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为武汉立传 用镜头为武汉立传的念头起于一次雨中漫步那时作为一名新入职的电视编导,在给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打工”一年多之后,心里急切想找到新的方向《夕阳红》栏目许多节目取材于武汉,我得以经常出没于武汉三镇的老街深巷和郊县乡村的田间地头,对武汉的辉煌历史渐渐有了些零星了解那是夏天的某个日子,我和湖北大学聂运伟教授约好一起走走“老汉口”初夏的汉口不冷不热,风物宜人记得我们的漫步是从江汉路开始的,一排排欧式老建筑、一条条中西合璧的里份巷子切入我们的视野,走着走着就像走进了老汉口的历史深处武汉的夏天风云多变,忽然骤雨倾盆,雨中的老街道愈发透出历史感,反倒别有一番况味,让你感觉有无尽的沧桑和故事就藏在你眼前的这些街头巷尾、青石红瓦之间驻足凝视,目之所触似乎都在告诉你: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这里,两江交汇,因水而兴从盘龙城开始,历三国烽火,经唐宋繁盛,至汉口开埠、张之洞督鄂、民国风云际会,有太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讲述,我想我的镜头应该聚焦于此,系统地说说武汉的故事此后,便陆续有了《话说武汉》《武汉百年》《武汉三千五百年》等大型系列片的诞生,断断续续历时八年之久《话说武汉》:为大武汉说点什么说起北京,你会想到天子脚下的文采风流;说起上海,你会想到商业都会的繁华;说起深圳,你会想到工业时代的文明神话;说起武汉,你会想到些什么?九头鸟,太粗野;热干面,不正宗了;老鸡汤,变味啦;汉正街,多水货……老听见人们这样叹息。
难道这就是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我们的生息之地?当然不是那次雨中漫步之后,拍一部百集系列片《话说武汉》的构思渐渐清晰起来,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出没于武汉方志馆、图书馆,踏破了“汉味”专家的门槛,或者徜徉于通衢大道,流盼于老街深巷所有的寻寻觅觅,都在印证着我们的一个感觉:我们应该扛起摄像机,为武汉说点什么当这个感觉传递到有关领导专家那里,经过几番碰撞,经过几方切磋,感觉迅速升华为一种理性:让我们来话说武汉!在专家论证会上,皮明庥、何祚欢、严昌洪、徐明庭等知名专家纷纷发言,高度肯定选题的意义;80高龄的龚啸岚先生说到激动处,竟用拐杖敲击地板,语气铿锵有力:“武汉是该说话了!”这是老武汉们共同的心声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的自豪,有豆皮面窝热干面名扬四海的骄傲,有“人到武昌心自大,货到汉口自然活”的优越感,就连夏夜满街满巷的竹床阵都让他们留恋不已而且,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武汉还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那时天下英雄毕聚于此,演述过多少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那些曾经舒卷天下风云,举足轻重的所在,仍旧坚实地存留在我们的城市里,在日益繁华,日益长高的楼宇森林中依旧透发着它们特有的沧桑气息。
红楼、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国民政府大楼、“八七”会址……每当我们匆忙地穿梭于街市偶一瞥见这些地方的时候,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便悄然袭来,然后便有一种使命感迫使我们不敢片刻懈怠,不敢随心所欲苟活于这座伟大的城市著名作家姚雪垠在一首诗中说他“虚负金黄小米饭,愧居碧绿大城池”,平庸如我们岂不暗自汗颜!我们挽起袖子,涉江渡汉,浪迹于三镇街头,不舍昼夜,不避寒暑,追逐往事萍踪和生活浪花作为主持人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推掉了无数次演出活动,跟我们在一起,总在我们还来不及感到疲乏烦躁的时候,以他特有的幽默和风趣让我们开心地笑个不停,诸如“火车睡着跑都这么快,要是站起来跑那还得了”之类我们的摄像师杨德萱先生,在一个拍片周期中“衣带渐宽”,掉了10斤肉我们心疼,他却十分得意于这种特殊而有效的减肥方式如此这般,虽苦虽累又何足道哉?力量的源泉全在于一个共同的信念:让我们为武汉说点什么!从3500年前商代先民在武汉建立盘龙城以降,顺流而下至孙权来此开辟夏口城,又至汉水改道而产生汉口镇,再到改革开放后沌口汽车城的崛起,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四城雄踞,该有多少光荣梦想等着我们慢慢道来根据题材的不同,《话说武汉》大体分为三大部分:《名城沧桑》《物华天宝》《汉上风情》。
这三个部分包括100个选题放鹰台、盘龙城、卓刀泉、楚王府、红楼、江汉关、起义门这类选题放在《名城沧桑》里,旨在追溯悠久历史;东湖、黄鹤楼、古琴台、晴川阁、汉阳树、归元寺、木兰山、龟蛇锁大江这类题材归入《物华天宝》部分,意在展示人文景观;老字号、茶社、热干面、汉口的里份、武汉名人路、汉阳庙会、汉剧、楚剧、武汉渡江节、武汉杂技节、旧街花朝节这类选题则列入《汉上风情》部分,重在介绍风土人情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本片要拍成一部武汉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彼时,武汉正在全市深入开展“知武汉、爱武汉、建武汉”活动《武汉百年》:给新世纪献礼每逢世纪之交的临界点,总会让人类频频回首又不断放目远眺,好像所有的悲情与壮怀、怅惘和期许都会在这一刻定格、凝结,然后升华成一种新的希望那是1999年7月的一天,台里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武汉百年》的摄制任务交给我,让我们为近代以来的武汉百年史作一个总结,拍成系列电视片,以襄人类共举的世纪之庆我几乎怀着一种世纪情怀迅速投入了工作状态从此,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成了我寤寐思服、朝夕挂怀的对象百年,这是怎样一个令人感伤又让人感奋的概念啊!所谓“生年不满百”,它冷酷、苍茫而又易逝;然而,就在这苍茫易逝的时间段落里,我们所居处的城市武汉却在轰轰烈烈地拔节成长,就像一棵生机勃发的参天大树,又像一位活力四射的翩翩少年。
几乎一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被深深打动了我们怀着诚敬之心,日夕环绕在城市早已亭亭如盖的绿荫之下,细察城市的年轮,寻觅她成长的履痕那么,我们的笔触将起于何年,是整整一百年前,或是稍前和稍晚?这是一个颇有意味而又耐人寻思的问题起先,我们考虑过将武昌起义作为叙述的起点,可是这样一来,没有早先湖广总督张之洞种豆得瓜般训练新军的那段特殊历史背景,武汉作为的首义之区就得不到完整而准确的表述理所当然地我们又考虑将叙述起点定为张之洞督鄂,这样时间上倒是大体吻合百年的跨度,但是武汉城市发展的转型过程仍然得不到完整的表现武汉这座城市,有它特殊的发展段落当我们把叙述起点往前推至汉口开埠的时候,问题就变得明朗而清晰起来1861年,这是让武汉人伤心的年份这一年英国侵略者用炮舰轰开了武汉的城门,大批物质财富流向了侵略者的海盗船;然而在西方侵略者给武汉带来屈辱与剥削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文明,譬如租界内的一批欧式建筑、汽车、远洋轮船和洋行银行等,客观上造成了武汉的开放格局和城市功能的转型,武汉的近代化进程由此拉开序幕由于西方的刺激,张之洞洋务救国的思想才有了诞生的基础,武汉恰好有幸成为张之洞洋务新政的试验特区回首武汉历史的这一百四十年历程,历史的两端都坐落在一个开放的格局上,那一端是屈辱的被迫开放,这一端是武汉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改革开放,一个是民族孱弱的表现,一个是民族走向强盛的标志,这正是中国历史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的一个生动形象的缩影。
将这样两个“点”置于全片的一首一尾,前后呼应,对比鲜明,使我们平添一股历史自豪感因此,选择这一叙述起点本身也就决定了《武汉百年》必须具备深邃的历史眼光,具有透视客观复杂的历史过程的深长意味当然,“百年”只是人为划分的时段,而未必是历史演进的准确段落历史的段落有时更长,有时稍短,只要八九不离十,均可以“百年”视之,就像“诗三百”未必就是恰恰三百首诗一样我们的《武汉百年》,叙说的就是这样的“百年”史,实际跨度为一百四十年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百四十年?它在武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我们还得把话题暂时说远一点,去追溯一下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家史”仿佛是为了印证柳青的那句名言:“人生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一个城市的历史其实也是如此据考证,武汉生长的第一步是在距今3500前的商代中期迈开的一支先民在古老的长江之滨府河之畔,也就是今天黄陂叶店那个地方垒石夯土,建起了盘龙城,他们烧陶炼铜,转草运粮,盘龙城可谓盛极一时!从此,万里长江流域有了第一座初具城市意义的古城池不过继盘龙城之后武汉一直湮没无闻,后继无城,这一情况达千年之久!没于洪水,还是毁于战乱?这是一个待解之谜如果说盘龙城时代是武汉的开创时期,那么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就该算作武汉的重建时期了。
那时,天下纷争,英雄并起,军事集团由于某种战略原因,在今汉阳和武昌的位置上陆续建起了卻月城和夏口城,武汉开始有了夹江而立之势这是武汉建城历史的一次大跨越从此武汉就得以稳定地发展,直到唐宋时期成为市井繁盛、商贾云集的码头城市因此这一步对武汉古城的发展具有重建和再造的意义第三步该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了这时候一场毁灭性的大水灾却带来一次凤凰涅槃般的再生,天下名镇汉口由此诞生从此武汉结束“双城并峙”的历史,进入“三镇鼎立”的新阶段,成为华中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第四步就是汉口开埠以来的这一百多年了这一时期,武汉步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裂变式地发展壮大,成为功能齐备、通江达海、享誉国际的大都市如果说前三个时期,武汉从一城到双城再到三镇,其发展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量的积累,那么,这最后一个时期则表现为一种质的飞跃在这一百余年里,武汉经历了汉口开埠和张之洞洋务新政带来的城市近代化运动,使近代武汉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欧美的国际性城市;武昌首义、国民政府建立、二七罢工、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使武汉屡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又以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而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教育中心城市。
我们《武汉百年》的工作就是要全景式地展现这一百余年间武汉历史的质的飞跃过程,冷静而理性地揭示其发展脉络和演进轨迹所幸这一时期还比较适合通过电视进行表现,因为清末时影像技术已经诞生并日益成熟,影像技术由外国人带进武汉,并留下许多珍贵照片和录像资料,让我们得以一睹历史的真实面貌当清末以来的1000多幅老照片和累计数十分钟的历史胶片终于摆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几乎兴奋得流下了泪水说实话,搜集这些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寻觅历史的踪影,又从历史回到现实印证武汉的百年沧桑,真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有一段时间,我们简直就像书虫一样,整天泡在各种资料室里,在散发着霉味的故纸堆中摸爬滚打,试图梳理城市演进的轨迹;有一段时间,我们又像街头流浪者似的,扛着笨重的摄像器材在街头巷尾寻寻觅觅,尽可能捕捉历史的每一个踪迹;有些时候,我们仿佛变成纵横家,四处游说,或是走访于江南江北的专家学者和各种见证者之间;又有时候,我们宛如闺中少女,把自己软禁在一个叫作剪辑房的小笼子里,与那更小的屏幕“眉来眼去”“相亲相惬”就这样,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晃竟是一年多光景!我们用这一年多的时间,丈量了武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然后,把我们所有的激情、感悟和思索连同历史的碎片一起放到剪辑台上去碰撞、融合、聚变,最后凝结为十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武汉百年》。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王兆国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文元欣然为本片题写了片名本片在国家广电总局当年的影视评比中,荣获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二等奖此时,20世纪已如一位历史故人依依谢幕目送旧世纪最后一抹落霞,心中不觉涌起无限留恋、盘桓和新的憧憬《武汉三千五百年》:向老武汉致敬百年一瞬风云激荡的20世纪刚刚过去,武汉的历史意识愈发强烈国家文物局宣布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武汉盘龙城考古名列其中一场高规格的武汉建城3500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距今3500年的盘龙古城被确定为武汉的“城市之根”在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数十年的艰辛劳作下,武汉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终于显露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时,电视人该整理衣冠拿起装备上场了,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