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亚藩属体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分析 摘要:清朝通过平定准、回二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了--原本与清朝并无交集的哈萨克、布鲁特、浩罕、坎巨提等中亚部落,从此成为与清朝西北交邻或邻近的政权,并接连被清朝纳为藩属清朝亦由此构建起自己的中亚藩属体制拟利用清代档案、官书等相关史料,对清朝构建中亚宗藩体制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进行系统探讨关键词:清代;--;乾隆帝;藩属体制2021清朝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通过用兵西北,平定准、回,统一了--历来与--南、北相邻或邻近的哈萨克、布鲁特、浩罕、坎巨提等中亚部落,随之成为清王朝西北边境的邻部政权,此后,更接连成为清朝藩属其中,最早与清朝建立直接联系,并且在清朝中亚藩属体制中具有重要位置的,便是生活在--边境地带的哈萨克各部1清朝与哈萨克的早期接触早在决定派遣大军平定准噶尔之时,清朝便已萌生与准部邻边的哈萨克各部取得联系,以为平准助力或扫清障碍的念头待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平准战事已功成在即,乾隆帝认为派遣使者出使哈萨克,劝谕其不得妨害大军平准的时机已然成熟:“现在两路大兵已经会合,奏功指日可成〞,“此时正宜遣人往谕哈萨克〞于是降下谕旨,命平准将领即刻派遣侍卫前往哈萨克。
如前所述,清朝之所以想要与哈萨克各部取得联系,其目的在于希望哈萨克能够防止在清军彻底平定准噶尔之时,徒然制造障碍,甚或对清朝之行动予以支持因此在谕旨中,乾隆帝除对哈萨克各部予以良言劝导之余,亦对该部可能违背清朝意愿的企图进行了警告:“倘不谨遵谕旨,必发大兵征剿〞因迟迟未见回音,乾隆帝于是年六月初六日,再度降旨要求平准将领派人晓谕哈萨克,并及时回报哈萨克各部接到谕旨后之反应此时,将军班第业已派出侍卫顺德讷、达永阿等前往哈萨克而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所派出之丹津央金、特古斯穆彰阿,更是早已前往哈萨克各部不久后,丹津央金领同哈萨克左部之使者,返回清军大营将军班第等随即向其询问了哈萨克接到清朝谕旨后之反应哈萨克使者代其首领阿布赉表示:“我处人众早已听说大汗仁恩威名,甚有敬慕之心,但不能通晓得享此次〔大汗〕在准噶尔地方行战事而来,不杀一人,不拿一物,诚令我等赞叹喜悦〞,哈萨克得以领受大皇帝之恩,肯请派遣使臣赴京,瞻仰大皇帝随即,哈萨克左部首领阿布赉便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派遣使者前往北京朝觐,继而向乾隆帝呈现了国书,表示:“今只奉大皇帝谕旨,加恩边末部落,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化鸿化,永为中国臣仆。
〞而将军班第,亦随后于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十二日,上奏清廷,向乾隆帝陈奏了自己向丹津央金等了解其出使哈萨克的情况:“为知晓使者口信,向铁木尔真询问,其言与文书相近臣等向尔等使者铁木尔真言,尔等达塔假设欲前来相见,即可前来,如愿受圣主恩典,前去瞻仰大皇帝,派使者请安进贡之处,彼等到时,议定上奏塔什干驻扎阿齐布、哈尔罕,乃从前旧制,不可取消至假设先前所派之人为恶,可另换派好人〞接到此份奏稿后,经过反复斟酌,乾隆帝随机降旨,将左部哈萨克纳为清朝外藩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哈萨克右部与左部一道,派遣使者,向清朝进献表文:“伏念臣者,久思内附,远处边末,与左部阿布赉汗各长一方,为准噶尔阻绝,未由自通近闻左部输服,被恩优渥恭惟天使惠来,祗领宸训,得均隶臣仆,诚劝诚忭,谨遣臣子弟入觐,瞻仰天颜,如天覆育之圣人在上臣愿竭衰驽,奋勉自效,永无二心,倍于左部〞鉴于平准业已成功,且之前已将左部哈萨克纳为藩属,乾隆帝于是立即便批准了右部哈萨克愿为藩属的请求自此,哈萨克左右二部,皆与清朝结成了藩属关系2布鲁特等部与清朝的接触清朝于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之际,生活于--南北二路边境地带的布鲁特部,分为东、西两大部。
其中,东布鲁特由五部落构成;西布鲁特由十五部落组成清朝与布鲁特的直接接触,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是年六月,将军兆惠等率兵追捕准部剩余哈萨克沙喇,“至东布鲁特界,遣侍卫乌尔金、托伦泰往抚,抵其游牧珠穆翰地〞该布鲁特部即刻“遣使献牛羊百头,将军等宴而示之讲武,咸诧服天朝骑射之利,乞内附〞与此同時,生布鲁特萨娄鄂拓克首领阿克拜,“亦率众五千户来归〞兆惠等随即将东布鲁特请为藩属的情况,上奏清廷乾隆帝收到奏报后,立即降旨兆惠等,命其接受该部之请,并立刻派侍卫前往该部进行宣谕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侍卫伊达木札布到该部宣谕:“乾隆帝业已同意将其纳作外藩〞该部首领随即上表表示:“我部久思投诚大皇帝,为准噶尔所阻,不能自通,今得为天朝臣仆,实望外之幸〞乾隆二十四年〔1759〕,将军兆惠等为追捕逃逸之大小和卓,行进至西布鲁特之地该部首领阿济比随即派人呈书兆惠:“额德格纳布鲁特部小臣阿济比恭呈如天普覆广阔无外、如爱养众生素赉满佛之鸿仁、如古伊斯干达里之神威、如鲁斯坦天下无敌之大勇、富有四海乾隆大皇帝钦命将军之前谨率所部,自布哈尔以东二十万人众尽为臣仆〞兆惠将此情形奏闻清廷,乾隆帝随即下诏,接受该等布鲁特之请,将该等布鲁特收为外藩。
不久之后,西布鲁特首领接到将军兆惠自喀什噶尔所传之谕,以及清廷颁给之印文阿济比随即上书清廷,表示:“颁给印文谨已奉到,不胜踊跃,适慰心想,当率诸部,自布哈尔迤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除上文业已论及之哈萨克、布鲁特外,浩罕亦是清朝在统一--后,所接纳又一中亚藩属浩罕,在清代又称敖罕、霍罕其核心地区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马尔吉兰、纳曼干等城的费尔干纳盆地清朝将其视为古代之大宛:“浩罕,古大宛国地,一名敖罕,又曰霍罕,葱岭以西回国也东与东布鲁特接,南与西布鲁特接,西与布哈尔国接有四城,俱当平陆一曰安集延,东南至喀什噶尔五百里〞,“从安集延西百有八十里为玛尔噶朗城,又西八十里为那木干城,又西八十里为浩罕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一月,清朝于平定回部之际,曾派遣侍卫“招降安集延、纳木干二城回人〞,但是未能奏效次年夏,为阻止大、小和卓远逃,清朝方案提前抢占通往浩罕、巴达克山、巴勒提等沿途要隘为此,乾隆帝曾谕令兆惠领兵先取喀什噶尔,富德攻取叶尔羌,巴禄由巴尔楚克路与富德会合,互相策应其喀什噶尔西去之鄂坡勒岭,可通霍罕;敏珠尔岭、玉斯屯、阿喇图什岭,俱通安集延;沿途之额德格纳、伊什克里克等部落,皆传檄晓以利害〞,并于各处派兵堵截。
为此,清朝特派侍卫前往浩罕,向其首领额尔德尼伯克“哓以利害〞额尔德尼接到清廷之表文后,随即表示奉表而行,并立刻上书乾隆帝,请求“内附〞其表文曰:“额尔德尼伯克等请大皇帝钦差统兵,至威至勇将军等安,仰赖上天之德、大皇帝洪福,我等群生亦获安生闻将军至叶尔羌、喀什噶此后,布鲁特、哈萨克等众部落俱传檄安定,今我部檄书未至,日夜以冀幸侍卫赍将军书来,我等得为大皇帝臣仆,永受康宁,不胜感悦〞乾隆二十五〔1760〕年三月,乾隆帝向浩罕领主额尔德尼公布了敕书:“尔远处边陲,闻大兵平定回城,逆贼逃窜信息,即慕化归诚,请擒贼自效,遣使入觐,深可嘉尚〞,“今既为朕臣仆,自必加恩抚恤尔其约束所部,永享无疆之福〞从而正式将浩罕纳为外藩标志着浩罕正式成为清朝外藩浩罕以外,另一个被清朝接纳为藩属的中亚部落巴达克山,“在叶尔羌西千馀里,居葱岭右偏由伊西洱库尔西稍南行,渡喷赤河至其国有城郭,部落繁盛,户十万馀……巴达克山酋所居地曰维萨巴特,在喀克察河上喷赤河自瓦罕帕米尔流入境,绕其东北,喀克察河西流入之,下流为阿母河〞其所控之地,大致位于今日阿富汗东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清朝与巴达克山的初步接触,始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年八月,将军兆惠率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其部将富德在率兵追击大小和卓博罗尼都和霍集占时,开入巴达克山之地。
并随即“以博罗尼都、霍集占逆状谕示巴酋素尔坦沙,令擒献〞不久之后巴达克山首领“素尔坦沙遣使诣军门投款,且报擒二贼〞富德于是令其献出博罗尼都、霍集占,并进军瓦罕城以待素尔坦沙迁霍集占兄弟密室,以二百人围而杀之,刃其馘以献,并率其部落十万户及邻部博罗尔三万户以降〞经此事件,清朝决定接受素尔坦沙之请,将巴达克山纳为外藩并很快派遣侍卫向其颁发了乾隆帝的谕旨乾隆二十五年〔1760〕,巴达克山“遣额穆尔伯克朝京师,贡刀斧及八骏马〞此后又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二十八年派遣使节入京朝觐,“贡马、犬、鸟枪、腰刀〞坎巨提,又称“谦珠特〞,“在叶尔羌西南约一千五百里〞,虽距离--颇远,亦在不久之后,成为清朝在中亚的又一藩属乾隆二十六年〔1761〕七月,驻叶尔羌办事大臣新桂向清廷奏报:“谦珠特〔坎巨提〕伯克黑斯娄,遣其子来贡金〞乾隆帝得悉此事后,决定将坎巨提纳为王朝藩属,并制定了该部向清朝朝贡的规那么:坎巨提“定例三年一贡沙金,裹以黄绫,中分十五小包,合重一两五钱〞每到朝贡之期,坎巨提使者便会解送贡金至喀什噶尔,喀什噶尔主政官员循例赏其领主大缎二匹,对于来使,那么另犒赏以银器等物,并发给传牌,饬地方官供应出卡费用,车马免其缴价,以示体恤。
除上述各部落外,还有一些中亚部落也曾与清朝结成藩属关系但是,由于距离等因素,它们与清朝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更多处于名义上之藩属关系,故在此不予赘述3清代中亚藩属体制的特点清朝在统一--后,将哈萨克、布鲁特等中亚部落纳为藩属,既完成了自身中亚藩属体制的构建,同时也标志了清代藩属体制的最终完成受中亚各部落本身,复杂的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清代中亚藩属体制,与清朝在其他地区——特别是东亚汉字文化圈所建立的藩属体制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首先,清朝对中亚各藩属部落的重视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而言,与--直接相邻或对--有较大影响的部落,更容易受到清朝的重视,反之,那么很难获得清朝的注意正因如此,一些与--距离遥远且无甚交集的部落,虽亦主动请为外藩,却为清朝婉言拒绝例如,巴达克山伯克素勒坦沙,曾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代布哈尔和达雅尔领主,向乾隆皇帝表达两部皆愿请为清朝藩属的意愿:“今有布哈尔之诺罗斯伯克,达雅尔伯克二人,至巴达克山闻我等归附后身受重恩,其汗阿布勒噶子等情愿率属归附〞但由于布哈尔、达雅尔两部落与--并无重要联系,所以乾隆帝婉言拒绝了以上两个部落自愿归附清朝的请求与此相对应,因哈萨克与清朝在--的统治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常常得到清廷的“特殊看待〞。
乾隆三十四年〔1769〕,“哈萨克鄂罗木拜等十几贼入卡伦伤人,盗马〞乾隆帝在得知此事后,便预先为哈萨克盗马之举进行了辩护:“尔等哈萨克以为现今盗取之马,并非大皇帝之官马,系参赞大臣马群之马,关系不大,亦未可定〞借以维系清朝与哈萨克之间的藩属关系再者,清朝在不同的时期,对待中亚藩属部落的态度亦会有所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部对清朝的--统治所具有的影响力总而言之,中亚各部落与清朝之间的藩属关系,由于两者之间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皆存有较大差异,远不如清朝与其在东亚、东南亚等属国之间的关系那样紧密4结语清朝在统一--后,通过接纳哈萨克、布鲁特等部落为外藩,逐渐建构起了王朝在中亚的藩属体制,从而宣示了清代藩属体制的最终完成与此同时,清朝的中亚藩属体制,亦为其在--的统治确实立和稳固,平添了许多助力用具體言之,清朝中亚藩属体制的成功建构,为清朝确立其对--的统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大减轻了清朝在--地区的边防压力此外,中亚藩属体制的成功建构,为--与哈萨克等中亚部落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和根底清朝与哈萨克之间长期存在的绢马贸易,与浩罕之间的商品交易,促进了清代--地区的经济开展应该予以说明的是,虽然中亚藩属体制对清朝的--统治颇有助益,但也并非毫无阻碍。
为了维系自己与中亚各藩属部落之间的关系,清朝经常需要让渡藩属部落以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利益例如,某些哈萨克人跨境至--实施偷、盗,扰乱--边境治安,但是清朝为不破坏自己与哈萨克之关系,常常予以从宽处置。