺比较成熟的地区,丹寨、黄平、安顺、织金、六枝等地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对于贵州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蜡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选择了“蜡染”作为美术课的授课内容之一。 在周朝的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提出了朴素的工艺美学原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时间、环境、材料、技术都是影响工艺品产生的重要因素。既然蜡染是一种工艺,自然要从这些方面来

3、进行筹备。 我在设计这一课题时,从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是充分考虑到尽量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是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有较强的亲和才更容易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三是通过课题的进行,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现行的人教版初级中学美术课本里,蜡染没有像陶艺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也没有像剪纸、藏书票、立体构成、视觉传达等比较详细地在课程中安排出来,只在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单元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中作为配角出现过一次,目的是为了讲解民间美术在商品包装设计方面的作用。如此看来,要完成感受蜡染中的美学这一课题还需要师生共同收集大量课本以外的资料。 为使课题能顺利进行,我简单

4、地作了一个时间安排。第一阶段两周,进行理论知识与制作工具及示范作品的筹备。第二阶段九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蜡染相关的内容,通过制作演示、作品欣赏、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创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以达到本次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第三阶段一周,整理学生作品,举办习作展览,作出合理评价,总结实验心得。放下现在工业化机器生产的蜡染不谈,按照民间的制作方式,首先应该准备工具和耗材,工具有绘画用的蜡刀,盛蜡用的金属碗以及融蜡、煮蜡、清洗所用的一系列物品,耗材包括白布、蜂蜡、染料、固色剂、清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使用了部分代用品,如毛笔代替蜡刀、食盐代替固色

5、剂,并使用酒精灯融蜡、电炉煮蜡。教具准备齐全 便可以开始教学了。 学习蜡染的制作,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民间制作方式通常是这样的:布匹最好采用白色土布,有时也使用机织白布、绵绸或麻布等天然纤维织物。防染剂采用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或用石灰加胶汁调浆。染料多用蓝靛,至于彩色染料,我国在汉代就有了着色的配方:茜草染深红、硫化汞染朱红、硫化铅染灰色、靛蓝染深蓝、栀子染黄色、碳素染黑色、蓝和棕色套染藏青。到西晋时,已可染出有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艺人们使用铜制的蜡刀作为绘制工具,这种蜡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夹在木柄或竹柄上缚紧,刀口微开,中间略空,易于蘸蓄蜂蜡,铜片有一定的

6、保温能力,能将蜡的温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65左右。根据图案的要求和线条的粗细,画者配备有不同规格的蜡刀,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某些地区也使用一些特殊的绘制工具,如镇宁的布依族人就有一种特别的“笔”,将一根根铜线依图案需要排列,插在三角锥状的木块上,手持木块让铜线顶端蘸上蜡液直接点在布上,如同盖印章一般,点出排列整齐的纹样,这就是拓印与蜡染的结合。广西瑶族人则是用两块镂有细花的木板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待蜡凝固后打开模板取出布匹,即“绘制”完毕,这又是夹缬和蜡染的综合运用。“蜡花”绘制好后,下一个步骤就是浸染了。在浸染之前,还须用手将“蜡花”搓一搓,由于蜂蜡是一种附着力强又

7、容易龟裂的蜡,这时某些“蜡封”就会受损而产生天然的裂纹,而蜂蜡却不会从布上脱落。把画好的布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需浸泡 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于第一次浸泡后,再在浅蓝色上点绘图案,再次浸染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但凡“蜡封”裂开的地方,染后会呈现网般的细纹,千变万化、绝无雷同,这便是蜡染的“冰纹”了。“冰纹”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做出来,特意制作的“冰纹”更能使蜡染图案层次丰富、舒展别致。因为蓝靛属于还原性染料,布匹泡过染液后还需要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才能使染料分子充分氧化,以达到最好的着色效果,所以布匹须凉

8、干后再进行固色。当布匹在固色剂中浸泡10分钟后便可以脱蜡了。把布匹放在沸水中煮至化蜡,取出,放入清水中清洗,除去多余的染液与杂质,再次凉干即成。 为了避开一些过于复杂的程序,以便于学生操作,我在辅导学生具体制作时,作了简化的安排:先将已画好的图案用复写纸复制到白布上。取少许蜂蜡置于金属碗中,用酒精灯加热融化为液体,再将盛蜡的碗放入热水中以保持其液态。将白布展平,铺在画板上,用毛笔蘸蜡液在布上描绘,由于毛笔不像铜制的蜡刀那样能够保温,所以要特别注意控制蜂蜡的温度,蜡温高于70时作画,蜡汁会立即渗浸四周,造成线条化开,使花纹模糊不清,蜡温渐冷后又不易流动,造成线条断续不齐,而蜂蜡一旦蘸出碗中,从7

9、0降到20很快的,个中技巧就需要从实践中去慢慢体会了。学生们在布上描绘时还要边画边提一提布,以免蜂蜡将布黏在画板上。待布上的蜂蜡完全凝固时,用手轻轻揉捏布匹,使蜡产生自然裂纹。“蜡花”准备好后开始调配染液,在染料中配入少量食盐和明矾,溶化到热水中,待冷却后,放入布匹进行冷染,一般视情况浸泡一小时至六天。染色后取出凉干,放在沸水中煮至化蜡,将布放入清水中反复清洗,除去杂质然后再次 凉干。这样,一幅蜡染习作就完成了。 蜡染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有着韵味无穷的“冰纹”。冰纹是蜂蜡裂开后,染料在布上留下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像蛛网,变化万千、妙不可言,人工难以描摹。相同图案的“蜡花”在浸染之后,冰

10、纹也决不会相间,因此每一幅蜡染都是独一无一的。 学会较为完整的制作方式,只能说学会了蜡染的一部分,因为图案的创作才是蜡染的灵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个性是美最根本的特征。”所以我感到给学生们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创作十分重要。作为初中学生,他们对世界的体验是很有限的,但并不等于他们心中没有可以用来抒发的东西。 蜡染是一种染织工艺,而染织纹样的设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装饰纹样总是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或时代特征。如:图腾形象能令人联想到氏族部落淳朴,饕餮纹能令人联想到商代威严的青铜质感,而四神纹令人联想到汉代凝重的画像砖古风,莲花表述着六朝的清淡,牡丹晖映出唐朝的富丽,松竹梅兰则体

11、现出明清时代典雅的文人气质。广西、湖南等地的蜡染图案与贵州不尽相同,而贵州各市、县、州的蜡染图案又各有千秋,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和体会的。 我先让学生们临摹现成的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创作思路和制作技巧,一两次习作之后便有人要求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同学们喜爱的小宠物、卡通人、建筑物、花鸟鱼虫、甚至他们并不擅长的“仕女”等渐渐出现在课堂作业中。当然,这比起完全没有铺垫的空想创作就要稍微成熟一些,作品中体现出每一位同学在前期学习中的积累和在观察生活时得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重,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利用蜡染制

12、作演示、作品观摩、网络检索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蜡染作品的机会。在实践中采取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试验,然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制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创作过程中拓展思路、展开想象,以达到培养其 综合思维的目的。 教学结束后,师生一起整理全部作品,并布置了展览,为半年来的学习作了一个总结,也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蜡染中的美学。 荀子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工艺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有所用途才有意义。蜡染可以

13、制成壁挂、装饰画、服装、家居装饰、日常用品等物,是一门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也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选题。多少年来,蜡染在贵州各民族中代代相传,曾经作为生活中的常用物品,顺应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长期存在着,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越做越精湛、染料越用越考究、色彩越绘越丰富,产品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虽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机器印花的价格较低的仿蜡染产品,但效果毕竟略有逊色,与真正意义上的蜡染无论如何是难以比拟的。如今的蜡染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去学习、去探究,才能使 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第 8 页 共 8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