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205017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性 一 动物题材影片史与现状1.动物题材影片的发展史谈及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拍摄的运动中的马(Horse in Motion)。这部影片被认为是第一部通过运动视频形式记录的动物影像。19世纪末期,德国电影制作人也拍摄了几部动物题材的影片,在养鸡场上(On the Chicken Farm)、柏林动物园的幼狮(Young Lions at the Zoo in Berlin)、猴子与驯兽师(Tame Monkeys with their Trainer)以及被驯服的印度象(Trained Indian Elepha

2、nt)等。可以发现,初期的以动物为题材的影片,受到创作技术的桎梏,虽涉及野生动物,但是并没有在野外进行广泛摄制,大多限制在动物园里。这是因为,技术对于某种影片题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动物题材因为动物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更具有拍摄难度。因此,动物题材纪录片在此后的发展中深受拍摄技术与创作条件的影响,也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与革新。尽管在最初的起步阶段,技术与理念还不够完善,但是并没有降低创作者以动物为题材影片的探索热情。20世纪初期,伴随着电影的发展,动物题材影片也在视听表现上更进一步。1934年的英国纪录片塘鹅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the Gannets)作为具有划

3、时代意义的一部纪录片,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动物题材纪录片有着飞速的发展,并逐渐显现出了它的商业价值,产生了科教类、冒险类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在日后的发展中自我完善,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创作理念引导。20世纪中后期,经过数十年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进步的技术条件,动物题材纪录片有了新的发展。创作者在不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隐蔽拍摄成为可能,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未知丛林(The Unknown Forest)正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纪录片。随着动物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受观众喜爱,它的市场空间也逐渐地被挖掘出来。1957年,BBC成立自然历史部,

4、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题材纪录片生产商。1985年,Discovery(美国探索频道)成立,紧随BBC之后。除了英国和美国,还有一些国家设立了自然影像专业频道,动物题材作为自然影像的重要内容,迅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2.中西动物题材纪录片的现状动物题材纪录片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英、法、美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国家以及机构创作的纪录片拥有不同的影像风格与创作理念,且呈现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动物题材纪录片越来越不仅仅具有“反映现实的镜子”的功能,记录大千世界中的万物,起到科学教育并展现大自然的美好的追求,同时它应该承担起人类反思自己,认识自然更应该尊重自然的作用,帮

5、助人类认清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人与动物同为土地上的生物,应该平等被对待。人不能因为是人而放大人性,换位思考、尊重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才是正确的道路。与西方相比,中国纪录片发展较为滞后,动物题材亦然。一直以来,中国缺少动物题材的纪录片,只有在一些科教片或是专题节目中有所提及。但是近几年,通过学习合作,中国也制作出了一些水准较高的动物题材纪录片,比如野性的呼唤等。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创作经验,中国与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因为技术的原因,以及主观的价值不同,中国与西方在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二 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差异对比1.故事主角

6、西方制作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动物通常作为主角出现,从始至终将动物放在叙事的第一角色,而人只是作为配角出现甚至根本不出现。例如2005年上映的帝企鹅日记,这是一部继迁徙的鸟之后,吕克贝松导演再次通过镜头记录动物的真实生存状态,并讲述动物生活故事的史诗级纪录影片。时长85分钟的纪录片运用纯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成年帝企鹅的求爱、求婚以及孕育小企鹅的艰辛过程。创作者在科普的同时,尤其注重叙事,把一个关于企鹅的完整故事呈现给受众,而企鹅从始到终都作为故事主角,为受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当然,还有一些纪录片中不仅仅有动物,也有主持人、探险者的角色,但是这些人都不是以故事主角的身份出现,也不参与到动物的故事之

7、中,他们往往只起到串场、引入的作用。动物的故事,通常由动物本身来出演。而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往往动物和人都是主角。中国创作者通常关注的不只是动物的生存状况与生活场景,对人和动物的关系尤其偏爱,希望在动物题材纪录片中灌入人文价值的要素。例如孤岛护鸟人,讲述了一个渔民志愿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的故事。周庆山与鸟结缘,致力于黑脸琵鹭的保护活动,为了动物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最终导致自己生活困难。这类故事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动物,包括动物的科普式介绍与生存现状。不仅要让受众明了纪录片中的动物是什么物种,有什么生活习性,具有什么特点。还要告诉受众,动物目前的生存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

8、原因有哪些。第二个层面是人。介绍人的同时,还要交代他所处的环境以及现在的生存状况。第三是人和动物的关系。纪录片中的人和动物通常是一对矛盾体,他们要么依赖同一个环境而生活,要么因为某种经历而结缘,整部纪录片的主线也就是通过拆解人与动物的矛盾而展开的。由此可见,动物是主角,人也是主角,纪录片讲述的就是一则人与动物的复杂关系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动物题材纪录片通常以“上帝的视角”观看动物发生的故事,人并不在动物的故事中。通过故事使人了解动物、关注动物,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所表达的深层意义隐喻人类、阐发道理。而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讲动物,也讲人,更加注重人和动物的关系,创作者站在人文的视角中,去思

9、考人与动物共同作为地球上的生物,如何和谐相处。这是主角的不同,也是创作理念差异的根源。2.叙事结构动物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用纪实的手法讲好故事成为重要任务,而选择叙事结构是组织安排故事的首要基础。“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纪录片创作者对于题材的思考与理解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故事的叙述来表达,巧妙的叙事结构有利于整部纪录片意义的实现。西方的动物题材纪录片运用最为熟练的无异于电影式悬念设置的紧凑结构。这种结构运用“兴奋点”以及悬念的设置讲述动物的故事,努力呈现一场紧张刺激的电影

10、大片。受众置身于精彩的情节,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在故事的剧情当中。BBC于2015年上映的纪录片猎捕(The Hunt),是这种好莱坞电影式结构的巅峰。以非洲猎豹追捕汤氏瞪羚的桥段为例,猎豹被刻画成隐身的杀手,在地势低洼处悄悄潜行,慢慢接近正在享用美味的瞪羚。而瞪羚家族沉迷于美味的食物,并没有发觉危险在靠近。猎豹一点点接近自己的“射程”,只需再前进几米就可以轻松得手。通过特写镜头、主观视角镜头以及低角度镜头的运用,再加上音乐和同期声的巧妙结合,瞪羚的危险境地被放大,并且在不断地升级。观众此时也被带入危险的气氛之中,“兴奋点”一点点被引爆。而就当猎豹准备发起突击的时候,它的尾巴出卖了自己,滑稽的音

11、乐配上尾巴的特写,瞪羚在猎豹眼前戏剧性地逃掉了。猎豹失落的眼神与瞪羚消失的画面为这个叙事段落画上了句号。这种结构能够将观众控制在安排好的故事之中,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精彩程度,还能更好地还原了故事现场原本的气氛。而中国制作的动物题材纪录片由于人和动物的双重主角,通常采用人和动物交替叙述与共同谱写并存的结构。与西方电影式的情节结构不同,这是一种将人的活动与动物的生存交织在一起的结构,最终的目的是阐发人与动物的关系。因此,在此结构中,人的叙事、动物的叙事以及二者的互动叙事缺一不可。例如纪录片孤岛护鸟人,一方面,讲述黑脸琵鹭的珍贵性与悲观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讲述周庆山的日常生活困境,同时当两者互动的时

12、候表现人和动物都要生存的矛盾局面。这种叙事结构最终的目的是落在人与动物关系的共同谱写,人和动物,任何一方的单独叙述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目的而服务。3.情感表达以动物为主角的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动物拟人化”是通常惯用的手法,这也是电影式叙事得以成立的基础。人与动物同样为自然界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情感,但是因为物种的不同,人只能凭借经验或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揣度动物,并通过人能够理解的话语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动物被人格化处理,有了相似于人类的思维,被取以人类的名字。甚至是用人类的生活方式来解读动物的生活方式,以人类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来评价动物的行为。这种拟人化的情感表达方

13、式在其客观性上有所欠缺,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为创作者于故事之外的某些层面的表达提供了便利。例如帝企鹅日记,导演用拟人化的方式表现帝企鹅的种种行为,它们的这些行为在自然界是很正常的生活方式,但是被赋予人的情感的时候,却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相较于科教说明文的方式来解读帝企鹅的生活习性,这种拟人化的方式易于将观众拉入角色。当观众看到帝企鹅排着一圈圈整齐的队形来交替抵御风寒的时候,仿佛就像我们人类在共同协作中战胜自然界的困难。如此一来,观众被帝企鹅的团结与勇气所震撼,被生命的顽强所征服。当然,如果没有遵循客观原则,或者只是为了娱乐而一味地运用拟人化,不仅不会增强人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反而会给人以误解。

14、纪录片不是科学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一定要遵循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在不改变客观事实,不造成误解的基础上,用人类的语言、从人类的角度去理解动物。然而在中国大多动物题材纪录片里,当故事的主角不单单是动物自己时,情感表达的方式就变得多元化。观众同为人类,只要注意声画关系的运用,叙事逻辑的清晰,人的情感表达便轻而易举。而动物的情感,一方面可以运用上面描述的拟人化的手法。当然,这需要足够丰富并且精彩的画面作为支撑,中国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水准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倘若不能很熟练地将动物人格化,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观众营造出刻意捏造、牵强附会的感觉。因此,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大

15、多采用人物主角的描述,以及人和动物的互动来表现动物的情感。这样不如将动物拟人化表现得精彩,但也为动物的情感加上了人文的光芒,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例如纪录片普氏原羚中,主人公尖木措保护普氏原羚近二十年,天性怕人的普氏原羚每次见到尖木错都没有受到威胁而产生了“安全”的条件反射,在尖木措面前它们稍微放松了戒备心。然而,镜头语言不足以表现出普氏原羚对尖木措的这种特殊“情感”,这时则运用对尖木措的采访来表达,“普氏原羚见到我都不跑,我们之间应该是有了缘分吧!”这句话配合尖木措与普氏原羚的互动画面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三 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差异的原因1.客观的创作技术与资金中国纪录片的

16、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动物这个难度更大的纪录片题材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尽管硬件设备上的差异越来越小,甚至中国创作者拥有更好的设备,但是常年积累的经验与技术、人才储备力量却难以赶超。所以,在不考虑不同理念背景下创作的纪录片价值大小的因素时,中国动物题材纪录片的“特色”并无体现。即便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与动物共同作为主角更占优势,但是在单纯的动物叙事方面,中国的创作者还是表现出了巨大的差距。同时,西方在纪录片尤其是动物题材的纪录片的商业化道路上早已领先一步,动物题材纪录电影甚至在院线取得了不输于其他电影的成绩,这在中国纪录片市场难以想象。由此带来的是西方动物题材的纪录片的大投资、大制作,例如法国纪录片海洋,耗时5年,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0个拍摄点进行蹲点式拍摄,成就了这个史诗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