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88009453 上传时间:2021-07-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村域景观绿地规划建设的建议 关于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2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 一、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其扎实的根基,

2、就政策而言,它源于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就时间而言,它是“百千”工程的新阶段。 第一阶段。2021-2021年,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针对整治村,主要治理“脏、乱、差、散”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而针对示范村,则主要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目标。 第二阶段。2021-2021年,在原来基础上,提出了“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一村五项目”的目标要求。每村至少建设3.5米宽、1.5公里村内主干道;每1015户配臵一个垃圾箱;80%以上的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每个村1个以上公厕;普遍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覆盖率15

3、%以上。 第三阶段。2021年至今,在完成“百千”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五美”为建设标准,到2021年全市建成193个中心村、250个精品村、21个风情小镇、28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14个精品区块、100个历史文化村和1000个单体古建筑修复。2021年,在与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交谈时,要求杭州市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要先行。杭州市认真贯彻习总书记指示,部署美丽杭州建设工作,开始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二、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是大的

4、,推进是快的,成效是好的。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美丽乡村特色不够鲜明 在“美丽乡村”大力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村庄尚未摸清家底就编制整体规划,对人口转移趋势把握不准,没有形成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详细规划方案。同时,因地制宜不足,“一刀切”现象比较严重。设计单位对各村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传统文化等情况的掌握不深不透,导致规划编制内容重复、形式单 一、特色不足。此外,一些村庄按城市模式设计,搞大拆大建,乡土味道、乡风乡貌留存不足,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加之只注重房屋建设,忽视环境、卫生、文化等现代文明元素,

5、未能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这些都让原本古乡古韵的乡村被建设大潮冲刷的一般无二,失去了自身特色。 (二)美丽乡村建设合力尚未形成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

6、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美丽乡村富民产业尚不清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业。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就不能在家门口致富增收,就不可避免地大批外出务工,美丽乡村建到最后还是一个空心村。目前,在发展富民产业的道路上,大部分村庄存在以下问题: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生态经济结合点不多,难以大规模发展既保护环境又致富增收的绿色产业;集体经济薄弱,造成公共投入后劲不足。我们在调研

7、中发现,大部分美丽乡村都以乡村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难以打造成精品特色旅游的乡村将缺乏发展动力。 (四)美丽乡村文明乡风尚不浓厚 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部分乡村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仍然存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仍较匮乏。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是因为往往重视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环境卫生改善,缺乏有力的宣传教育引导;二是因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文体活动非常匮乏,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三是因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不够,青壮年劳力缺乏创业致富技能,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出现人才、人力不足的困境。 (五)美丽

8、乡村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美丽乡村建成后,存在管理跟不上,垃圾无人清运,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无人维护等问题。许多公共设施建设时投入不少、标准不低,建成后却很少派上用场,闲臵浪费损坏严重。同时,由于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承担公共设施的养护投入,往往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成果前功尽弃,这既影响了建设成果的巩固,也失去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三、深化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打造独具风格的特色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发审

9、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只有结合乡村特色发展起来的“美丽乡村”,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三)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投资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要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决定性作

10、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同时,制定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激发青年人回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激情。 (四)建立美丽乡村长效运维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的要求,把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要组建队伍,逐步试行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切实提高长效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要保障资金,采取环卫保洁费个人缴纳、长效管理资金村筹资、乡补助、县奖励等方式筹措经费。还要强化监管,制定出台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考评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容颜不老”。 第 7 页 共 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